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同步训练培优卷:13.1 分子热运动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石门期末)将杯中的水倒出,发现怎样倒也倒不干净,杯壁上沾有水珠,这是由于( )
A.水对杯子有附着力 B.杯子和水之间有摩擦力
C.水具有流动性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2023九上·锦江期末)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能闻到菜的香味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PM2.5超标时空气中形成雾霾 D.清晨荷叶上露珠滚动
3.(2023九上·成都期末)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地冬季雾霾弥漫”,这是分子的运动
B.“铅块很难被压扁”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海绵容易被压扁”说明分子间存有间隙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4.(2023九上·东城期末)唐诗《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其内容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句中描述的情境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5.(2022九上·崂山期中)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海绵用力一捏会缩成一团,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6.(2022九上·济南期中)下图中的示意图形象的反映了物质为气、液、固三种状态时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固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液态
7.(2022九上·淮北月考)将吸盘内的空气排尽,使其紧紧“粘”在玻璃板上,在吸盘下的挂钩上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将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在其下面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把它们均放入真空罩内(如图所示),当抽去空气时,重物不会掉落的是( )
A.挂着重物的吸盘 B.挂着重物的两铅块
C.二者都会 D.二者都不会
8.(2022九上·梅河口期末)梅河口市四季生态园树木繁茂、景色优美,春、夏、秋三季园内花香四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花香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市民闻到花香,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温度越高,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对花粉过敏的人佩戴口罩可防止过敏,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9.(2021九上·增城期末)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密度比水大的硫酸铜水溶液。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如图所示,如果静放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无法运动到量筒底部
B.液体会一直保持图乙所示状态
C.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不再运动
D.液体温度升高可加快混合的速度
10.(2021九上·昌黎期中)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oho,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 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 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11.(2023九上·西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气体扩散现象。撤掉玻璃板,几分钟后,两个集气瓶内的 气体会混合在一起,且颜色变得均匀。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方瓶内的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B.两种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只有下方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上方空气的密度小于下方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
12.(2020九上·朝阳期末)关于下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B. 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液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 图丙中将一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酒精蒸发了
D. 图丁中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13.(2020九上·郏县期中)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 水分子本身变大
B.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D.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14.(2019九上·北京期中)目前,各地十分关注空气质量,主要是PM2.5值走高,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0℃,PM2.5颗粒不具有内能
B.PM2.5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颗粒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PM2.5表示直径小于2.5×10-6m的悬浮颗粒物
15.(2023九上·梁子湖期末)如图所示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最长潜伏期是8天。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60~140 nm之间,是由分子构成的,属于单链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B.温度一定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所有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
C.奥密克戎病毒可通过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传播,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是因为口罩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
二、填空题
16.(2023九上·太和期末)深秋季节,走在太和人民路上可以闻到浓浓的桂花香,这是由于花卉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 。
17.(2023九上·武侯期末)2021
年 12 月 9 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授课时,“太空教师”王亚平先制作了一个水球。制作好的水球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后来王亚平老师向水球中加入一些蓝色颜料使整个水球变成蓝色,如下图所示,这是一种 现象。
18.(2022九上·樊城期中)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如图所示) 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该实验说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19.(2022九上·桥西期中)如图所示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中空气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那么,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B瓶里装的气体应是 。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 。
20.(2022九上·桥西期中)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有 ;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有 ;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的有 。(填序号)
①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③绳子不容易被拉断
④两块表面平整的铅块压紧后“黏”在一起
⑤气体被压缩到体积越小时越费劲
⑥在巨大压力下,油能从钢管的侧壁渗出(钢管无裂缝)
21.(2022九上·巨野期中)打假卫士吕长富潜心钻研打假业务.其中,真假芝麻油的鉴别方法很简单,首先,纯芝麻油透明无物,散发着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 ;其次,操作上只需要一碗清水、一根筷子即可,方法如图所示.倒一碗清水,再用筷子蘸一滴芝麻油贴近水面滴上,如果浮在水面的油立刻散开,为纯正的麻油,而掺假麻油油滴小而厚,不易散开.鉴别原理: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 ,所以会迅速散去.
22.(2022九上·瓦房店月考)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小明实验小组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在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同时各滴入一滴墨水,一段时间后,杯中水的情况如图甲所示,该实验表明扩散快慢与 有关;如图乙所示,在试管中装一半水并滴几滴红墨水,然后向试管中缓缓注满酒精,塞紧塞子,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下降且颜色趋于一致,要想加快混合速度,结合第一个实验现象可以对试管 ;如图丙所示,将两个表面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这一现象证明分子间有 。
三、实验探究题
23.(2017九上·北京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截面磨光的两铅柱对接并紧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乙所示,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在水的 注入硫酸铜溶液(选填“上面”或“下面”),可观察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10天后,界面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成因:一是分子之间有空隙,二是分子在 .
