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培优卷: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培优卷: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14 13:53:2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培优卷: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洪山期末)如图在辽宁舰舰载机旁边的指挥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为了保暖,防止海风吹到头部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因为飞机发生声音的响度非常大,所以在辽宁舰舰载机旁边的指挥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它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2023八上·茂南期末)我们正在教室上课时,窗外响起了施工机器运转的声音,以下做法最恰当的是()
A.关好门窗 B.请老师用更大的声音讲课
C.加装噪声监测仪 D.捂住我们的耳朵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关好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同时也能听到老师讲课,A符合题意;请老师用更大的声音讲课,不会对噪声有一点影响,B做法不合适;加装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C做法不合适;捂住我们的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同时不能听老师讲课了,D做法合适.
故答案为:A.
【分析】阻断声音的传播,可以防止噪声的影响。
3.(2023八上·汉阴期末)在一些高架道路两侧安装塑料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A.减少强光对驾驶员的干扰 B.减少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D.减少车辆的噪声污染
【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道路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用来反射道路上的过往车辆所发出的噪声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道路两侧设置的是透明板墙,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减弱噪声对道路两旁住宅和办公楼的噪声污染,它并不能保护车辆安全行驶,也不能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和减少强光对驾驶员的干扰.
故答案为:D.
【分析】道路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2023八上·卫辉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B.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减弱噪声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的超声波来预警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A不符合题意;
B.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出减弱,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符合题意;
D.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可利用仪器接收的次声波来预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阻止噪声产生,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
5.(2022八上·武冈期中)噪声污染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禁止鸣笛 B.植树造林 C.关闭门窗 D.佩戴耳罩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符合题意;
BC.植树造林和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BC不符合题意;
D.佩戴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6.(2022八上·安乡期中)有些同学有听“耳机”的习惯,虽然对其他同学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声音的传播非常集中,所以在听者的耳朵里声音却很大,长期如此,会造成听力的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声音很大”是指发声体的振幅大
C.“听力损伤”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听力损伤”说明“耳机”发出的是噪声
【答案】D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响度与振幅有关,发声体的振幅大,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听力损伤”,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将耳朵损伤,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听力损伤”不能说明“耳机”发出的是噪声,因为耳机发出的声音是学生想要听到的声音,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响度和振幅有关;响度过大对听力由伤害。
7.(2022八上·安乡期中)如图是不同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 B.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C.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丁声音属于噪声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音调相同,A错误,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声音的振幅最小,响度最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振幅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图是无规则的振动,所以丁声音属于噪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发声体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发声体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噪声。
8.(2022八上·云州期中)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为学校、医院或科研部门附近常见的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如图所示方法相同的是(  )
A. 噪声监测仪 B. 射击时戴耳罩
C. 双层隔音玻璃 D. 禁止喧哗
【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射击时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双层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禁止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禁止喧哗和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2022八上·长春期末)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轻轨经过居民区的路段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是为了(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有效控制列车速度
【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就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更不能有效控制列车速度,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就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
10.(2022八上·南票期中)如图所示,在摩托车的排气管处加消音器,这是为了(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该方法不能监测噪声强弱,不能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也不能减小噪声传播速度。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消音器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11.(2022八上·玄武期中)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噪声,为了控制这种噪声,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如图所示,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是一种超声波,对司机的驾驶起干扰作用
B.噪声越强,反相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
C.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噪声人耳能听到。A不符合题意;
B.噪声源声音越强,说明声源响度大,反相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只能提高抑制声波的音调,B不符合题意;
C.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空气传播过程中,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因此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C符合题意;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物质的音色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噪声源声音越强,说明声源响度大;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空气传播过程中,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物质的音色不同。
12.(2022八上·陆丰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图丁中的共振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噪声强度显示仪能监测噪声大小,不能改变噪声大小,B错误,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倒车雷达根据回声计算出障碍物到车的距离,这是声能传递信息,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共振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噪声强度显示仪能监测噪声大小,不能改变噪声大小;声能传递信息;真空不能传声。
13.(2021八上·岱岳期中)关于图中声现象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敲打钢尺的力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低
②乙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③丙图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音色发生改变
