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4.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 内容 效果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四.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 http: / / www.21cnjy.com )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六.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苏联的经济改革 备课资源
“列宁证明了应该如何管理国家,斯大林证明了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该如何不管理国家,赫鲁晓夫证明了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勃列日涅夫证明了并不是每一个傻瓜都可以管理国家,戈尔巴乔夫证明了……”这是一则俄罗斯流行的政治笑话。
20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大林逐渐废除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在1956年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之后,苏联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斯大林运动,对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同时,在经济方面也加紧进行改革和调整。1956年春,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1957年春,进一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由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此后,赫鲁晓夫更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并提出一些惊人的口号和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他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1959年1月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在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保持在9.1%~13.2%,普通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满足了赫鲁晓夫同志因年龄和健康原因提出的退休请求” ,“解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当天下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一方面对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晓夫时期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又宣布要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说这一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我们正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而发达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最近的入口”,这是勃列日涅夫在1977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最大弱点是几乎完全缺乏经济知识,他思想保守、墨守传统,对新生事物简直就是个过敏反应症患者。的确,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苏联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实力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比其他各个时期都高。但是,这时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却错过了有利的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使得20世纪80年代初的苏联无法避免地陷入了“停滞时期”的泥沼里。
1985年3月11日,54岁的戈 ( http: / / www.21cnjy.com )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一上台就表现出了改革家的气魄,他认为,“国家已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为此,他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秘书说:“他像一个画家站在一张白纸面前,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他可以将自己设想的任何方案付诸实施。”但是“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以致各项改革效果不佳。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尚低于改革之前。在经济改革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其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之后,国内民族分离运动兴起,1991年,苏联解体。
千秋功过 世人评说
——评赫鲁晓夫改革
一提起赫鲁晓夫,中国人立刻就会想到那个在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那个酷爱“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老修”。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50年前开始改变苏联的,正是这位颇具争议的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大力批判斯大林个人崇 ( http: / / www.21cnjy.com )拜的同时,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在赫鲁晓夫进行的经济改革中,最有代表性、最能说明其改革成败的莫过于他的农业改革。赫鲁晓夫在农业上进行改革,所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发动垦荒运动,大搞玉米种植运动。赫鲁晓夫多次向全国人民,特别是共青团员们提出了“开垦、开垦、再开垦”的口号。结果,在风调雨顺的1956、1958、1962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产量创纪录地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比1953年的粮食产量提高了50%以上。农民收入也从1953年的每户农民150美元,上升到1958年的每户600美元。赫鲁晓夫由此名利双收,获得了列宁勋章。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赫鲁晓夫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现在苏联已拥有一切必要条件,通过和平经济竞赛,在最短的历史时期内解决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在按人口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并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然而,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特别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科学性,如草原上的垦荒引起了沙尘暴,造成了土地荒漠化,不分地域的大搞玉米种植违背了客观规律,致使部分地区种植的玉米不结穗等等。结果,1963年,苏联粮食又大幅减产,迫使他重新恢复了粮食定量配给制,并开始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进大批粮食。
“我们将在20年内实现共产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发出的豪言壮语,但最终落得说者有意,落花无情。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他的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混乱。“他是个犯了错误的共产党人。他跟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一样,是真心想实现共产主义的,只是方法不对头,效果不好。”一位前苏联将军如此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最高领导。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矗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设计的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探讨
[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3.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4.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探究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的启示。 5.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学习提示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本课的重点;分析从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习题研讨]一、解析与探究解析: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公正客观地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肯定他正确的、起积极作用的一面,同时指出他失误的、错误的一面。 参考答案:首先,赫鲁晓夫的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是第一位敢于向社会主义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强调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二、自我测评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历史问题的概括归纳能力和比较鉴别能力。比较时要依据题目要求从改革涉及的基本要素如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等方面分别比较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也可列表比较。参考答案:(1)相同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指导思想: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具体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③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2)不同点:①内容:赫鲁晓夫的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是从所有制的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②结果: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一定的成效;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在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改革。③失败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三、活动建议(参见本课“典型例题探究”) 方法点拨探究题的宗旨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这类题只要观点明确、论据确凿、言之成理,哪怕见解不全面或不成熟,一般情况下都予以承认。像本题这种高度概括的题目,应该按照题目的指向和要求,将散见于教材的史实加以筛选、提炼。比较题要求逐项分别比较,注意千万不要把比较题答成列举题。
合作与讨论
1991年,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发源地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坚力量的苏联,顷刻之间分崩离析,号称强大无比、党员达人口十分之一的苏共,竟然因找不到多少支持者而迅速土崩瓦解。
讨论:你认为谁是葬送苏联和苏共的罪魁祸首?
