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作业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9 16:22: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材丰富,形式多样。有的是对美好人生的礼赞,有的是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的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回顾。选择这些课文,试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数十年间,这个孤独的男人毫不在意外界的变化,也不管这片土地是公有还是私有,每天只是种树、放牧、养蜂。他以只手之力创造了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作绿洲。这位牧羊人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牧羊人的品质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优美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在分析文本时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通过圈画关键语句,梳理行文思路。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词语,深入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重难点 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词语,深入理解人物行为的意义。
资源与工具 Ppt课件,教材,黑板
教学策略 教法:设置情景法,引导启发法,问题导向法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被制作成动画片并获得第60届奥斯卡奖,影片上映后感动了无数观众,仅一年的时间就使加拿大多了150多万棵树。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故事哪?让我们一起走进《植树的牧羊人》去探个究竟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检查预习,明确字音、字义慷慨(kāng kǎi )干涸(hé)坍塌(tān) 缝隙(fèng xì)废墟(xū )薰衣草(xūn)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 流淌(tǎng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文章讲故事和作评论的段落分别是哪些?文章讲故事的段落重点讲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分析高原变化,理解“植树”的意义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高原情况初见牧样人(1913)再见牧羊人(1919)最后一次相见(1945)植被植被稀少树木成林植被种类多样水源干涸溪水重现水源丰沛风狂风肆虐,风声令人害怕绝望带着香气的微风,风声令人轻松愉悦。人们的生活村庄沦为废墟,毫无生气乡村重建,人们生活幸福快乐。 明确字音,理解词义。 默读课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完成问题。默读课文,先自主圈画出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再小组合作探究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以检测的形式帮助学生明确字音、字义。通过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分析高原情况的变化,体会人物行为的意义。
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恰当补充 总结本节课所学 明确本节课收获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简单清晰,可以让学生明确的感受到牧羊人的伟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诫子书》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学习内容与课型 《诫子书》第一课时(教读) 作业类型 基础积累型2.思维提升型
完成方式 书面形式(书写、阅读) 预计完成总时间 20分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熟记“君子”“遂”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之”“以”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因声求韵,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担忧与劝诫。
作业目标 1.通过熟练书写和准确理解字词,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大意,理解文本内容。 3.通过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体会。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1.书写原文,做到熟练、工整、规范。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掌握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二”,掌握文中关键语句,并能够结合经验谈体会。 1.能力层级:第1题为识记层级,第2题为理解层级,第3题为分析与欣赏层级。 2.难度与分层:第1题难度为易,主要由学困生来完成;第2题难度为中,主要由中等生来完成;第3题难度为难,主要由优秀生业完成。 3.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第1题落实“识字与写字”的要求,第2题落实“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第3题落实“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 4.三道题综合体现了学科的核心素养:第1题侧重体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第2题侧重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第3题侧重体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5.预估完成时间:第1题5分钟,第2题6分钟,第3题9分钟。
作业评价(反馈)
学生自评 1.学困层:(1)完成了作业1,“躁”字写成了“燥”,原因对“躁”的意思不理解。(2)背会了课文(3)尝试做了作业2。 2.中等层:(1)能够准确的默写全文;(1)准确完成了第2题;(3)第3题我还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导。 3.优秀层:(1)第3题中不知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谈体会,需要得到老师的指导;(2)第1、2题全部完成,做到了正确。
教师评价(反馈) 作业批改评语 1.学困层:注意形似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书写要工整、规范。 2.中等层:要学会理解文本内容的方法。 3.优秀层:第3题要准确理解文中关键语句,再结合实际谈体会。
作业批改情况分析 1.从本次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较好地完成了作业:认真复习,认真审题,发现不足。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如下:(1)加强工整、规范地书写的要求与训练;(2)适当选择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握大意,理解文本内容;(3)提倡师生间、生生间互帮互助。 2.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也反映出教师在作业设计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1)课堂教学注重了口头表达,忽视了对课堂笔记的要求,致使影响了课后复习的效果和完成作业的效果;(2)第3题对中等层和学困层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会影响他们作业的兴趣;(3)课堂教学时应结合课后习题进行举例讲解。
作业来源 作业来源—选编:第1题原文,第2、3题分别是课后习题“思考探究”一、二。(共27张PPT)
检查预习
慷慨( )干涸( )坍塌( ) 缝隙( )
废墟( ) 滚烫( )光秃秃( ) 流淌( )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检查预习
慷慨(kāng kǎi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g xì)
废墟(xū ) 滚烫(tànɡ ) 光秃秃(tū) 流淌(tǎng )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干枯,没有水
检查预习
慷慨(kāng kǎi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g xì)
废墟(xū ) 滚烫(tànɡ ) 光秃秃(tū) 流淌(tǎng )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检查预习
慷慨(kāng kǎi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g xì)
废墟(xū ) 滚烫(tànɡ ) 光秃秃(tū) 流淌(tǎng )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文章讲故事和作评论的段落分别是哪些?
3.文章讲故事的段落重点讲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学法指导:
1.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一个牧羊人独自种树数十年,把一片荒漠变成了沃土。
1
21
做评论
2----20
讲故事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文章讲故事和作评论的段落分别是哪些?
3.文章讲故事的段落重点讲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学法指导:
1.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对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
2
13
18
19
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通过“我”的描述展现牧羊人的故事。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高原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高原上植被覆盖率很低,这些词语体现出荒凉范围之广。
宽11公里
树木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林地,“我”对这一变化充满惊喜和赞叹之情。
毛山榉树林广阔,白桦生机勃勃,“我”看到蔚然成荫的喜悦与赞叹。
比喻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高原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植被 植被稀少 树木成林 植被种类多样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高原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植被 植被稀少 树木成林 植被种类多样
水 干涸 溪水重现 水量充沛
这句话从听觉写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与荒凉,风声像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的表现出我的害怕与绝望之情。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高原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植被 植被稀少 树木成林 植被种类多样
水 干涸 溪水重现 水量充沛
风声 狂风肆孽,风声令人害怕绝望。 带着香气的微风,风声令人轻松愉悦。
再次默读课文,圈画描写高原环境变化的句子,整合这些句子,具体说说高原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归纳要点,填写表格。
高原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植被 植被稀少 树木成林 植被种类多样
水 干涸 溪水重现 水量充沛
风声 狂风肆孽,风声令人害怕绝望。 带着香气的微风,风声令人轻松愉悦。
人们的生活 村庄沦为废墟,毫无生气。 乡村重建,人们生活幸福快乐。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