24.(2022九上·大连月考)小明同学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 ;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
(3)如图丙所示,在量筒的下方装入 (选填“清水”或“硫酸铜溶液”),静放一小段时间后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选填“分界面”、“整体”) 变模糊了。
四、综合题
25.(2022九上·大埔期末)阅读下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
(1)布朗运动是____运动。
A.分子 B.原子 C.物体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 的运动。
(3)如何使布朗运动加快?答: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将杯中的水倒出时,由于水分子与组成杯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此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
2.【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粉笔灰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B不符合题意;
C.PM2.5是固体颗粒,空气中PM2.5超标形成雾霾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清晨荷叶上露珠滚动,露珠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雾霾不是分子,因此雾霾弥漫不是分子的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知,铅块很难被压扁,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符合题意;
C.海绵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所以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不符合题意;
D.“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非常微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不能被无限压缩,是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绿树阴浓夏日长,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绿树阻挡后,在其后面形成阴凉,A不符合题意;
B.楼台倒影入池塘,是平面镜成像,属光的反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水晶帘动微风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不符合题意;
D.满架蔷薇一院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固体大颗粒变成小颗粒,与分子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B符合题意;
C.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此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由斥力,C不符合题意;
D.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因为海绵之间的空气被挤出了,与分子间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6.【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甲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因此是固态;乙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因此是液态;丙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因此是气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是固态;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是液态;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是气态。
7.【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排尽空气的吸盘能紧紧“粘“在玻璃板上,是利用了大气压;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当抽去真空罩内的空气后,没有了大气压,吸盘在重物的拉力下会掉落;分子间的引力与大气压无关,没有大气压,分子间引力仍然存在,下面的重物不会掉落,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压紧的铅块不易分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8.【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根据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A不符合题意;
B.市民闻到花香,是因为香气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属于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子的热运动可知,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会越剧烈,C符合题意;
D.根据物质的构成可知,分子间有间隙,所以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9.【答案】D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分子能运动到量筒底部,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再放置几天,不会保持图乙所示状态,两种液体混合更加均匀,B不符合题意;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还在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液体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可加快混合的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0.【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薄膜被挤压没有破裂,是因为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1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上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运动,不会使颜色变得均匀,A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B符合题意;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气体颜色都一样时,分子仍然再做无规则运动,不是只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密度角度分析,二氧化氮气体不会向上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2.【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下边瓶子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该在空气的下方,结果发现上边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说明了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证明了扩散现象的存在,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B符合题意;
C.将一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彼此进入空隙,导致体积较小,而不是酒精蒸发了,C不符合题意;
D.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在增大,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水分子的间隔在增大,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
14.【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环境温度低于0℃时,分子仍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PM2.5仍然具有内能,其内能不为零,A不符合题意;
B.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PM2.5在空气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B不符合题意;
C.PM2.5是指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μm的固态颗粒物,不是分子,不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C不符合题意;
D.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即2.5μm=2.5×10-6m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15.【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升高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但各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传播,是微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错误,符合题意;
D.口罩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病毒感染,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病毒不是分子,其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16.【答案】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深秋季节,走在太和人民路上可以闻到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花卉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17.【答案】引力;扩散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组成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制作好的水球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王亚平老师向水球中加入一些蓝色颜料使整个水球变成蓝色,属于扩散现象。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18.【答案】变大;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由于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9.【答案】二氧化氮;上面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二氧化氮气体是红棕色的,应该将下边瓶子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本来应该在空气的下方,如果发现上面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则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就可以证明扩散现象的存在,即二氧化氮气体在不停地向空气进行扩散。
【分析】探究分子运动时,将密度较大的气体放在下方,从上方能看到次气体,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20.【答案】③④;②⑤;①⑥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①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③绳子不容易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④两块表面平整的铅块压紧后“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⑤气体被压缩到体积越小时越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⑥在巨大压力下,油能从钢管的侧壁渗出,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③④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②⑤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①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分析】物体不易被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物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1.【答案】做无规则运动;小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散发出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小,所以会迅速散去.
故答案为:做无规则运动;小.
【分析】散发出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小。
22.【答案】温度;加热;光滑;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运动剧烈,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若要使颜色快速混合均匀,可采用的方法是给试管加热。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个接触面很接近,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不易分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23.【答案】(1)分子间存在引力
(2)下面;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即分子间存在引力.(2)已知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密度比水大的蓝色液体,所以当在量筒中注入硫酸铜溶液和水时,硫酸铜溶液在水的下面因此,在实验中应注意把硫酸铜溶液放在水的下面.
