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合作与讨论
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卵),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时毋敢将犬以田。”你能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你还了解中国古代有关环境保护的神话传说及其他事例吗?
思路:《商君书·画策》中说:“黄帝之世,不不卵。”《国语·鲁语上》所载的“里革断罟匡君”故事。《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八观》中认为:“山林虽近,草木虽笑……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
《吕氏春秋》一书中。其中颇有“顺时立政”的意味。书中写道: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无卵。
仲春之月:无竭川泽,无漉陂池,无焚山林。
季春之月:田猎弋,置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
孟夏之月:无伐大树……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
仲夏之月:令民无刈蓝以染,无烧炭。
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鳖,升龟取鼋。……树木方盛……无或斩伐。
孟秋之月:鹰乃祭鸟,始用行戮。
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仲冬之月: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日至短,则伐林木,取竹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同步练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请回答1~3题。
1.(2000·上海·2)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
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开始的时间是( )
A.公元前770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
3.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
①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
时有出现④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为巩固统一,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4~6题。
4.由下图可以看出,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2004·全国·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6.(2000·上海·4)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7~10题。
7.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辖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一o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12.简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两幅图:
请回答:
(1)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有何不同?
(2)对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应怎样评价?
参考答案
1.C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当时周王室地位削弱,已无力控制诸侯。一些大国,争做霸主,并且彼此之间开展了频繁的兼并战争。而周当时的都城一直在洛邑。所以当时政局应当是①③④。
2.A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3.D考查学生再现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①②③④都是春秋时期的阶段特征。
4.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建立起以皇帝独裁统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5.A考查秦朝郡县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秦朝郡县制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不同。作为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郡县制,根本特点就是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加强 了皇权。
6.D本题主要考查对秦朝官制的掌 握。秦朝时,郡设有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其中,监御史是中央派遣的监察郡守及其他官吏的官员。
7.D本题考查对秦朝三公之间关系的理解。三公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
8.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要弄清中央集权的概念,它是指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政府,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办事。其次要弄清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联系与区别,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在中央对地方集权的基础上的皇帝独裁制度。根据这一理解,中央集权应是指D项,而C项强调皇权至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可以排除。A、B两项与中央集权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中央集权本身。
9.B“求其宁息”即防止分裂割据,西周分封制导致分裂割据,秦朝郡县制有利于防止分裂割据。
10.B“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国家统一是这些制度施行的前提。
11.答案:(1)设置王国
(2)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推行郡县制度
(3)秦统一后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
点拨:这一材料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围绕地方管理体制问题朝廷内部产生的争论,最终郡县制战胜了分封制。
12.答案:措施:设皇帝,集国家大权于一身;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制定法律,维护集权。
影响: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点拨: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设置的官职 备课资料
一、中央
“三公”
(1)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2)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①中尉
②“九卿”
a.卫尉:皇宫保卫。
b.郎中令:宫廷警卫。
c.太仆:宫廷车马。
d.廷尉:司法。
e.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f.奉常:宗庙礼仪。
g.宗正:皇室内部事务。
h.少府: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
I.治粟内史:全国财政税收。
(3)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二、地方
1.郡
(1)郡尉 (2)郡守 (3)监察史
2.县
(1)县尉 (2)县令
3.乡
(1)游徼 (2)三老 (3)啬夫(小乡) (4)有秩(大乡)
4.亭
亭长
5.里
里正
关于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可以设计类似的游戏:“秦有一壮士,身高八尺,是真还是假。”使学生了解古今度量衡标准的差异。也可以借助“历史假设”,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情境中:“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政权?”学生兴趣盎然,进入角色,“扮演古人”,展示自己的“雄才大略”。学生在讨论、争论和思考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制定法律等等,并体会秦始皇采取措施巩固统一的必要性。
时空隧道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古代文字经历长期的演变发展,在全国各地有很大的分歧,而且这些千变万化的文字写法也没有一定的体系和结构规律。这就给政令的推行和各地的文化交流造成了重重阻碍。到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可见统一文字已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和赵高、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以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废除了其他各种异体文字。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是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善、严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不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我国地广人多,各地方言迥异,后来历史上又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文字的统一,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长期以
来,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这与秦朝大一统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秦始皇统一文字是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呢?有人认为也并非如此。秦始皇“书同文”措施是统一使用秦小篆,但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与小篆同样产生于秦统一前的隶书,远比小篆优越得多。隶书把小篆的圆形变为直线,把小篆的笔画——勾圆改为方折,又省繁就简,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画,变多画为数点。笔画可以有粗细,部首可以有混用,这无疑都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正因为如此,虽然秦始皇规定统一使用小篆,但比小篆简省易写的隶书却成为风行民间的通用文字。甚至连死人都乐于把它带进棺材。比如1975年发掘的湖北一座民间墓,据考证,墓主死于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那时“书同文”的政策已实施4年之久,而墓中留存的简上文字却仍旧是隶书,无怪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再次下令“书同文”。这样看来秦始皇统一文字谈不上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相反倒是历史上的一个倒退。你说呢?