我的思路:苏联的解体、苏共的瓦解首先应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上找原因。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崩溃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来说,就是有着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一系列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导致苏联解体的条件,叶利钦和苏联的民主派是不可能“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战胜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从而导致苏联解体的。
[典例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请回答:(1)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异同?答案: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见解析(2)。(2)对比勃列日涅夫失败的教训,你能说说我国经济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吗?答案: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我国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苏中两国改革一败一成的根本原因。解析:第(1)问比较勃列日涅夫和赫 ( http: / / www.21cnjy.com )鲁晓夫的改革,可从目的、内容、结果、失败原因等方面入手;第(2)问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失败要抓住关键: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然后结合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城市的改革情况及其成就进行对比。 规律总结学习本课可以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内在、本质的联系,可以形成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学习苏联的历史,联系中国的改革实践,可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文知识点解析 要点提炼
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制约了工业的发展。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经历了一番动荡后上台的赫鲁晓夫感受到了斯大林体制的种种弊病,并尝试医治,由此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2.改革的内容改革措施可概括为:调整农业政策,改革高度集中的工业管理体制。(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方面:赫鲁晓夫全面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农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工业方面:1953~196 ( http: / / www.21cnjy.com )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如大力开垦荒地、大种玉米等搞过了头,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改革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补充: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他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盲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提出苏联已进入全面建设共产主义时期,要求1980年在苏联建成共产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造成改革无所适从,计划指标落空。(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勃列日涅夫其人继赫鲁晓夫之后,1964年,勃列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史上执政了18年(从1964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他执政的18年是一个在内政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与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抗争与争夺的矛盾时期。补充:勃列日涅夫为人谨慎,秉性保守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惯于因循守旧,按陈规办事,最怕重大的变革和转折,从不采取急进冒失的举动。他在开会或讨论问题时,总是先听大家发表看法,然后尽量照顾各方面的立场和利益加以折中,采取中间路线。所以,有人称他为“妥协能手”。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2.改革内容(1)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1970年的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1961~1965年间的6.1%,增加到1966~1970年间的7.7%。(2)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②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③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比一比: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有何共同原因?解答: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失败的共同原因。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改革的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丧失了潜力。在此种背景下上台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行改革,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想一想: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解答:苏联6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上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因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他不顾当时苏联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形势,提出“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方针,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莫斯科落日”,想一想,你是如何理解的?2.改革内容及结果改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而,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航船驶进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但最后却解体了。这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必须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验加以总结,对其教训应引以为戒,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着苏联生产力的发展。全析提示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任何政策或措施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评价这些政策或措施要注意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并注意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要点提炼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体制,是改革失败的根源。勃列日涅夫时代在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全析提示工业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总体来说是苏联改革进程的逆转。要点提炼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而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社会形势可用12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全析提示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路主要“新”在两方面:一是对市场经济的新认识;二是对所有制问题的新认识。思维拓展社会主义制度很年轻,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需要不断探索。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
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3)农业的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逝世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
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
工业)。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4.失败的原因
(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2) 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4)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项目 内容 效果
工业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农业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四.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
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
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
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
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
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六.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马克思主义方向。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步练习
目标解读
苏联的改革是由赫鲁晓夫发起的,他对斯大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代的方针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从他开始的改革,一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苏联一直处于内外交困中,社会各种矛盾非常尖锐。
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度建立后进行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要注意对改革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缺陷,还应学会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发展具有曲折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进一步树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本课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政治后果
本课难点:苏联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2.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一直持续到战后,导致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
3.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4.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的改革是( )