在量筒里装入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变模糊了,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1)分子间存在引力;(2)下面;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24.【答案】(1)间隙
(2)引力
(3)硫酸铜溶液;分界面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比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3)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为了避免浮沉现象导致液体混合,如图丙所示,在量筒的下方装入密度大硫酸铜溶液。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静放一小段时间后发生扩散现象,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分界面变模糊了。
【分析】(1)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间有引力;
(3)当不同液体混合,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25.【答案】(1)C
(2)分子
(3)提高水温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花粉小颗粒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在水中不停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因为分子太小,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可见花粉小颗粒的运动是由于受到水分子的运动所致,故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分子(水分子)的运动。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提高水温,可使布朗运动加快。
【分析】我们看到的小颗粒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分子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水分子在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 / 1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同步训练培优卷:13.1 分子热运动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石门期末)将杯中的水倒出,发现怎样倒也倒不干净,杯壁上沾有水珠,这是由于( )
A.水对杯子有附着力 B.杯子和水之间有摩擦力
C.水具有流动性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将杯中的水倒出时,由于水分子与组成杯子的物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因此无论怎样倒,总有少量水残留在杯壁上,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
2.(2023九上·锦江期末)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炒菜时能闻到菜的香味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
C.PM2.5超标时空气中形成雾霾 D.清晨荷叶上露珠滚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炒菜时能闻到菜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A符合题意;
B.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落下,粉笔灰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B不符合题意;
C.PM2.5是固体颗粒,空气中PM2.5超标形成雾霾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清晨荷叶上露珠滚动,露珠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2023九上·成都期末)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地冬季雾霾弥漫”,这是分子的运动
B.“铅块很难被压扁”表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海绵容易被压扁”说明分子间存有间隙
D.“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雾霾不是分子,因此雾霾弥漫不是分子的运动,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知,铅块很难被压扁,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符合题意;
C.海绵里面有气孔,用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所以海绵的体积变小了,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C不符合题意;
D.“破镜难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太大,作用力变得非常微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物体不能被无限压缩,是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有间隙。
4.(2023九上·东城期末)唐诗《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其内容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诗句中描述的情境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 B.楼台倒影入池塘
C.水晶帘动微风起 D.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绿树阴浓夏日长,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绿树阻挡后,在其后面形成阴凉,A不符合题意;
B.楼台倒影入池塘,是平面镜成像,属光的反射现象,B不符合题意;
C.水晶帘动微风起,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不符合题意;
D.满架蔷薇一院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2022九上·崂山期中)下列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海绵用力一捏会缩成一团,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固体大颗粒变成小颗粒,与分子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B符合题意;
C.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此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由斥力,C不符合题意;
D.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因为海绵之间的空气被挤出了,与分子间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6.(2022九上·济南期中)下图中的示意图形象的反映了物质为气、液、固三种状态时分子排列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固态 B.乙是气态 C.丙是液态 D.甲是液态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解答】甲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因此是固态;乙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因此是液态;丙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因此是气态,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一定体积、有一定形状是固态;有一定体积但没有一定形状是液态;没有一定体积没有一定形状是气态。
7.(2022九上·淮北月考)将吸盘内的空气排尽,使其紧紧“粘”在玻璃板上,在吸盘下的挂钩上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将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在其下面悬挂一定质量的重物。把它们均放入真空罩内(如图所示),当抽去空气时,重物不会掉落的是( )
A.挂着重物的吸盘 B.挂着重物的两铅块
C.二者都会 D.二者都不会
【答案】B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排尽空气的吸盘能紧紧“粘“在玻璃板上,是利用了大气压;表面光滑的两铅块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这是因为铅块分子之间有引力。当抽去真空罩内的空气后,没有了大气压,吸盘在重物的拉力下会掉落;分子间的引力与大气压无关,没有大气压,分子间引力仍然存在,下面的重物不会掉落,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压紧的铅块不易分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8.(2022九上·梅河口期末)梅河口市四季生态园树木繁茂、景色优美,春、夏、秋三季园内花香四溢,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花香分子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B.市民闻到花香,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温度越高,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对花粉过敏的人佩戴口罩可防止过敏,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根据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很小,用肉眼观察不到,A不符合题意;
B.市民闻到花香,是因为香气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造成的,属于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分子的热运动可知,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就会越剧烈,C符合题意;
D.根据物质的构成可知,分子间有间隙,所以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9.(2021九上·增城期末)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密度比水大的硫酸铜水溶液。静放几天,界面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了如图所示,如果静放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无法运动到量筒底部
B.液体会一直保持图乙所示状态
C.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不再运动
D.液体温度升高可加快混合的速度
【答案】D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水分子能运动到量筒底部,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再放置几天,不会保持图乙所示状态,两种液体混合更加均匀,B不符合题意;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后分子还在运动,C不符合题意;
D.液体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可加快混合的速度,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体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10.(2021九上·昌黎期中)夏季来临,瓶装水迎来销售旺季,大量废弃的塑料瓶污染环境。三位英国大学生用海藻提取物制成可食用薄膜,将水封装在薄膜中做成“水球”——Ooho,可直接吞服解渴,如图所示。图中薄膜没有破裂是因为( )
A.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 B.薄膜的分子间有斥力
C.薄膜的分子静止不动 D.薄膜的分子间没有空隙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薄膜被挤压没有破裂,是因为薄膜的分子间有引力,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11.(2023九上·西城期末)如图所示是气体扩散现象。撤掉玻璃板,几分钟后,两个集气瓶内的 气体会混合在一起,且颜色变得均匀。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方瓶内的空气受到重力的作用
