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以崤山为界山西(以关中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区)江南(长江以南,
还没有大规模开发)龙门碣石以北
(半农半牧区)经济重心四大经济区域:一、四大经济区域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白居易 材料一: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材料二: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壁》请思考: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
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
人向往的美好地方?一、四大经济区域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2、原因 为了进一部促进顺德区经济的发展,提高顺德的城市化水平。顺德区政府在进行新一轮的新城区开发。假设你是新城区开发办公室的主任,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顺德新城区的经济发展?想一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人南逃
2、北方战乱,南方稳定
3、南方气候和地理环境好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一、四大经济区域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2、原因3、结果三次南迁高潮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思考 原本在中原地区安居乐业的居民为什么要外迁呢? 1999年3月31日,来自科索
沃的难民在南联盟·马其顿边界
排起长队,等待进入马其顿。 科索沃难民进入黑
山共和国境内,北约的
轰炸使他们无家可归。 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了北方频频战乱,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南方相对安定,而且土地辽阔。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苏州、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带来什么影响呢?江南风情清明上河图局部1、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苏州、杭州、扬州等是商业繁荣的城市。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2、文化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给南方带来什么影响呢?文化重心的南移:北宋时,长江文化已有超越黄河流域之势。《宋六十名家词》所选61 位词人,除3人籍贯不明外,北方仅13人,其余都在南方。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或文人,十之八九出自南方。当时流行着“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的民谚。北宋时期的儒者南方306人,而北方仅125人。科考进士南方7869人,北方仅789人。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小结: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内容巩固A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B3、古代江南经济长期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原因不包括( )
A、地势复杂 B、气候炎热潮湿
C、人口稠密 D、生产技术落后
4、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因为北方(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兵役徭役繁重 D、高利贷盘剥重CB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据《史记》记载,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请回答1~3题。
1.四大经济区中,在汉唐时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①山东地区 ②山西地区 ③江南地区 ④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点是( )
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
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由北向南延伸
3.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主要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 ②人口密度 ③开发早晚 ④生产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请回答4~5题。
4.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
5.唐宋时期导致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 )
①阶级矛盾 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③民族矛盾 ④人地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原人口的迁移导致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请回答6~8题。
6.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7.中唐以后,扬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这反映的主要问题:
A.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
B.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C.江南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D.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8.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位居全国首位
B.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
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硌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户数
i00 808
38 618
9l 129
46 116
4l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请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请回答:
(1)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几次重要的人口南迁的移民潮?
阅读思考视窗
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人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请思考:南方风俗习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B 唐宋之前,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
3.D 自然条件、开发早晚、人口密度、生产技术水平都是我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C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由北方流向南方。
5.B 安史之乱和金军南下是造成这次人口南迁的重要原因。
6.D 生产力的发展,即南方地区劳动力的补充以及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引进,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7.B 中唐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8.c 南宋初年的人口迁移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完成。
9.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足: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析:该组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人口大量增加,由此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0.答案:(1)汉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环境稳定,政治重心南移,自然条件较好等。
(3)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人口南迁的移民潮: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背景,即注意《史记》《宋书》所反映的时代。
阅读思考视窗答案:北方人民的南迁,带去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同时改变着南方的风俗习惯。解析: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生活习俗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和融合。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备课资源
●历史回眸
我们知道,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西汉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域。其中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经济区,由于地处温带气候,在秦汉以前人们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易于人们的生存和生产,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较早,也较成熟,加之这一地区从夏、商、周,到秦汉始终是我国的政治重心,因而这一地区在我国长期居于经济重心的地位。而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由于不如黄河流域容易开发,所以相对落后。但到两汉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地区战乱较多,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不仅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南方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最终实现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两晋时期。西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势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主要在中原地区的洛阳一带开战,一次战役里,就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多人,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这场战乱历时16年之久,使得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南逃,以躲避战乱。在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建立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争战不休,为躲避战乱、躲避民族压迫,中原地区更多的人民被迫南迁。南逃到江南的西晋贵族建立东晋政权后,积极开发江南,加上之前的孙吴政权,和随后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到南朝时已经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达百万的大城市。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后,北方接着是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连绵不断的争战,使得民不聊生,中原人口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当北方战乱不断的时候,南方却在不断发展,这样到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但此时还未能取代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江南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两宋之际。由于靖康之难,使得我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南宋建立后,致力于经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正式建立,中国的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当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仅因为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它也与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安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意义是多么重大。还有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与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关系,南方的水肥条件比北方更有利于农作物的耕种,这也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到宋代时,“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到明代时,南方文化已占了绝对优势,这时,无论是位极人臣的内阁大学士、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造诣高深的理学家,都以南方人居多。
