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4.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列国时所遇到的事件。列子将此轶闻写进所编的《列子·汤问》中,用于教育世人做人的态度和学习的精神
背景介绍
走进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他也就无所谓轻重贵贱等等概念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其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的作品。列子属于道家学派,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而两家是对立的学派,常常互相讥讽。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朗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读的速度要慢。
停顿要得当。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朗读课文
字词解析
辩斗:争论 以:认为 日中:中午
及:到 孰:谁 为:同“谓”
知:同“智” 去:距离 如:好像
两小儿辩日
理解字词
争辩
两个小孩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游历,游学
争辩,辩论
原因
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说
早晨
认为
距离
正午
指距离近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到,到了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形容清凉的感觉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汤,热水。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寒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炎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判断,决定
同“谓”,说
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谁
你
同“智”,智慧
1.两小儿在为什么而争辩呢?
2.两个小孩说的是对的吗?
合作探究
答:“太阳是早上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答:不对,无论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都一样远。
他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视觉
他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对比的手法
触觉
两小儿能够驳倒对方的观点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为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当孔子不能解决小孩提出的问题时,他的反应是什么?
他没有不懂装懂,明确的告诉小孩子。所以学习我们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育启示
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的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文总结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子面前坦率承认自己“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随堂练习
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感悟拓展
1、联系注释说文意
2、研读交流悟道理
3、反复认真读课文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