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备课参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教案+学案+备课资源+同步练习,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备课参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教案+学案+备课资源+同步练习,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15:53:1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14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古代交通工具古代驿站电报机电话通讯工具一、交通通讯变化的原因 1、工业革命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电报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3、洋务运动的推动 知识聚焦: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近代交通的变化:铁路、水运、航空;
2.近代通讯的变化:邮政、电信。
一: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对于铁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阅读下列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及本课相关内容,概述晚清至民国时期铁路建设几个阶段的成就及原因。 1876年12月1日,上
海至吴淞的铁路全线通
车。吴淞铁路“天朝号”蒸汽机车唐胥铁路上马拉车运煤唐胥铁路,1881年6月建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铁路全长11公里,以后陆续延展至天津和山海关。李鸿章视察唐胥铁路 1889年为慈禧太后
制造的銮舆车模型及设
计图纸。反对修铁路的理由 :
①扰民、②夺民生计、③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④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实质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小农经济 北京八达岭青
龙桥的詹天佑铜像京张铁路同蒲铁路杭江铁路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由于政治动荡、社会经济凋弊,铁路建设未入正轨。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铁路开始出现,但受到阻挠。铁路发展原因、状况1.杭江铁路(杭州?椒江)
2.同蒲铁路1912—1949
(民国时期)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京张铁路
(1909,北京?张家口,詹天佑)19世纪末—1911
(甲午战后)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淞沪铁路(1876,上海?吴淞)
2.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开平?胥各庄)
3.自建的宫廷专用铁路
——紫光阁铁路(1888)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甲午战前)铁路建设成就历史时期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1、发展缓慢2、大多操纵在外国人手中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制B、国内政局不稳,军阀混战C、国内顽固势力的反对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鄱阳”轮 国营招商局的前身为1872年李鸿章成立的轮船招商局;1930年,国民政府其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的机构。国营招商局的广告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二:近代中国水运业的发展中国早时的水运主要靠沙船承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水运方式发生了变化。概述中国近代水运业的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外国轮船逐渐挤占了中国航运业。
2.洋务运动期间: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1872年)
3.清末及民国期间: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旧式沙船三:近代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近代中国的航空业发展十分缓慢,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概述近代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
1.航空事业的起步: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研制水上飞机(1918)
2.民航业开始发展:北洋政府“筹办航空事宜处”拟订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冯如和他设计的飞机 四:近代中国邮政电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官府公文靠驿传系统传递,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但近代的邮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述近代中国邮政电信业的发展历程。
1.邮政业
(1)列强开办“客邮“: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领事邮政代办所。
(2)中国人正式开办近代邮政:1896, “大清邮政局”;
(3)裁撤驿站:1913,北洋政府;
(4)撤销”客邮”:1920,参加万国邮联。2.电报业:
(1)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民国时期:因战乱频仍发展缓慢,30年代情况发生改变。大清邮票·大龙票万国邮政联盟成立120 周年纪念邮票清末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生综合探究:近代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影响情境一: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的中式名单送到天津,再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
情境二:庚子之变(指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结束了西逃的慈禧太后乘着她一再反对的火车回到紫禁城,此后,清政府终于开始修建自己的铁路。
情境三:京张铁路通车后,沿线出现了“昔日骆运货物,皆为铁路所揽”局面。山西的皮毛制品出口增加,1909年通过天津出口的商品价值较1908年大幅增加。
情境四:“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火车一开,吃穿都来。”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1.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改变;
2.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1、毁路口号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
揭帖。
2、“马拉火车”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
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 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
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3、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
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
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请思考: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义和团的口号与
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
这些故事?解析与探究材料一
清朝帝国的军事在这次战争中,各种情势都应该更有利;如果进行大规
模战争,清军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作战的地区和防守地;他们的后备部队和武
器弹药都近在咫尺;而最重要的一点,乃是这次战争是在清军本土进行的,他
们一定可以全神贯注于这战斗中。
——奥特隆尼《对华作战记》
材料二
1841年1月9日,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4000
人入浙江协同作战。道光皇帝1月17日批准,并以“600里加紧”命令上述3省调兵。
2月10日,以伊里布“畏葸”撤职,此时,所调军队尚无踪影。2月19日,接替伊
里布的钦差裕谦奏报说: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
两省)“程途遥远,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鸦片战争中清军是怎样失去本土作战优势的。谢谢合作,再见!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火车的轰鸣,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请回答l~3题。
1.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是( )
A.铁路 B.航运
C.航空 D.邮政
2.中国的第一条自建铁路是(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3.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这是指义和团( )
A.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
B.没有区别开外来的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
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近代中国的航空业发展十分缓慢,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请回答4~5题。
4.中国的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 )
A.1909年 B.1911年
C.1918年 D.1920年
5.中国人制造第一架飞机是在( )
A.1907年 B.1909年
C.1911年 D.1920年
中国古代,官府公文靠驿传系统传递,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但近代的邮政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预备立宪时期,“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B.l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C.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
D.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
7.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是在( )
A.上海 B.台湾 C.南京 D.北京
8.右图最早出现是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计
英国
2 800英里
6 420英里
俄国
1 530英里
德国
720英里
比利时
650英里
法国
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
材料二 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 600多里,但其中8 900多里是由外国修建并控制.清政府自主修路仅660多里。到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 000里,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此时期的铁路修建有何特点,为什么?