北方环境恶化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原因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一是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二是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三是江南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除此之外,北方环境的恶化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原因。
唐宋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而湿润。如西安半坡遗址和安阳殷墟中都发现了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竹鼠、獐等,说明那里曾经森林繁茂、竹林广布、沼泽存在和河水流量充沛。西汉武帝时曾多次从南方移植荔枝等热带植物于长安。唐初长安还有梅树和柑桔种植,这都说明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远比现在温暖。中唐以后,虽也有气候的温暖变化,但总的趋势是寒冷、干旱。根据近五百年旱涝统计资料表明,旱灾远多于水灾,并有两宋时期、明代中叶及清代前期持续出现较长干旱的时期,使动植物生存日趋困难。依赖竹林生存的竹鼠是生活在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但因寒冷而干旱的气候及人为破坏,竹林消退,其分布已从北纬34°~36°一线的陕西、河北、河南等地迁移到北纬33°线以南的四川、云南,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逐渐寒冷干旱的有力证明。而日趋寒冷干旱的气候,使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工业化社会前的农业文明失去了经济发展良好的、最基本的气候支撑。
除了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旱外,黄河流域人为地过度垦伐也是北方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长期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人口众多,开发较早。中唐后,随着农垦区的不断扩大,农牧分界线不断北移,不仅半农半牧区域成为农业区,就是亘古以来的大草原也不断被垦辟,成为新的农业区,而现有草原也有衰退现象。历史上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已不多见。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森林植被破坏最早和最彻底的地区。据考证,在西周、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郁郁葱葱,河谷平川的农田被淹没在绿色海洋中。在唐宋时期,由于采伐范围不断扩大,山地森林已严重破坏,像中唐修建长安的良材巨木要取之于岚(今山西岚县)胜(今内蒙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二州。到明清时期是黄河流域森林遭毁灭性破坏的时期。这种破坏就是明代大规模垦荒的结果。有人曾估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覆盖率为53%,唐宋时,已下降到32%,以后甚至下降到3%左右。过度垦伐的结果使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进而造成黄河中下游地区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本地区经济发展因自然环境日趋恶化,加之相关的历史原因而陷入低谷,导致经济凋零,失去经济重心地位。
课题: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课标要求】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
②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特点及相应原因:
(1)传统的农业区——山东、山西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③地理概念:
(2)开发起步相对较晚的地区——江南地区:
①特点:
②原因:
(3)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办牧区——龙门碣石以北:
①地理概念:
②特点:
③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地区发展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①时间:
②原因: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条件:
(1)
(2)
(3)
2.过程: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①时间:
②表现:
(2)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
②表现:
(3)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①时间:
②表现:
3.影响:
(1)
(2)
(3) (4)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
1.为什么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2.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今天我国出现的人口迁移与古代中原人口的南迁有何不同?
【重难点解析】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不休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南方政权的许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当时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视经济建设,只有这样,经济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汉代,江南地区和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根本上是因为
A.自然条件差异 B.生产力水平差异
C..统治政策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差异
2.史载,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最终打败项羽。在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中,关中属于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3.社会动荡是中原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七国之乱——第一次高潮——西汉
B.永嘉之乱——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C.安史之乱——第二次高潮——唐朝
D.靖康之乱——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4.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说明①北农南迁主要是因为战乱 ②北农南迁是为了躲避匈奴起兵攻晋带来的战乱 ③北农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④北农南迁推广了先进生产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6.“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说明两宋之际我国的经济重心在
A.江淮地区 B.湘赣地区 C.江浙地区 D.关中地区
7.自南宋起,江浙地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说明
A.江南自古文化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C.当时北方文化严重衰落 D.文化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
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劳力和技术?③统治阶级重视生产的发展 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连锁反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我国最后完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
A.唐朝后期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10.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 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
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B
B
C
B
D
D
C
11.(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
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
③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 ,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设计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三次南迁高潮
2、主要原因
3、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2、过程
3、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过程
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师:问答式教学,讲解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及其经济特点
教师提问:“山东山西这一中原地区大体相当于黄河流域地区,历史以来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设想: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与知识的理解。
A组: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组: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
师: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师:利用表格展现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的变化状况,讲解人口迁移的形式及其原因
生:掌握中国古代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并分析其原因。
师:重点讲述第三次人口迁移的情况,引入潮汕区域史,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历史来理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所带来的影响。
设想过程:(打出“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师: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人口主要由黄河流域往南方迁移。现在大家把目光集中到这一个箭头,这是哪里?