A.思想领域 B.经济体制 C.政治体制 D.军事体制
5.下列选项,哪一项不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
A.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C.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6.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陷入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盛行 B.中央集权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C.政治生活僵化 D.对外扩张
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 )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
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开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B.改革中阻力重重
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 D.改革效果不佳
9.关于苏联的经济改革,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C.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10.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归于失败的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 B.不切实际的指导思想
C.本人作风缺乏实事求是 D.急躁冒进,脱离实际的口号目标
1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C.提出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D.个人专断作风严重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2.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全面滑坡,其原因包括( )
①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②美、苏军备竞赛的加剧
③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D、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争霸世界
1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的影响 B.僵化的模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民族矛盾激化和地区冲突 D.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15.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B.缺乏改革基础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D.过高地估计了形势
16.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 )
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
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
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7.苏联最终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 )
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②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一一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一一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材料四 1953年至196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为38300个,平均每个农庄的农户从1950年的不到100户扩大到1965年的426户。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在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4857个,增加到1964年的l0100个。……(农庄)还是集中劳动,按劳动日分配,吃大锅饭。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五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后来苏联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一一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从列宁到赫鲁晓夫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演变及其实践效果。
②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什么突出特点?这种观点与上述几则材料有何联系?
三、问答题
19.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苏联 ( http: / / www.21cnjy.com )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探究延伸
20.有人认为:邓小平创造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这是一百多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认识上最重大的突破,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请你结合自十月革命以来,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说明。
知识坊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1894—19 ( http: / / www.21cnjy.com )71),尤佐夫卡(今天的顿涅茨克)人,自幼家境贫寒,1918年在乌克兰参加布尔什维克,第二年加入红军,曾经同白军和入侵的波兰军队作战。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参与处决了贝利亚,不久担任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此后,他着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经济方面,他在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同时,开始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如精简机构、下放企业,给地方更多的企业经营、改革农业计划制度和农畜产品义务交售制。政治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对文艺领域实行“解冻”。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于会议宣布闭幕的当晚,赫鲁晓夫作了一篇著名的秘密报告,严厉批评了斯大林的个人错误。这篇报告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个人的迷信,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在外交上,他一度宣扬与美国和北约和平共处,1959年曾经出访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会晤。1960年,美国间谍飞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接着,又出现了因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的危机,两国关系紧张起来。同时,苏中关系破裂。赫鲁晓夫的改革尽管带有探索的性质,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传统管理体制模式,没有取得成功。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 ( http: / / www.21cnjy.com )31年入党,同时就学于苏联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冶金学院。毕业后的最初几年,他担任工程师和技术学校的校长,不久就专门做党的工作。1964年7月,升任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此后,他对赫鲁晓夫的不满也日益增加,参加了倒赫鲁晓夫联盟。1964年10月14日,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66年后改称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内政方面,缓和国内的不同政见,竭力改进苏联经济,着手全面的经济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病,部分调整了苏联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所以从70年代后期起,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苏联的经济增长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军事实力大增强,并且实现了现代化。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因此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苏联的经济改革
1.B 2.C 3.B 4.B 5.C
6.B 7.C 8.C 9.A 10.A
11.D 12.C 13.D 14.B 15.C 16. B 17.D
18.
解题提示:本题围绕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探索建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展开。苏联的探索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三个时期,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各有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苏联的影响也不同。邓小平在吸取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认识,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参考答案:
①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的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后者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政权。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赫鲁晓夫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模式,对旧体制进行一些改革,在农业上以高价收购代替义务交售制,但同时又强化国营农场实行集中劳动、平均分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9. 参考答案:
①.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是因为:
虽然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并且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事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②.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是因为: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在他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是因为: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缺乏具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20. 答案要点:
赞同。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使苏联的经济逐渐恢复,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至60年代,东欧国家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体制,改革成效不大。经济体制问题是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中国在50年代逐渐形成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从长远看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