④丁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污染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④正确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①甲图中,敲打钢尺的力越小,即发出声音的响度越低;②乙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则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③丙图中,向瓶外不断抽气,音色不变;④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到声音的大小,故④错误,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4.(2020八上·宁阳期末)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B.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生地震时,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A错误,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利用声具有能量来够粉碎体内结石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分别是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音色区分发声体,“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5.(2023八上·中山期末)如图,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敲击鼓面,发现越用力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振幅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B.图丁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音
C.图丙中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乙中直尺伸出桌面,拨动时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越用力,听到声音越响,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振幅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着手,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声源处减弱噪声,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直尺伸出桌面,拨动后,尺子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消声器是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沙洋期末)手机铃响,提示有微信消息,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信息;声源处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手机铃响,提示有微信消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2023八上·河北期末)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
【答案】音调;声源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控制噪声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进行控制,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分析】改变发声体的长度,音调改变;阻止声音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18.(2022八上·蒲城期中)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选填“甲”或“乙”)是噪声的波形;丙、丁两图分别是从   和   减弱噪声的。
【答案】无规则振动;乙;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体做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属于噪声。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是无规则振动,故是噪声。丙图中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丁图中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分析】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运动产生的;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9.(2022八上·鲁甸期中)环保部门在噪声较大的街头安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上显示的是噪声的    (填“音调”或“响度”)。学校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表示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    (填物理量单位符号)。
【答案】响度;km/h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3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学校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表示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km/h。因为校内允许的车速较慢,若车速为5m/s=5×3.6km/h=18km/h,这个速度在校内太快了。
【分析】声音的大小是响度;交通标志牌上,限速的单位是千米每时。
20.(2022八上·沈北期中)如图所示,CLP系列是雅马哈高端电钢琴热度非常高的产品,主打还原钢琴声音品质,可以减少音量即减少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之一)。如果不想影响邻居休息还想尽情演奏与练习,可以在电钢琴上插耳机,佩戴耳机使用   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声源处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音量是通过喇叭发出,可以减少音量即减少声音的大小;如果不想影响邻居休息还想尽情演奏与练习,可以在电钢琴上插耳机,这是在钢琴处。
【分析】音量指声音的响度;阻止声音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1.(2022八上·惠山期中)为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可以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这种做法利用了   ;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减少   的干扰,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   (选填高或大)些。
【答案】固体可传声;噪声;大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固、液、气均可传声,听音棒是固体,利用听音棒可以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是利用了固体传声。
凌晨且车辆稀少,干扰的噪音减少了,选凌晨目的就是减少噪音的干扰。
声音高指的是音调,声音大指的是响度。听音棒不会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故音调不会改变。听音棒会使声音更加集中,故可以使声音更大。
【分析】固体可以传声,且声速较大;声音较少时,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3八上·丹东期末)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   ;
(2)如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   (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答案】(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2)频率;低;不能
(3)b;无规则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因此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的运用。
(2)由图乙可知,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因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者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丁图中的ab两图,不难看出:a图波形很有规律,属于乐音;b图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激起水花,通过水花反应发声体在振动;
(2)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体越长,音调越低;真空不能传声;
(3)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23.(2021八上·安顺期中)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1)小
(2)好
(3)海绵
(4)响度;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声音的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距离决定,声源不变,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已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报纸的材料比海绵光滑,则海绵的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此题运用了转换法的研究思想,将隔音性能的优劣转化为距离的远近;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根据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分析。
(4)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根据隔音的特点进行分析。
四、综合题
24.(2021八上·徐闻期中)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1)女孩在甲房间内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玻璃再传到耳朵的,说明了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也能传播声音;在乙房间内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
   (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安装真空玻璃是在    减弱噪声;声音是由
   产生的;
(2)女孩带耳罩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1)固体;不能;传播过程中;物体振动