(指着右下角的箭头)
生:广东
生:福建
生:潮汕
师:对,就是闽南潮汕这片地区。
生:啊……
生:哦……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些老屋大门上挂着“陕西世家”、 “颖川世家”或“颖川旧姓”之类的牌匾?有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生:对,有见过
师:我国的姓氏都有自己的发祥地,就拿这个“颖川世家”来说,陈姓的发祥地是河南颖川,这个“颖川世家”就是要说明他们是祖先从河南颖川迁移过来这里的名门望族,他们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家。我们所熟悉的灵山寺的大颠和尚,他就是河南颖川人,俗名叫陈宝通。现在还挂“颖川世家”的屋子,这户人极可能就是姓陈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调查下。
师:这大批南迁的人口给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生: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师:对,不仅有量,还有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来的是一大批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学生笑)
师: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有其它的变化吗?
师:还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课本里举了一个南方人学北方人吃笼饼去皮的风俗习惯,事实上潮汕地区过年吃春卷的习惯也是北方人带来的。
师:大家都非常肯定自己是汉族人,而我不敢确定你们是不是“纯正”的汉人,除非你能确定你祖先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从刚才“全国南北方人口户数对比”的表格中看到,南迁的人口是巨大的,甚至占了压倒性的多数。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有可能是古代百越民族和南迁的汉人通婚结合而成的——“杂种”。(学生笑)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我们继承了父亲和母亲各自一半的遗传基因,所以叫“杂种”没错。南迁带来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它带来了民族的融合。
生:阅读以下史料
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分析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学生归纳:由于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迁移到南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从社会环境和江南地区自身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师:显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通过对词作历史背景的分析,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重心的南移造成的影响。
设想:通过分析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融合词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文化的影响,达到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与情感愉悦相互统一的境界。
师:结合潮汕地方历史做进一步说明
师: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对江南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课本24页左边(唐)张籍《永嘉行》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就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南方语言系统的影响。事实上,潮汕方言跟古代中原地区的语言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潮汕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可以说,在唐代,潮汕这一地区是一个“蛮荒之地”,潮汕地区往往是作为朝廷流放不同政见者的地方,我们都熟悉的韩愈就被流放到这里来。
生齐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师:对,韩愈来到这“鸟不拉屎”当时是非常郁闷的,(学生笑)说这里的人“不知礼仪”。然而正是中原人口的不断迁入,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最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的区域,享有 “海滨邹鲁”的美誉。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随着历史的演变,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些列深刻的影响。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知识探讨
学习目标导航
学习提示
1.能够说出我国汉代的四大经济区,并能从地图上准确指认,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了解经济区的多样性与不同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关系,认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并长期居于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3.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三次高潮,分析人口迁徙的原因、影响,学会结合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
4.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进程,综合归纳重心南移的原因,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局、政策、生产技术、劳动力等因素的关系。
5.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认识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反作用及对文化的影响。
汉代经济分为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耕经济中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我国古代经济区域的多样性和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合作与讨论
讨论: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南方优越的农耕条件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
背景资料: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是农耕经济,而南方则有着比北方更有利的发展农耕经济的客观条件。在光热条件方面,中国南方属亚热带气候,年活动积温在4500℃~8000℃之间,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而北方属温带气候,年活动积温在3500℃~4500℃之间,作物只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在水分条件方面,北方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而南方则属湿润地区,雨水充沛,特别是冬季,南方雨水稍多,农作物可全年生长,再说南方河网纵横,农田给水方便,所以水田较多,而水田的生产能力远比旱田要高。在土地方面,南方有面积广大的肥沃平原,丘陵和山地一般海拔不高,有着无数的宽谷和盆地,多数宜于耕作。
我的思路:历史的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地理环境也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古代中国也曾向一些边疆地区移过民,也曾向一些遭战争破坏而人烟稀少的地方移过民,为什么那些地方没能发展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呢?而单单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呢?这难道不与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吗?