B.两种气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只有下方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上方空气的密度小于下方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上面的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运动,不会使颜色变得均匀,A不符合题意;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将两个瓶口对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B符合题意;
C.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两瓶气体颜色都一样时,分子仍然再做无规则运动,不是只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是红棕色的,而且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从密度角度分析,二氧化氮气体不会向上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2.(2020九上·朝阳期末)关于下图所示的四个热学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不能发生扩散现象
B. 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液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C. 图丙中将一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酒精蒸发了
D. 图丁中两个铅块没有被重物拉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A.下边瓶子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应该在空气的下方,结果发现上边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说明了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证明了扩散现象的存在,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所以图乙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B符合题意;
C.将一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之间有空隙,彼此进入空隙,导致体积较小,而不是酒精蒸发了,C不符合题意;
D.图中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3.(2020九上·郏县期中)如图表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
A. 水分子本身变大
B. 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D. 水分子受热都跑到容器的一端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物理变化,水分子的间隔在增大,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是水分子的间隔在增大,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变。
14.(2019九上·北京期中)目前,各地十分关注空气质量,主要是PM2.5值走高,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0℃,PM2.5颗粒不具有内能
B.PM2.5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颗粒之间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
D.PM2.5表示直径小于2.5×10-6m的悬浮颗粒物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环境温度低于0℃时,分子仍然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PM2.5仍然具有内能,其内能不为零,A不符合题意;
B.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PM2.5在空气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B不符合题意;
C.PM2.5是指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μm的固态颗粒物,不是分子,不存在分子的相互作用力,C不符合题意;
D.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即2.5μm=2.5×10-6m
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PM2.5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15.(2023九上·梁子湖期末)如图所示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奥密克戎(英文名:Omicron)。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最长潜伏期是8天。该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60~140 nm之间,是由分子构成的,属于单链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B.温度一定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所有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
C.奥密克戎病毒可通过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传播,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佩戴口罩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是因为口罩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温度升高时,构成奥密克戎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但各分子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喷出的飞沫传播,是微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错误,符合题意;
D.口罩具有吸附和过滤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奥密克戎病毒感染,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病毒不是分子,其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二、填空题
16.(2023九上·太和期末)深秋季节,走在太和人民路上可以闻到浓浓的桂花香,这是由于花卉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 。
【答案】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深秋季节,走在太和人民路上可以闻到浓浓的桂花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花卉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析】闻到气味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17.(2023九上·武侯期末)2021
年 12 月 9 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授课时,“太空教师”王亚平先制作了一个水球。制作好的水球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后来王亚平老师向水球中加入一些蓝色颜料使整个水球变成蓝色,如下图所示,这是一种 现象。
【答案】引力;扩散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组成物体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引力和斥力,制作好的水球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热运动。王亚平老师向水球中加入一些蓝色颜料使整个水球变成蓝色,属于扩散现象。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不停的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18.(2022九上·樊城期中)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如图所示) 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在玻璃板离开水面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 该实验说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答案】变大;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由于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时,由于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大一些。
【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19.(2022九上·桥西期中)如图所示为研究气体扩散的实验装置,两个瓶中分别装有无色的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其中空气密度小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那么,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B瓶里装的气体应是 。实验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 。
【答案】二氧化氮;上面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二氧化氮气体是红棕色的,应该将下边瓶子装入二氧化氮气体,因为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本来应该在空气的下方,如果发现上面瓶子内的气体也变成了红棕色,则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就可以证明扩散现象的存在,即二氧化氮气体在不停地向空气进行扩散。
【分析】探究分子运动时,将密度较大的气体放在下方,从上方能看到次气体,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20.(2022九上·桥西期中)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的有 ;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有 ;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的有 。(填序号)
①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②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③绳子不容易被拉断
④两块表面平整的铅块压紧后“黏”在一起
⑤气体被压缩到体积越小时越费劲
⑥在巨大压力下,油能从钢管的侧壁渗出(钢管无裂缝)
【答案】③④;②⑤;①⑥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①酒精和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②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③绳子不容易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④两块表面平整的铅块压紧后“黏”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⑤气体被压缩到体积越小时越费劲,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⑥在巨大压力下,油能从钢管的侧壁渗出,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③④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②⑤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①⑥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分析】物体不易被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物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1.(2022九上·巨野期中)打假卫士吕长富潜心钻研打假业务.其中,真假芝麻油的鉴别方法很简单,首先,纯芝麻油透明无物,散发着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 ;其次,操作上只需要一碗清水、一根筷子即可,方法如图所示.倒一碗清水,再用筷子蘸一滴芝麻油贴近水面滴上,如果浮在水面的油立刻散开,为纯正的麻油,而掺假麻油油滴小而厚,不易散开.鉴别原理: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 ,所以会迅速散去.