(2)人耳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女孩在甲房间内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玻璃再传到耳朵的,说明除了空气,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因为乙房的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无声音传播的介质,另外其他门窗紧闭,所以女孩在乙房内几乎听不到室外树上鸟儿的歌声。由此可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减弱噪音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以及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而安装真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减弱噪音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以及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女孩带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戴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训练培优卷: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单选题
1.(2023八上·洪山期末)如图在辽宁舰舰载机旁边的指挥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耳罩的作用是(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为了保暖,防止海风吹到头部
C.阻断噪声的传播 D.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2.(2023八上·茂南期末)我们正在教室上课时,窗外响起了施工机器运转的声音,以下做法最恰当的是()
A.关好门窗 B.请老师用更大的声音讲课
C.加装噪声监测仪 D.捂住我们的耳朵
3.(2023八上·汉阴期末)在一些高架道路两侧安装塑料板墙,安装这些板墙的目的是(  )
A.减少强光对驾驶员的干扰 B.减少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D.减少车辆的噪声污染
4.(2023八上·卫辉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B.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减弱噪声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的超声波来预警
5.(2022八上·武冈期中)噪声污染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禁止鸣笛 B.植树造林 C.关闭门窗 D.佩戴耳罩
6.(2022八上·安乡期中)有些同学有听“耳机”的习惯,虽然对其他同学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声音的传播非常集中,所以在听者的耳朵里声音却很大,长期如此,会造成听力的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声音很大”是指发声体的振幅大
C.“听力损伤”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听力损伤”说明“耳机”发出的是噪声
7.(2022八上·安乡期中)如图是不同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 B.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C.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丁声音属于噪声
8.(2022八上·云州期中)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为学校、医院或科研部门附近常见的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如图所示方法相同的是(  )
A. 噪声监测仪 B. 射击时戴耳罩
C. 双层隔音玻璃 D. 禁止喧哗
9.(2022八上·长春期末)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轻轨经过居民区的路段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是为了(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有效控制列车速度
10.(2022八上·南票期中)如图所示,在摩托车的排气管处加消音器,这是为了(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11.(2022八上·玄武期中)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噪声,为了控制这种噪声,有些汽车使用了“以声消声”的方法,如图所示,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噪声是一种超声波,对司机的驾驶起干扰作用
B.噪声越强,反相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
C.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声音的响度不同
12.(2022八上·陆丰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尺子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图丁中的共振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
13.(2021八上·岱岳期中)关于图中声现象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敲打钢尺的力越小,发出声音的响度越低
②乙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
③丙图中,向瓶外不断抽气,听到手机铃声的音色发生改变
④丁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污染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有②③正确
C.只有①④正确 D.只有①②④正确
14.(2020八上·宁阳期末)日常生活中,处处可听到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超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B.超声波能够粉碎体内“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15.(2023八上·中山期末)如图,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敲击鼓面,发现越用力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振幅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B.图丁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音
C.图丙中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图乙中直尺伸出桌面,拨动时会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填空题
16.(2023八上·沙洋期末)手机铃响,提示有微信消息,这是利用声音传递   。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   (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
17.(2023八上·河北期末)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如图),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   处控制噪声。
18.(2022八上·蒲城期中)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选填“甲”或“乙”)是噪声的波形;丙、丁两图分别是从   和   减弱噪声的。
19.(2022八上·鲁甸期中)环保部门在噪声较大的街头安装了如图甲所示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上显示的是噪声的    (填“音调”或“响度”)。学校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表示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    (填物理量单位符号)。
20.(2022八上·沈北期中)如图所示,CLP系列是雅马哈高端电钢琴热度非常高的产品,主打还原钢琴声音品质,可以减少音量即减少声音的
   (选填声音的特性之一)。如果不想影响邻居休息还想尽情演奏与练习,可以在电钢琴上插耳机,佩戴耳机使用   减弱噪声。
21.(2022八上·惠山期中)为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可以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这种做法利用了   ;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减少   的干扰,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   (选填高或大)些。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3八上·丹东期末)在学习“声现象”的知识时有以下几个实验:如图甲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变化。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水花的作用是   ;
(2)如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   的关系;实验时发现,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实验者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如图丙中   (选填“a”或“b”)显示的声音属于噪声,可以看出噪声发声体的振动是   (选填“规则的”“无规则的”)。
23.(2021八上·安顺期中)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四、综合题
24.(2021八上·徐闻期中)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几只鸟在树上“歌唱”,一个听觉良好的女孩在一间门窗紧闭的甲房间内,靠近单层玻璃她能听到室外鸟的“歌声”;她到另一门窗紧闭的乙房间内,靠近双层玻璃(双层玻璃的夹层内抽成真空),她却几乎听不到室外鸟的“歌声”。
(1)女孩在甲房间内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玻璃再传到耳朵的,说明了   (选填固体、液体、气体)也能传播声音;在乙房间内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音
   (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安装真空玻璃是在    减弱噪声;声音是由
   产生的;
(2)女孩带耳罩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因为飞机发生声音的响度非常大,所以在辽宁舰舰载机旁边的指挥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它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2.【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关好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同时也能听到老师讲课,A符合题意;请老师用更大的声音讲课,不会对噪声有一点影响,B做法不合适;加装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只是能够监测噪声的分贝,C做法不合适;捂住我们的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但同时不能听老师讲课了,D做法合适.
故答案为:A.
【分析】阻断声音的传播,可以防止噪声的影响。
3.【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道路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用来反射道路上的过往车辆所发出的噪声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道路两侧设置的是透明板墙,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减弱噪声对道路两旁住宅和办公楼的噪声污染,它并不能保护车辆安全行驶,也不能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和减少强光对驾驶员的干扰.
故答案为:D.