(2)这种铁路修建方式产生了什么结果,并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情况,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10.晚清以至民国,近代化交通在艰难中发展变化。试以邮传为例,简要说明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何影响?
阅读思考视窗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虽然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到2000年总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有的高速公路修成后,行驶的车辆很少,看起来是一种浪费。
请思考: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1.A 铁路因为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B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是唐胥铁路,淞沪铁路是外国人在中国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
3.B 义和团运动毁坏的是西方的先进文明,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没有认识到西方的文明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
4. C 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5.B 1909年,冯如制造了第一架飞机。
6.A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7.B 1877年,清政府主持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是在台湾。
8.C 1896年,大清邮局开始发行邮票。
二、非选择题:
9.答案:(1)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控制铁路,并控制铁路沿线的矿藏、运兵权等。清政府腐败,放弃自主修路的权利。(2)①清政府丧失了铁路修筑权,便利列强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②促使清朝官员认识到修铁路的急迫。③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如: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蹄建成通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也可答掀起收回路权斗争,只要符合情况即可得分。)(3)民国时期.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没有纳入正规。
解析:(1)问不难回答.但原因要结合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侵略方式和目的考虑。(2)问可以结合课本回答.注意从两方面(积极和消极方面)去考虑。
10.答案:(1)变化:近代中国从驿传到邮传(邮政、电报)。①邮传: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其机构附属于当时的海关。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②电报: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此后外商垄断了中国对外电报通讯。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部分收回了中国电信主权。无线电报创设于1906年。最初用于军舰之间的通讯。民国时期,无线电报迅速发展,国际间无线电报可直通马尼拉、爪哇、旧金山、柏林、巴黎、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等地。(2)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解析:变化要注意邮传包含邮政、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要回答完整。
阅读思考视窗参考答案:一种观点:高速公路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很大。有的高速公路虽然现在看起来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的价值就会显示出来。我们应该有前瞻意识,加大对高速公路的投入。另一种观点:中国现在仍然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近年来高速公路发展的太快,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对高速公路的建设应该适当地加以控制。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备课资源
●历史回眸
在欧风美雨的侵袭下,中国的交通与通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路轮船、电报电话先后传入中国,传统的邮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交通与通讯在近代的变化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 曲折。
火车是近代文明的象征,但在当时保守落后的中国,它却成了人们眼中的不祥之兆。1865年有一个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立了一个0.5千米长的一个铁轨,上面跑着一个小火车。很快,这钢铁的新鲜事物就被慈禧太后下令拆除了。1876年春天,上海的一个清晨,外国商人修建的铁路上,火车第一次在中国老百姓的眼前出现,但是又一次的,它很快就被下令拆除了。
火车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它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到19世纪90年代,反对铁路的议论已经波澜不惊了。清朝官员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他们认识到修路的急迫,修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愿望。
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给他在美国求学时的一位老师的信中说到:“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我好像是列在最前线的中国工程师。所有中外人士都在注视我所主持的京张路工程。如果京张路工程失败的话,不但是我个人的不幸,中国工程师的不幸,同时将会带给中国很大的损失。”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600多里,但由清政府自主修建控制的仅660多里。民国以后,铁路的修筑权逐渐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进入正轨。
交通变化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传通讯。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12月,朱其昂等议定“条规”,经李鸿章批准施行。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始终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民国以后,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多少改观。
中国航空业起步较晚,1918年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1920年后,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1949年,中国各航空公司总共拥有70架各种型号的飞机,航线总里程近8万千米。