[典型例题探究]
规律总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请回答:
两段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题可看作是材料型问答题,旨在考查对本课重点知识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提取两段材料提供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史记》可判断为汉代史实,材料二则是宋代的特点,比较概括两段材料反映的现象差异,即可回答第一问;第二问分析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参考答案:汉代江南生产技术落后,经济实力较差,到宋代却变为农业发达,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原因有: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农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江南一带本来就物产丰富,水泽众多,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统治者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等。
材料的出处往往是判断材料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
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要考虑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政策、政局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文知识点解析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根据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划分,汉代全国经济可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1.山东、山西:山东、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即古代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的黄河流域。这里多平原,土壤、气候适合作物生长,自然条件优越,因此农业技术发达,经济实力强,长期以来,既是我国经济的重心,也是历来朝代的政治中心。
查一查:对照教材地图,看看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是否相同?
解答:古代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山东,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因此,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差异很大。
2.江南:江南地区物产十分丰富,然而气候炎热潮湿,在古代早期,许多地方还覆盖着原始森林、沼泽等,林中虫兽出没,威胁人类安全。《史记》中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它很难被早期开发。因此,在两汉时期,这里人口稀少,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
3.龙门碣石以北:是指从黄河中游的龙门到渤海沿岸的碣石山一线以北,即山东、山西以北的地区,它又可以长城为界分为两部分:塞内和塞外。这一地区的土地比较贫瘠,气候十分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随着经济的发展,距黄河流域较近的塞内也曾开发为农业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常常南下侵扰,经济实力有限。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人口的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人口的迁移。古代人类逐水草而居,农耕居民一旦发现地力衰退也会迁居新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原因,我国古代早期人口集中于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但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原人口不断外迁,并形成了三次南迁的流民浪潮。
1.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
补充:西晋的统治十分腐败,晋惠帝时期发生了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这场战乱持续了16年,使数十万人死于战火。山东、山西是主要战场,人民流散,十不存二,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东汉以来,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大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称为“五胡内迁”。但是由于西晋统治者对他们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各族人民不断发动起义,北方陷入长期的混乱中。308年(永嘉二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并称帝,316年西晋灭亡。在这期间即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相对安定的南方东晋政权的建立,更使南迁的人口大大增加,形成了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归纳一下:以上材料说出了促使人口南迁的哪些原因?
解答: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斗争导致北方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南方相对安定。
2.唐中期的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从755~763年,历时8年,对唐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影响很大,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黄河流域的经济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使南方的劳动力增加,生产技术的更新加快,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如适宜水田耕作的曲辕犁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3.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北宋后期统治腐败,国力衰弱,112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的军队攻陷汴京,俘虏了宋徽宗、钦宗和宗室嫔妃等几千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这场战乱又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
想一想: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
解答:三次高潮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了,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牛耕。
想一想:北方人口南迁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何联系?
解答:作为长期以来的经济重心,北方的生产技术先进,人口集中。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大量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从而大大促进了南方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最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与北方的长期战乱相反,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承受力较差的农耕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加上江南一带本来就物产丰富,水泽众多,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只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早期生产力的限制才较晚开发。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2.过程
(1)江南的初步开发:江南的开发始于三国孙吴时期,为了巩固在东南地区的统治,孙吴采取了很多发展生产的措施;东晋偏安于江南一隅,为立足江南,抵御北方匈奴,统治者也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南朝统治者在政局相对稳定、南移人口增加的条件下继续开发江南。这样,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建康等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2)重心南移的开始: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手工业和商业也比前代更加繁荣,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扬州、成都成为长江流域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还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称“扬一益二”。
(3)重心南移的完成:北宋立国之后就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了,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偏安于南方和与金等政权的对峙,又使统治者更加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南方的苏、湖、常、秀有“天下粮仓”的美名,“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也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体现。至此,南方经济完全超过北方,南强北弱格局完全确立,经济重心的南移正式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南方江浙地区也成为我国人才的密布区。
全析提示
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思维拓展
古今的许多地理概念差异很大,查找相关资料,看看还有哪些不同。
全析提示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我国汉代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并体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黄河流域是古代早期的经济重心。
我国古代人口居住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限制。
思维拓展
战乱会严重破坏生产,这是政治对经济消极影响的充分体现。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全析提示
人口迁移使人口资源的分布更加合理,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要点提炼
三次高潮分别发生于两晋永嘉之乱后、唐中期安史之乱后、两宋靖康之乱后。
全析提示
影响农耕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政局、政策等,其中生产工具和技术是最关键的因素。
思维拓展
我国现代人口的南迁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力流向城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全析提示
各朝统治者推行的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措施,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要点提炼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三国开始开发——东晋、南朝继续发展——中唐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