相关链接__万里长城怎样修筑起来的
据史料记载,万里长城是按如下组织、施工措施兴建的。
人力来源:一是国家戍边的官兵,二是被征来的民夫,三是被充军的罪犯。
构筑法则:“因地形,用制险塞。”这是历代修筑长城的重要法则。按此法筑城,一则可使城、关愈发险峻,便于防守;二则也可节省建筑材料。
施工管理:多采用分段、分片、分区包修和重点“会战”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如在八达岭发现的一块明代万历十年的石碑,记载了其中有一段七十多丈的长城,是由几千名官兵和许多民工包修而成的。可见“包修制”是长城施工管理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建筑材料:所用大量的土方、石方等,均以就地取材解决。如在崇山之中,便开山取石垒墙。在平原黄土地带,则取夯土筑城。在沙漠地区,便用芦苇或柳枝条,进行层层铺沙修筑,亦甚为坚固。此外,砌墙所有的大量砖、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设窑烧制或砍伐外,官府还办有专门供料部门。在居庸关发现的石刻中,便记载了有关窑厂和办料署等名称。
运输问题:建筑材料的运输,主要靠人力解决。如挑、抬、排队传递等。此外也用毛驴、马匹等进行驮运。同时还采用一些简单的机具:如畜力车、手推车、绞车、走索和飞筐等。当搬运大石料时,便利用斜坡地、滚木、撬杠等办法进行拉运。
在几百、几千年以前,这些原始的但又符合科学原理的建筑施工方法,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楚庄王“问鼎”
“楚王问鼎”一事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楚国再次强盛。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在周都洛阳陈兵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王孙满说:“统治天下重在德,而不在鼎。”楚庄王傲然地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楚庄王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楚庄王只好退出周疆。但是,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未中止。对“楚王问鼎”,学术界存有争论。有兴趣者可参阅顾铁符《楚庄王问鼎质疑》(载《夕阳刍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历史回眸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可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由此历史也进入了一个列国纷争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国、鲁国,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是在吞并了周围
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到战国初年,主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丙,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开始了兼并其他六国的斗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继位时,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密切,民族联系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其他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秦王嬴政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面对如此巨大的历史性胜利,秦王嬴政认为,如继续使用“王”号,远不足以显示其胜利者的威严及其至尊的地位。为此,他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亡齐后不久,颁布了“议帝号”令。在这道给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的诏令里,秦王嬴政首先概述了他兼并六国的经过,接着便指出:“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议帝号”,是秦王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他建立皇权的开始。秉承这道诏令的旨意,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与“掌通古今”的博士们商议之后,对秦王说:“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现在,“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其功业之大,实“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秦王嬴政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从此,“皇帝”便取代“王”,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并为以后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沿用。
秦始皇倚仗皇帝的无上权威,总揽朝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不过,不管他怎样日夜兴作,“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但总不能事事躬亲,包揽一切。因此,在他议帝号,确立皇权时,还相应地建立了以他为首脑的封建朝廷。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太尉,应劭曰:“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御史大夫,秦始皇始置。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一是承转皇帝诏令制书,“受公卿奏事”,并兼掌图籍文书及记事之任;二是监察百官,“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诸卿”,或习惯地称之为“九卿”,但其实际名额并不限于九。由上述以三公诸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围绕着这个政权核心,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地方统治形式呢?在秦朝君臣中曾发生过著名的分封与郡县之争。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之下设县。县万户以上置县令,不满万户的置县长,县下设乡,乡有啬夫、三老、有秩和游徼。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
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1)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2)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制定丁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来巩固统治。通过修长城,建驰道,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巩固统一。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知识整合
知识勾联
一、背景:从群雄逐鹿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
年,周平王迁都 ,春秋时期开始。旧有的主要政治制度 制和 制逐步瓦解。
(1)原因:
(2)表现:
(3)典故:
2.各国进行变法与改革,出现新制度。
(1)著名的变法:
起源:
(2)郡县制
广泛:
3.秦 统一
(1)条件:
(2)过程:先后灭掉
(3)影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中央机构
(1)皇帝制度
特点:①
②
(2)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条件: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思想:
概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知识整合
知识勾联
a.名称:
b.职责:
①三公
c.选择标准:贤,能
d.特点:
a.名称:
②九卿
b. 职责:
2.地方:废分封,置郡、县。
①郡是 ,设 。
②县置 。
③县以下有 。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1.选拔考核官吏制度
①方式:一是 ,
再是 。
②作用:
a.特征:
2.秦律: b。指导思想:
C.评价:
四、秦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历史影响
1.直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举例),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祖国疆域初步确定。
2.深远:打破了 ,奠定了
,对此后
