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将进酒》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9 21: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将进酒
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余光中《寻李白》
将进酒
郭沫若统计,李白流传的1500首诗中,有170首写到饮酒。酒成了诗人最好的解脱,也成了诗人在雄心壮志破灭后最大的安慰。
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榨出半斤酒来。
——(台湾诗人)洛夫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韩愈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高适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白居易
将进酒
酒 与 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725)
第一次漫游
奉诏入京
供奉翰林
(742)
嵩山与友畅饮做
《将进酒》
(752)
第二次漫游
奸佞当道
赐金返还
(744)
745年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知人论世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召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
写作背景
将:(qiāng)请、愿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将进酒
题目解读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zūn) 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án)复来。
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 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gū) 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 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
初读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你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词。
愤激
狂放
将进酒
悲伤(开头四句)

欢乐 (“人生”以下六句)

愤激(“钟鼓”以下六句)

狂放(“主人”句至结尾)
梳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将进酒
将进酒
知识补充
【君不见】
常见于乐府诗的开头和结尾,以呼告的语气引起读者注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鲍照《拟行路难》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手法:
比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以流水比年华易逝,一去不返。
比喻:将头发比作白雪
对比 :朝如青丝暮成雪
反衬: 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
悲叹人生短促
年过半百功业未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河出昆仑,以其地极高,故曰从‘天上来’”
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须尽欢”是消极的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古诗十九首》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李白《梁园吟》
黄河之水、镜中白发,都引起他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而其思考,并非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时光匆匆流逝及人生短暂的哀叹惋惜,而是在更高层面关注着自我存在的价值。
李白是在鼓吹人应当积极把握现实人生,努力创造自我价值。
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必”和“还”,表明诗人怀才不遇又渴求有所作为的心情,并表达了作者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
强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极具个性的一面。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才华故然天授,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羁的凭靠。实质上,这也是李白的一个悲剧性格因素。当自我实现的强烈需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满足时,矛盾和痛苦也就产生。需求越强烈,矛盾越深,痛苦愈盛。
将进酒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才高八斗却难以如愿。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这让他心理上承受着来自现实厚重的压抑感,以喝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暂时忘却政治人生的失败,在醉眼朦胧中纵声放歌,恢复本真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
四个“三字句”,
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钟鼓馔玉”借代,指富贵生活。“不足贵”,仕途失意的苦痛现实,想沉浸于醉酒之中暂时忘却烦恼。
“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只有寄情诗酒人生的才流芳千古。这也是李白自身的境遇,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真的“长醉不愿醒”。只是因为当时仕途失意,志不得抒,一方面反映了对权贵的蔑视,另一方面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希望能借酒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减轻愁苦。
将进酒
愤激
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感情有何不同?
“不足贵”意思是“不值得稀罕”,体现出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因为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所以这种表达较为曲折委婉;“长醉不愿醒”是说情愿醉生梦死长醉不醒了,情感有些消极,情感表达由狂放转而为愤激。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不同点:
①前者“长醉不愿醒”显得消极一些,于愤激中见低沉;后者“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②前者表达曲折,以“钟鼓撰玉”代指富贵生活;后者表达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问题探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所写的,写《将进酒》时距离被赐金放还已过了八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以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将进酒
刘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 中国魏晋时期作家, 名士。
魏齐王曹芳正始之末(249年),刘伶已成为当世名重一时的名士,并且常与嵇康、阮籍、阮咸集会于山阳竹林之下,饮酒赋诗,弹琴作歌。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酒德颂》
“鹿车荷锸”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 “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 “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
将进酒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曹植,字子建,又称陈思王,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中国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音乐家。
曹植少年早慧,年十岁余,便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亦能文,援笔立成,深受曹操宠爱,几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饮酒无度失宠。曹操死后,曹植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后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迫迁徙封地,初封平原侯,后徙临淄侯。
曹丕、曹叡相继称帝后,屡遭迫害,创作了广为人知的《七步诗》表达当时的煎熬与愤懑。后被贬为安乡侯,又徒封陈王,最终因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郁郁死于壮年。
将进酒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古时圣贤、饮者数不胜数
作者为什么单提到“陈王”曹植呢?
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
①诗才敏捷、才华横溢、志向远大;
②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命运坎坷;
③壮志难酬而沉溺酒乡。
明确: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
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以曹植自况,表达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将进酒
“归来宴平乐, 美酒斗十千。”——曹植《名都篇》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将进酒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反客为主,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诗篇落脚一个“愁”字,纵横捭阖之势,慷慨豪迈之气,倏然收归,把所有勃发之情都凝聚成“愁”了。
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宣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
一愁
“愁”之总结
二愁
三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圣贤寂寞
人生失意
将进酒
文本小结
将进酒
对这首诗所抒写的情感性质历来解说纷纭,但我们认为,如果这首诗仅仅只表现“人生若梦”的主题,仅仅只抒发忧郁愤怒的情绪,它就绝不能“激起人产生奋发的情绪”,不管李白的“人生若梦”与剥削者的“人生若梦”多么不同。
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戴建业《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意义》
主旨解读
将进酒
主旨解读
为何会产生这种矛盾?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负,称自己“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自然要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
李白却也是追求个性自由、蔑视王法与王侯的时代典型。他嗜酒、慕仙、携妓决非要远离尘世,它是要冲破王法的限制和清规的束缚,以冲撞社会的方式宣告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人,以鲁莽灭裂的方式来表现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追求精神自由——笑傲王侯——反抗传统——要求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封建秩序之外;
建立丰功伟业——求助王侯——与传统妥协——回到王法所规定的封建等级秩序之中。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将进酒
如果只知道自己的精神自由,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没有“拯物情”和“济苍生”的情怀,那李白就将一味地飘逸潇洒,缺乏民胞物与的社会热情和愤世嫉俗的刚毅勇气;如果满头脑只有功名观念,没有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他就会失去浪漫的幻想和天马行空的豪情,失去李白之为李白的豪放气魄。
正是这两股时代潮流在他身上同时汇聚,他才得以同时体验到人生的大喜与大悲,使他能真正进入存在的深度;更重要的是,正是这两股时代的潮流在他身上同时汇聚,不断地在他心灵深处掀起情感的狂澜,他才得以把处于封建鼎盛时期,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昂扬向上的活力推向峰巅,使他成为盛唐气象当之无愧的代表。
文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