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备课参考--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件+教案+备课资料+同步练习,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备课参考--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课件+教案+备课资料+同步练习,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15:45:15

文档简介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同步练习
隋唐创立的政治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请回答1~3题。
1.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A.尚书一中书一门下
B.中书一门下一尚书
C.尚书一门下一中书
D.门下一中书一尚书
2.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3.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请回答4~7题。
4.明统治者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反映了( )
①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③中央机构进一步完善 ④封建制
度渐趋衰落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均不正确
5.我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朝代分别是( )
A.春秋、元朝 B..秦朝、清朝
C.西汉、清朝 D.秦朝、明朝
6.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7.能够提高办事效率的机构有( )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B.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C.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清朝的军机处
D.明朝的内阁制和北宋的枢密院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请回答8~10题。
8.清朝肘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发展到巅峰的标志是( )
A.废丞相,权归六部 B.设立内阁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9.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军机大臣只是跪奏笔录
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10.从明初废丞相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战胜皇权,得以恢复
D.皇权、相权矛盾得到调和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年问)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
(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存在怎样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有何特点?有
何影响?
12.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设立时的情景:
请回答:
(1)明、清两朝分别设立上述机构的原因是什么?
(2)观察两幅图片,概括这两个机构的特点,说明其设立反映的本质问题。
参考答案
1.B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批政令,尚书省执行,故正确答案为B项。
2.c 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故正确答案为C。
3.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4.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必然强化专制制度。
5.D 秦朝的中央政府由三公九卿组成,三公的地位都相当于宰相。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
6.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太祖时对中央和地方官职进行调整,在中央废丞相权归六部,在地方,撤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其目的都是强化君主专制。
7.C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清朝的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8.C 军机处的设置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六部的职权,并且军机大臣也只能跪奏笔录,无权决断。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是清朝皇权在政治上比明朝进一步强化的标志。
9.A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该时期最高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不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10.A 在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题干中涉及的两种现象都是当时君主专制加强的核心措施,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加强的重要表现。
11.答案:(1)特点:承袭明制,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弊端: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限制了皇权。
(2)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特点:参与处理机要政务;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轮流在宫廷简陋平房内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点拨:本题考查军机处设立的有关内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与教材联系密切,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不难作答。
13.答案:(1)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设内阁以备顾问。清朝建立后,重要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以强化皇权。
(2)两个机构的办公场所比较简单,不是法定的国家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反映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不是法定的国家行政机构,更不是决策机构。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备课资料
历史回眸