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皇帝的命令是怎样传达到老百姓的?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划分标准、权力、发展结果)
合作探究:
1.对比p3《西周分封形势图》与p6《秦朝疆域图》,归纳怎样识别各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2. 结合课后的 “解析与探究”,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认识郡县制的历史作用。
随堂练习:
1.一次考古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记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石应出自
A、西周 B、秦代 C、汉代 D、 元代
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朝完成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权力的高度集中 B、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相互牵制
C、郡县制的推行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修筑长城 D.颁布秦律
4.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县以下不设基层组织 D.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5.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6.周初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两者( )
A.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B.都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C.都在短时间内 被废除 D.都有利于历史发展
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
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8.(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9.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10.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11.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听说后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据此回答:
(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丞相高密?为什么?
(2)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多少如此在意?
(3)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4)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1-5BABAC 6-10DCAAB
11.(1)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着皇帝身边。
(2)因为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
(3)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里。
(4)在场者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事无大小皇帝独裁,也反映了秦政严苛、残暴。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让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三、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本节教材时,要注意让学生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①秦朝的统一具备客观条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加上徭役赋税繁重,法律的严酷等,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由此灭亡;③秦朝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怎样的,周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这种政治制度本身也有缺陷,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力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2、群雄崛起,割据称霸。(阅读教材,归纳表现,并了解基本史实情况)
尊王攘夷(葵丘会盟)、大国吞并小国(三家分晋)、诸侯称王大夫政变(田氏伐齐)、各国变法(商鞅变法)
3、? 秦的统一。
问题1:为什么秦可以统一中国?
(1)、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各国的变革使中央集权的趋势加强。
(2)长期战乱使广大人民渴望统一。
(3)、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
(4)、秦王的雄才大略。
问题2:秦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又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问题3:统一后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对照《秦朝疆域》图了解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教师指出,在这辽阔的疆域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以此印证“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第一、建立皇帝制度,即专制主义制度。所谓专制主义是指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自称为「始皇帝」,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皇帝不仅有至上的权力,而且皇位继承上实行世袭制,终身制。始皇帝还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
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
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
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
太仆:掌皇室东马。
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里四级行政组织。
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县以下以乡、里为单位。
问题: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不同?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规定了丞相至下层官吏秩序,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让学生了解选官的规定和考核官吏的两种形式
问题:秦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和考察官吏的?
选拔资格:①家中有一定财产;②会书写懂法律;③年龄限制。
考察制度: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②官员自报政绩。
第五、制定通行全国的法律《秦律》
问题:两句成语,“囹圄成市”、“赭衣遮道”(或“赭衣塞路”),是什么意思?
“囹圄”就是牢狱,关押的犯人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赭衣”,罪犯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路上的罪犯多得把道路都塞满了。它形容了秦法律的严酷,这也是秦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问题:如何评价秦法?
秦法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工具,但秦法过于严苛,容易引起暴政,最终导致秦的灭亡。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此后207年,刘邦推翻秦朝。
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什么秦朝还会成为二世而亡(15年)的短命王朝?其速亡与其政治制度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争鸣:
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覆灭?