1840年5月1日当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的时候,拥有1040万平方千米的华夏大地仍在延续一种古老的通信方法——邮驿。邮驿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于是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即设置一定数量的人员车马,专供传递消息之用,沿途还设有能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即驿站),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消息的快速传递。人们习惯上一般把步行传递消息曰之“邮”,乘车马传递消息曰之“驿”,史称邮驿。这种传统的传递方式,使长距离往来通信十分困难。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其机构附属于当时的海关,几年后开始发行邮票。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邮政始于1896年。1896年3月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成立大清邮政局,由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改驿为邮的工程开始推广实施。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决心将邮政扩展到府、州、县,1911年5月28日,全国各级邮局(包括长沙邮政分局)脱离海关,直属邮传部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大清邮政以通商口岸为邮区,把全国分为53个邮界和5个副邮界,不受省界限制。民国以来,为保证全国通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改为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邮界区域。随着邮政机构的建立和交通的发展,邮驿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新的邮政运输网络开始形成。中国的邮政体系日臻完备。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是人类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的伟大发明。1877年(光绪三年)我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电报线路在台湾竣工,全长仅95里;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效果良好。1882年12月投入使用的天津电报总局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电报企业,之后又在大沽口、紫竹林、济宁、苏州、上海等地设立分局。中国自办电报业迅速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电报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又重新获得发展。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收回了电信自主权。1906年,中国的无线电报创设。民国时期,无线电报迅速发展,国际间的无线电台可直通东南亚。
1882年,中国第一个电话交换机在上海开放通话。中国的电话事业从此诞生。电话在开始时仅有通商口岸中洋商使用,后逐渐普及于各大都市。而长途电话,到清朝末年,也仅有北京到天津一线,民国建立之初仍不发达。
纵观晚清到民国时期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大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铁路与近代贸易
20世纪初,曾有人撰文预言,今日之“商业大势,由河流贸易时代,而一变为铁道贸易时代”,并认为“将来商业之消长,当以铁道之长短为比例,不得以河流之多少为比例也”。这个估计大体不错。铁路作为一种新式交通工具,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华北铁路为例,京张、正太铁路通车后,大大改善了天津与蒙古、山西等地的陆路贸易状况。使这些地区毛制品等的出口迅速增加。京张铁路通车后不久,就出现“昔之骆运货物,皆为铁路所揽”的局面。张家口由于交通便利,中外商贾来者日多,地势较前开通,商业益形发达。1909年,通过天津出口的商品价值较1908年增加9517417海关两。在这增加的部分中,蒙古及西北地区的商品占相当的比例。以前这些地区的商品用骆驼、车辆或船只运到天津,中途极易受耽误而受损失。铁路通车后,从产地运到张家口、丰台、太原等地区,即可通过火车运到天津,大大缩短了贸易时间。铁路在促进贸易流通的同时,还便利了不同地区人员的移民和往来。1897年天津至卢沟桥的津卢铁路通车,天津到北京从需要7个小时减少到乘火车只需3个小时。于是白河在客运中的地位大大下降。在白河上乘棚船旅行的时代于是成为一个毫不遗憾的回忆。由于旅客众多,原来的单轨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又改铺双轨。
由此可以看出,铁路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所提供的大容量高速运输方式使商品的流通更加快捷。人们需要的衣服、食物、燃料、药品,都能通过铁路从外地快速运到。自给自足的小农式生活方式,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现代化的互相依存的生活。考察近代历史,火车真正进入中国是随着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而来,火车成为了列强瓜分中国掠夺中国财富的工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结束了西逃的慈禧是乘着她一再反对的火车,回到了紫禁城。清政府终于开始修建自己的铁路。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人由开始的恐惧火车,到最后接纳火车、使用火车,火车这个工业文明的轮子,终于拖着这个背负沉重的民族,往前行走了。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
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
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
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
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
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
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
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
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
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
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
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
生重大的变化。


第14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 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 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 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 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