  在中国古代皇权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秦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把隋朝的制度加以改革,定为唐制。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的长宫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在一起共议国政。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轻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不加此名号就不再是宰相。皇帝挑选一些低级官员任宰相和削弱尚书省的职权,是为了便于控制,防止大权旁落。大体说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有问题可驳回重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宋朝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贰,而且还把枢密使和三司使定为常设官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经过这番改革,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而皇帝便可以总揽大权。
  元朝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明朝为了防止有权有势的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采取了无情杀戮的手段,加以打击。从立国伊始,明太祖就警告文武勋臣要吸取西汉韩信、彭越的教训。1372年,他颁布《铁榜文》九条,严禁公侯与都司卫所军官私相结纳,不许擅役军士、倚势欺压良善、侵夺公私田地。后来又多次颁布诏令,规定了功臣权限。1380年(洪武十三年),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大兴党狱。1390年,他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株连三万余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列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这两次党狱,元勋宿将被杀戮殆尽。明太祖通过诛杀左丞相胡惟庸,罢除丞相,废中书省,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分理全国政务。六部长官尚书,均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皇权大为膨胀。丞相废除后,因百务丛集,明太祖曾仿照宋制,挑选几名文人充当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使阁臣并预机务,逐渐形成内阁制度。明宣宗朱瞻基更授予阁臣“票拟”(代皇帝草拟对各种章奏的处理意见)之权,同时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代皇帝审批阁臣的票拟)之权,使之互相制约。皇帝通过内阁与司礼监两套机构来行使专制权力,指挥整个官僚机器的运转,明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时,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始设军机房,清乾隆即位后,改称总理处,三年(1738年)始名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无定额,均为兼职。军机大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军机处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机构,逐渐演变为清代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统治中心,其地位远高于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清朝时规定,其他人员不得靠近军机处,皇帝与军机大臣议事时无关人员不得在旁。宫内人路过军机处时,都是快步走过。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关链接__对清代前期历史地位的评价
  清代前期,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统治前期。对清代前期的历史地位史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评价,争论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一种意见认为,尽管清入关带来一些落后因素。但在西方未瓜分之前把中国的版图统一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大局看应该肯定。
  (2)对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一种意见认为,清前期执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在当时生产关系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亚洲的头等封建强国。另一种意见认为,清前期的生产虽有发展,但缓慢微弱,同明朝的最高水平相差无几,并未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
朱元璋的相貌
  目前反映朱元璋相貌的画像有五六幅,但这些画像上朱元璋的相貌却不尽相同。
  南京明孝陵的一幅,朱元璋坐在便椅上,头戴软方巾,脸特别长,额骨隆起,脸上布满大大小小的土斑,留有稀疏的胡须,两眼炯炯发光,眉毛又浓又粗,眉眼都向上吊竖着,鼻子很大,鼻孔向上翘起,耳朵很长,几乎垂到肩膀上,嘴又大又宽,下巴比上额突出许多。其相貌,使人感到威严、凶狠。这画像的顶端写有“太祖遗像”四个篆体字。一般认为这就是朱元璋真相。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也有一幅朱元璋像,这幅朱元璋的画像轮廓与明孝陵那幅遗像相似,但显然进行了艺术加工,其相貌显得和善多了,而且给人以雍容华贵的感觉。
  另外还有朱元璋的帝王画像。这都是根据帝王的要求画的。画中朱元璋正襟危坐,龙袍玉带,脸庞丰满,神态慈祥,一派帝王形象,与其本人相貌差距更远了。
  这些不同画像各有不同的来历。开始,朱元璋下旨征召当时有名的肖像画家孙文宗进京为他画像。孙文宗一丝不苟地画,画像画得惟妙惟肖,孙文宗心想皇帝看了准会很高兴,谁知朱元璋看了却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召另外一个肖像画家沈希远为他画像,沈希远比孙文宗画得还传神,但朱元璋看后仍不满意。后来,一个叫陈远的肖像画家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给朱元璋画像时,只是把面貌轮廓画得相像,其余尽按帝王模式画,因而看起来仁慈和善、雍容华贵,朱元璋看到这幅肖像后十分满意,并让陈远另画多幅分赐给诸王。陈远为此也得到文渊阁侍诏的官位。

突破思路
  本节课主要讲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专制的过程。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节课要让所有同学了解以下三点内容的基本史实:一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二是丞相制度的废除;三是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
  “三省六部”一目,要分三个层次讲述:(1)三省六部的关系和职能及其意义。(2)三省六部在宋朝的变化。(3)三省六部在元朝的演变。
  讲第一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忆三省六部制始于隋而发展、完善于唐。然后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唐代三省六部示意图》,归纳出:三省的职能及其长官;六部的职能。教师要明确六部是尚书省下设的机构。文献资料均可让学生课上阅读,以加深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内容的理解,并为下面分析此制度的作用奠定基础。讲三省六部的职能、相互关系和长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是相互牵制和互相监督的。讲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与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进行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权被一分为三,皇权大大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由于上面的讲述已为分析这个问题做好了铺垫,因此,教师在此只需稍加指点,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最后,教师概括为: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三省六部制在宋朝演变,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宋朝建立的背景,重点强调在宋朝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