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他的意思是说,秦王朝的灭亡在于严刑峻法激起人民怨恨,并不是因为郡县制不好。
你认为柳宗元的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引领:解题时要分三步:第一,有人认为秦朝速亡是由郡县制造成的;第二,柳宗元认为秦朝速亡不是郡县制不好,而是由于秦的暴政引起“人怨”而被农民反抗所推翻。第三,谈谈你对柳宗元看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答案提示:答案一: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答案二: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发展和统一。但易产生暴政 。
2、有利于有效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
3、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后世所沿用。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钳制思想文化、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利于有效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建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
3、打破了贵族分封制 ,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为后世所沿用。
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秦汉—宋元),积极作用是主流在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消极因素突出,钳制思想文化、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尤其是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危害尤甚,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
课件62张PPT。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废分封,置郡县秦始皇 秦始皇陵导入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的历史,缔造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不仅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此后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导入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导入骊山
(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骊山烽火台遗址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西周灭亡幽王烽火戏诸侯
传说,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为博得
她的欢心,幽王派人无故点燃起骊山的烽
火,示警有敌人进犯。各地诸侯纷纷带兵
来到骊山,准备与敌人厮杀,保卫周王。
褒姒看到他们到达时气喘吁吁的样子,开
心地笑了。但是,从此周王却失信于诸侯。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烽火戏诸侯”。后
来,犬戎真的来攻打,幽王点起烽火,诸
侯们再也不来援助。镐京被攻破,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东周王陵车马坑(天子葬礼“天子驾六之乘”)考古工作人员在清理东周王陵遗址文物东周王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1954年至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今洛阳市涧河两岸,发现东周王城遗址。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城的范围内发掘的遗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墓葬总数3000座以上。平王东迁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郑庄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 郑庄公(前757—前701),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 “礼崩乐坏”生动地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已经遭到破坏,周王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晋文公齐桓公与管仲 (拓片) (山东嘉祥武梁祠) 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周王的威望降低,一些大的诸侯国纷纷起来争霸,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秦穆公;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在大国争霸战争中,许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吴王夫差剑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越王勾践剑(1965年湖北省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战国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的水陆攻战文饰,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兵战的阵势。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主要的大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战国时各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到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三戈铜戟(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战国时期,各大国间连年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遭受巨大痛苦,渴望结束战争,国家统一。靴形铜钺
(战国时期,197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战国时期武士复原图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商鞅商鞅量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为了增强国力,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在这些变革中收效最大,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民为国家利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商鞅戟(战国时期)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吴起西周灭亡,周王室衰微 吴起(?—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善用兵,初在魏国为官,后遭陷害,逃奔楚国,帮助楚悼王实行变法,“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并打击旧贵族,裁减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北胜魏国,南收扬越。楚悼王死后,他被旧贵族杀害,变法失败。秦统一六国秦始皇 秦调兵虎符秦统一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前世秦王奠定的基础上,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灭六国时间表 秦统一六国秦都咸阳遗址 秦统一六国 秦都咸阳宫殿用砖
(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砖文是小篆字体,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秦统一六国秦琅琊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
秦始皇的刻石文字,对于其统一功业虽有溢美之词,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秦统一六国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统一六国 及至秦王,续六世(孝公及以后五世秦王)之余烈,振长策(马鞭)而御(驾驶)宇内,吞二周(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而亡诸侯,履至尊(登上至高位置)而制(统治)六合(天下)。
——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书影 秦统一六国返 回返 回“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导入 (秦王嬴政)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
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
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始皇帝”与三公九卿秦朝政府中央机构简表“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九卿