【答案】做无规则运动;小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散发出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小,所以会迅速散去.
故答案为:做无规则运动;小.
【分析】散发出浓浓的芝麻香味,说明芝麻油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纯正的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比劣质芝麻油的分子间引力小。
22.(2022九上·瓦房店月考)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小明实验小组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在盛有等量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同时各滴入一滴墨水,一段时间后,杯中水的情况如图甲所示,该实验表明扩散快慢与 有关;如图乙所示,在试管中装一半水并滴几滴红墨水,然后向试管中缓缓注满酒精,塞紧塞子,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下降且颜色趋于一致,要想加快混合速度,结合第一个实验现象可以对试管 ;如图丙所示,将两个表面较 (选填“光滑”或“粗糙”)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这一现象证明分子间有 。
【答案】温度;加热;光滑;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解答】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由于热水的温度高,故分子运动剧烈,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若要使颜色快速混合均匀,可采用的方法是给试管加热。
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两个接触面很接近,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分子运动的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表面光滑的铅块压紧后不易分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三、实验探究题
23.(2017九上·北京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截面磨光的两铅柱对接并紧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乙所示,在量筒中装一半清水,在水的 注入硫酸铜溶液(选填“上面”或“下面”),可观察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10天后,界面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成因:一是分子之间有空隙,二是分子在 .
【答案】(1)分子间存在引力
(2)下面;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的引力使它们紧紧结合在一起.即分子间存在引力.(2)已知硫酸铜溶液是一种密度比水大的蓝色液体,所以当在量筒中注入硫酸铜溶液和水时,硫酸铜溶液在水的下面因此,在实验中应注意把硫酸铜溶液放在水的下面.
在量筒里装入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置几天后,界面变模糊了,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隙.
故答案为:(1)分子间存在引力;(2)下面;扩散;不停地在无规则运动.
【分析】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形成扩散现象.
24.(2022九上·大连月考)小明同学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 ;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
(3)如图丙所示,在量筒的下方装入 (选填“清水”或“硫酸铜溶液”),静放一小段时间后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选填“分界面”、“整体”) 变模糊了。
【答案】(1)间隙
(2)引力
(3)硫酸铜溶液;分界面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解答】(1)如图甲所示,水和酒精混合前比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
(2)如图乙所示,在一个铁丝圈中间系着一根较松弛的棉线,浸过肥皂水后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发现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个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3)在研究分子动理论知识时,为了避免浮沉现象导致液体混合,如图丙所示,在量筒的下方装入密度大硫酸铜溶液。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静放一小段时间后发生扩散现象,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水和硫酸铜溶液的分界面变模糊了。
【分析】(1)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间有引力;
(3)当不同液体混合,说明分子在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四、综合题
25.(2022九上·大埔期末)阅读下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
(1)布朗运动是____运动。
A.分子 B.原子 C.物体
(2)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 的运动。
(3)如何使布朗运动加快?答: 。
【答案】(1)C
(2)分子
(3)提高水温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1)花粉小颗粒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在水中不停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因为分子太小,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可见花粉小颗粒的运动是由于受到水分子的运动所致,故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分子(水分子)的运动。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提高水温,可使布朗运动加快。
【分析】我们看到的小颗粒运动是物体在运动,分子用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水分子在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