  而宋之后的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行省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省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辖区逐渐稳定下来,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制度对中央加强地方管理较为有效。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
  丞相制度的废除是本节课的重点,讲解时教师可先补充明初明太祖扩大君权,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从此废止,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关于清朝设置军机处一目,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注意揭示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是皇权越变越大,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建议教师先讲清楚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两个机构的基本情况。清初的内阁,承袭明制,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议政大臣始设于后金建国时,皇太极于1637年最终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清人关后,顺治帝曾先后任命了一些非满洲人为议政大臣,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始终都操纵在满洲贵族手里。然后,教师可以提供相关文献资料“(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来引导学生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由于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所以,清统治者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派“亲臣、重臣”担任。这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时空隧道
防范牵制还是分权制衡——中西方政治监督实践之比较
  中国古代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以长期延续,统治者非常讲究“以内驭外”“以小驭大”“内外相维,犬牙交错”,有意造成架床垒屋,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结果造成管官的人多,管事的人少,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人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皇帝常常使用疑诏诡使、倒言反是等权术,在监察工作上主要采用连坐告密、遣吏巡行、牵制监督、特别侦缉、密奏传呈、检核簿册、举动案章等方式。隋唐五代宋时期在前代的基础上,又试图使这些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轮番使用。有时还采用过一些极端的措施,诸如不择手段地奖励告密,吸收一些流氓恶棍参与监察工作,制造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借助监察名义打击各种被指称为异己的人员等等,甚至对监察人员也进行特殊的监察。武则天篡庙称帝,自知反对势力遍布朝野,竟专门设置知匦使,负责掌管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匦,以受天下密奏,“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割据在四川一隅的王蜀,也设寻事团,亦名中团,“所管中团百余人,每人各养私名十余辈,或聚或散,人莫能别,呼之曰狗。至于深坊僻巷,马医酒保,乞丐佣作,及贩卖童儿辈,并是其狗。民间有偶语者,宫中罔不知。又有散在州郡及勋贵家,当疱看厩,御车执乐者,皆是其狗。公私动静,无不立达”。宋代不但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的监察。元丰六年(1083年),在尚书省设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案察失职”,使监察官也要受到专门部门的监察。
  所有这些,无非都是为了使皇帝独掌监察大权并充分运用之,使各类官吏,包括监察人员在内,都要受到来自皇权的严密约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西方社会则是试图通过政治权力内部“分立”“分工”来达到权力的均衡,以防止权力专制和腐败。托克维尔认为,分权的“纯粹学说”也许可以这样表述: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关键是将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或三部分。三个部门中的每一个部门部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进而组成这三个政府机构的人员一定要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这样一来,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能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基于对分权的上述理解,维尔进一步指出分权学说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信奉“政治自由”,或排除“专断权力”。第二是政府具有三种具体的“职能”。第三个是“人员分离”。分权学说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这样的观点:如果遵循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分工或分立的建议,那么政府的每个部门都将成为对其他部门行使专断权力的制约,以及因为只限于行使自身的职能,政府各部门便无法对
其他部门行使不当的控制或影响。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专制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专制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专制,甚至可以说行使专制权力是它的政治监督的目的。
  然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人类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并非是人的一厢情愿的事情,在这些人为的制度设计背后,潜藏着社会规律运动的伟力。俯瞰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史,历代王朝最终莫不以血腥的暴力革命方式告终,一乱一治,分合相依,始终跳不出这个怪圈。作为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思想的幕后总设计者韩非子,他的理论思想深度足可以和卢梭相媲美了,可惜由于政治环境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为限制君权作出政治制度上的设计,于是,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可以为所欲为,成为最大的犯罪头目。韩非子的思想作茧自缚,成了几千年君主专制和玩弄权术草菅人命的恶君王的帮凶,政治监督制度也成了维护皇权的工具,使芸芸众生拜倒在皇帝一人脚下,活在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时代,实在令人叹息和同情。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4元:一省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鸣的进谏,以中书省代替三省,而实行一省制。
课堂设问一:一省制导致了皇权的加强吗?