九卿分别是: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返 回返 回废分封,置郡县“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导入设置郡、县地方政权机构设置郡、县地方政权机构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设置郡、县地方政权机构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睡虎地秦简中有《法律问答》等,为研究秦的律法提供了重要资料。秦律 秦王朝崇尚法家思想,“以法治国”,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律法。秦律对于我国后世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有着重大的影响。御匈奴,修长城匈奴鹰形金冠饰
(1972年,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阿鲁柴登出土。)匈奴 虎豕咬斗纹金牌饰(长13厘米,宽10厘米,重292.5克,1979年内蒙古伊克昭盟西沟畔2号墓出土 。)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战国时期乘中原各国连年战乱,强大起来,不断南下,进行侵扰。当时,燕、赵、秦等国,虽然也对匈奴进行抵抗,但由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一直不能阻止匈奴骑兵的进犯。秦统一全国后,结束中原战争,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有力量抵御匈奴,于是,对匈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并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骑兵入侵。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统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指河套地区);筑长城,因地形,用(控)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史记·蒙恬列传》 御匈奴,修长城秦长城遗址(甘肃境内)秦长城遗址(宁夏境内)秦长城遗址
(以石筑砌的长城段,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御匈奴,修长城秦《绎山刻石》(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后人评价秦始皇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裂),掀翻一个世界。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李贽 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
(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章太炎后人评价秦始皇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返 回返 回废分封,置郡县“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导入解析与探究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阅读以上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寻找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有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秦始皇陵活动建议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考古勘察情况
为了揭开秦始皇帝陵墓的奥秘,考古工作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和调查。秦陵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夯土筑成。现存陵高76米,陵基东西宽485米,南北长515米,就象一个金字塔形状,围绕封土堆,地面上原建有两重南北向长方形城垣,内城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578米,周长3756米,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宽974米,周长6294米。城墙大多坍塌,仅存墙基,墙基宽约八米,内城和外城四面均有城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各有一门,北面二门,门上均有门阙建筑,内外城的四角有角楼。
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它是秦始皇帝陵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秦始皇帝陵的布局是模拟当年秦王朝的政治中心、首都形制建造的,而兵马俑坑则象征着秦陵的地下王国的军队,即一支冥军。相关文章、报道(选)活动建议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帝陵以东1.5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经过四年多的筹建,至1979年9月底,雄伟的一号俑坑遗址展览大厅及部分辅助性建筑竣工落成,同年10月1日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秦俑博物馆开馆以来,每年接待着一百多万的中外游客,许多名人都曾来这里参观。
整个博物馆占地近200万平方米,馆区内树木葱茏,花草清香,环境幽雅。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陵寝,自嬴政即位后开始兴建,历时三十七年完成,其规模之大、陪葬坑之多、内涵之丰富,为历代帝王陵墓之冠。 活动建议 继1974年发现一号兵马俑坑之后,1976年上半年,又先后发现了秦俑二号坑和三号坑。三个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内埋陶质兵马俑七千余件,木质战车一百余辆。三个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它们既相互分割,自成单元,又紧密相关,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庞大严密的地下军事营垒。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现了铜车马坑,它与兵马俑坑东西辉映,成为中国考古界又一个重大的发现。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活动建议陕西秦始皇陵考古又有新发现 新出土15件陶俑
新华网陕西频道2003年1月7日电(记者 冯国)屡有惊人发现的秦始皇陵园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在7号陪葬坑中新出土了15件姿态奇异的陶俑和27件青铜水禽等罕见文物。专家认为,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此次出土的27件青铜水禽主要是青铜天鹅10件、青铜鸿雁16件和青铜仙鹤1件。其中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隔着由陪葬坑底部形成的凹槽边上,两两相对,或伸颈欲鸣,或弯曲回首,姿态各异。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准确地表现出了仙鹤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说:“在此之前,这个陪葬坑中已经出土了13件青铜水禽,其中5件是青铜仙鹤。如此众多青铜水禽的出土,尤其是青铜天鹅的出土,使我们明确地得知这个陪葬坑营造出了某种‘水环境’。” 活动建议 除了北边过洞中的青铜水禽之外,在秦始皇陵7号坑的一条南北向过洞及其厢房和壁室中还出土了15件姿态各异的陶俑。由于陶俑残破严重,修复工作进度很慢。在修复好的7件陶俑中可分为两种,一种陶俑的姿势是,双腿并列平伸坐在地上,双脚无鞋着袜,同时双手伸向双脚置于脚背与小腿之间,其中右手下握而左手上握,似抓一物;另一种陶俑则跪坐于地,一手贴身自然下垂,一手高举至头,有的似握一物,有的似在挥手。二者皆置于陶板之上,其中前者4件,后者3件。
与这些陶俑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小型青铜文物等,均因该坑陶俑姿态奇异,文献又无记载,考古专家都表示不清楚其功用。
——摘自新华网活动建议秦始皇陵考古获重大突破 地宫确实存在
考古专家们昨天(2003年11月28日)宣布,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和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他们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的确存在,这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证实秦始皇陵地宫的存在。
遥感和物理综合探测结果表明,地宫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堆下30米左右。探测出的墓室边界,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145米,呈东西横长的长方形。墓室周围有一层细夯土质地的巨大宫墙,夯层厚约6到8厘米,宫墙高度为30米,顶端比秦代当时的地面要高。
在封土堆下大约50米的地方,专家们发现了人工制成的石质板材,这初步证实了地宫中的墓室为石质结构。而在物理综合探测的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了大范围、含量较高的汞,这验证了《史记》中有关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是真实的。此外,专家们通过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探测出在墓活动建议 室和整个地宫范围内都没有含水区,否定了人们所担心的秦始皇陵地宫已经进水坍塌的猜测。这次探测还发现了和已经确定的东墓道相对称的西墓道,也否定了考古专家曾经推测的南北两侧墓道的存在。
昨天公布的是秦始皇陵第一阶段地球物理探测的结果,第二阶段探测将于明年初进行,届时,专家将对地宫和墓室内的具体物品进行全面勘测。
——转自日喀则公众信息网活动建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活动建议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活动建议秦始皇陵兵马俑(单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单俑)活动建议活动建议活动建议结 束废分封,置郡县“始皇帝”与三公九卿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导入解析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