【分析】道路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无法传声,A不符合题意;
B.在路边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监测噪声的响度,不能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出减弱,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符合题意;
D.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可利用仪器接收的次声波来预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阻止噪声产生,可以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地震时产生的是次声波。
5.【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禁止汽车鸣笛,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符合题意;
BC.植树造林和关闭门窗,这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BC不符合题意;
D.佩戴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6.【答案】D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很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响度与振幅有关,发声体的振幅大,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听力损伤”,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将耳朵损伤,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听力损伤”不能说明“耳机”发出的是噪声,因为耳机发出的声音是学生想要听到的声音,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响度和振幅有关;响度过大对听力由伤害。
7.【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甲和乙音调相同,A错误,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声音的振幅最小,响度最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和丙振幅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丁图是无规则的振动,所以丁声音属于噪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发声体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发声体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噪声。
8.【答案】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A不符合题意;
B.射击时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双层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禁止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禁止喧哗和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答案】C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就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它并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也不能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更不能有效控制列车速度,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就是通过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
10.【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该方法不能监测噪声强弱,不能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也不能减小噪声传播速度。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消音器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11.【答案】C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噪声人耳能听到。A不符合题意;
B.噪声源声音越强,说明声源响度大,反相抑制声波的频率要相应加强,只能提高抑制声波的音调,B不符合题意;
C.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空气传播过程中,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因此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C符合题意;
D.汽车行驶时,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物质的音色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超声波是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噪声源声音越强,说明声源响度大;车内喇叭发出反相抑制声波时,是在空气传播过程中,与原噪声的振动进行抵消;风产生的噪声与轮胎产生的噪声不同,主要是两种物质的音色不同。
12.【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噪声强度显示仪能监测噪声大小,不能改变噪声大小,B错误,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倒车雷达根据回声计算出障碍物到车的距离,这是声能传递信息,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共振现象不能在真空中出现,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噪声强度显示仪能监测噪声大小,不能改变噪声大小;声能传递信息;真空不能传声。
13.【答案】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①甲图中,敲打钢尺的力越小,即发出声音的响度越低;②乙图中,齿轮转动越快,则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③丙图中,向瓶外不断抽气,音色不变;④图中,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检测到声音的大小,故④错误,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4.【答案】A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生地震时,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A错误,符合题意;
B.超声波是利用声具有能量来够粉碎体内结石的,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控制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分别是声源处、人耳处、传播过程中,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音色区分发声体,“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1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越用力,听到声音越响,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振幅越大,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着手,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声源处减弱噪声,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直尺伸出桌面,拨动后,尺子振动,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消声器是声源处减弱噪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6.【答案】信息;声源处
【知识点】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手机铃响,提示有微信消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学习、工作期间,我们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7.【答案】音调;声源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控制噪声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进行控制,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分析】改变发声体的长度,音调改变;阻止声音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18.【答案】无规则振动;乙;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噪声及来源;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体做有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属于噪声。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是无规则振动,故是噪声。丙图中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丁图中城市道路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分析】噪声是物体杂乱无章的运动产生的;阻止声音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阻断声音的传播,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9.【答案】响度;km/h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3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其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学校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表示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5km/h。因为校内允许的车速较慢,若车速为5m/s=5×3.6km/h=18km/h,这个速度在校内太快了。
【分析】声音的大小是响度;交通标志牌上,限速的单位是千米每时。
20.【答案】响度;声源处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音量是通过喇叭发出,可以减少音量即减少声音的大小;如果不想影响邻居休息还想尽情演奏与练习,可以在电钢琴上插耳机,这是在钢琴处。
【分析】音量指声音的响度;阻止声音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1.【答案】固体可传声;噪声;大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固、液、气均可传声,听音棒是固体,利用听音棒可以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是利用了固体传声。
凌晨且车辆稀少,干扰的噪音减少了,选凌晨目的就是减少噪音的干扰。
声音高指的是音调,声音大指的是响度。听音棒不会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故音调不会改变。听音棒会使声音更加集中,故可以使声音更大。
【分析】固体可以传声,且声速较大;声音较少时,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2.【答案】(1)振动;放大音叉的振动
(2)频率;低;不能
(3)b;无规则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1)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因此图甲实验说明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水花可以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属于转换法的运用。
(2)由图乙可知,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因此实验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跟频率的关系。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时,钢尺就越不容易振动,其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如果将乙图实验放在月球上进行,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实验者不能听到声音的变化。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对比丁图中的ab两图,不难看出:a图波形很有规律,属于乐音;b图杂乱无章属于噪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激起水花,通过水花反应发声体在振动;
(2)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体越长,音调越低;真空不能传声;
(3)噪声是杂乱无章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23.【答案】(1)小
(2)好
(3)海绵
(4)响度;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声音的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距离决定,声源不变,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已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报纸的材料比海绵光滑,则海绵的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分析】(1)此题运用了转换法的研究思想,将隔音性能的优劣转化为距离的远近;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根据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分析。
(4)减弱噪声,就是减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根据隔音的特点进行分析。
24.【答案】(1)固体;不能;传播过程中;物体振动
(2)人耳处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女孩在甲房间内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玻璃再传到耳朵的,说明除了空气,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因为乙房的双层玻璃内抽成真空,无声音传播的介质,另外其他门窗紧闭,所以女孩在乙房内几乎听不到室外树上鸟儿的歌声。由此可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减弱噪音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以及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而安装真空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减弱噪音的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以及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女孩带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分析】(1)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戴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