提示;没有
设计意图: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进中的回流。通过上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情境营造:阿合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亚费纳克忒(今乌兹别克塔什干西南锡尔河右岸)。中统三年(1262年),领中收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管理财赋。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书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财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虚设。他执政十余年,采取各种手段聚敛民财,谋取私利,引起民怨。为把持朝政,联结亲属和色目人为党羽,排斥异己,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课堂设问二:你从材料中提炼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权扩大而产生负面影响。
课堂设问三:四个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课堂设问四:以上四个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丞相(宰相)权力最大?
提示:元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了实质: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弄清趋势;皇权逐步加强。
5.明:废丞相、设内阁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图。
课堂设问一:你从右图中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它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 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情境营造:钱宰被征编纂《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
课堂设问二:材料说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监察百官的厂卫特务无孔不入;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课堂设问三:原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丞相被 废除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术,为此设立内阁。在明朝,内阁的职权有无变化?
提示: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中期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课堂设问四:什么叫“标拟”和“批红”?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加以解释?
提示:标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课堂设问一: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提示: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课堂设问二:历朝统治者为加强皇权而不断相权,请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这道题可作为学生课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课堂上解决,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教学总结
本课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配套练习:(略)
课件47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安史之乱杯酒释兵权导言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后世王朝维护国家统一和王朝统治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西汉的七国之乱、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的曲折与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些内容。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 、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王国问题的出现郡国并行制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郡国并行制??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刘邦大封同姓王。他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汉景帝 七国之乱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的
 集权措施A.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C.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 二、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唐朝设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藩镇与节度使: ???? 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杯酒释兵权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转运使(一)集中军权(二)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负责军务C、“强干弱枝、守内虚
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  汉唐都实行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不断加强完善,为什么还会出现地方叛乱和割据?  赵匡胤为什么能基本解决地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历史顽疾?思考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1.材料一、二认为汉初分封诸侯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政治体制与秦相比出现什么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2、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的
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上有什么不同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前者采取强制削夺的办法,后者采取渐进的缓和办法结果前者使矛盾迅速激化引发七国之乱;后者达到了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3、有人说“七国之乱”是因为“削藩”而引起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斗争,是王国问题的发展错错错!BUT WHY_____给一个理由四、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雍正皇帝朱元璋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极大加强。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初大案——诛杀胡惟庸返回明朝(1368-1644年)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废除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 内 阁明朝内阁的发展过程: 明成祖朱棣文渊阁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
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
意见的认可与否。 课堂设问清代皇帝的批红康熙御笔清朝(1636-1911年)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以原官兼职,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军机处,回本衙门。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傣禄。其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无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军机章京的值房,最初仅屋一间半、后来才有屋五间。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个裁决,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回顾)隆宗门内军机处军机处内景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讨论: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作用:
皇帝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的风气。
而皇帝的权威成为维系社会统一稳定的精神力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所以这种皇帝崇拜使人们缺乏民主思想,对中国人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很大影响。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引导: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

总结: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课堂小结 从秦到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体现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相权的削弱展现了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由于清代的军机处虽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其“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实质,说明清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那么,古代欧洲实行什么制度?它与中国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来探究。
知识链接评析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官僚的地位不断下降,反映了皇权日益强化的趋势。解析与探究1、汉哀帝把丞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多数君主没总结这一教训。
2、没有本质的区别,重视或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自身的统治考虑。
3、影响:①使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②形成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员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及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 选择题:1、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是()
A、中朝 B、外朝 C、内服 D、外服2、汉朝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什么()
A、行政权     B、监察权 
C、军权      D、财权AB3、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
A、中央向地方派遣刺史 B、实行一省制
C、在州郡之上设通判
D、派文丞出任知州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到:“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其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减王国的封地 B、夺去王侯的爵位 C、推恩令     D、继承西周分封制DC5、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④   D、 ①③ C6、下列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建立中朝决策机构  B、设置刺史
C、平定七国之乱    D、颁布推恩令C7、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D①五代是指中原一带先后经历的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②、这一时期政权更替频繁
③、南方局势相对稳定
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A、①②  B、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8、下例关于宋朝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三衙互不统属,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B、枢密院分割丞相的财权
C、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
D、“强枝弱干”、“守外虚内”的部兵原则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