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06 08:50:35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
单元主题
家国情怀
单元主题
教学重点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
学习任务二:课文赏析
学习任务三:拓展总结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新知导入
学习任务一
复习导入
新知导入
回顾课文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赞叹 报效
非凡 训斥 抱负 忘怀 果真 指望
体会 分量 响亮 表情 左顾右盼
新知讲解
少年周恩来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二
课文赏析
新知讲解
学习课文第一件事,体会远大志向。
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学生们是怎样回答的?
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
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知讲解
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默读第11~17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
中华不振
这是文章的线索。
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思考: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读一读,想一想。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指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新知讲解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待遇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
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她原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撑腰和训斥,形成对比。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非常不讲道理!这都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中华不振,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0
新知讲解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外国人?是因为什么?
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什么?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新知讲解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照应开头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三
拓展总结
新知讲解
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
新知讲解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掉头东”,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深入、细致地研究多门学科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学习,探求救国真理。
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结合诗歌和课文来看,周恩来的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新知讲解
少年周恩来生活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所以他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目前中国正走向民族复兴,已经变得强大起来了,你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
新知讲解
我曾经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生在街上救治突发疾病的老人。
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我的理想是: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老师
我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够在老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四
检测评价
新知讲解
一、下列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C
D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1.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B
新知讲解
二、句子练习。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2、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变为“把”字句)
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洋人的汽车把这个妇女的亲人轧死了。
新知讲解
评价内容 评星
☆☆☆☆☆
1.熟练朗读课文。
2.课堂专注度高。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远大志向
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见 妇女受欺侮 体会中华不振
国立才民强
作业布置
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要弄清楚三件事之间的联系,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思维能力:读懂课文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审美创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严肃 清晰 振奋 胸怀 赞叹 报效
非凡 训斥 抱负 忘怀 果真 指望
体会 分量 响亮 表情 左顾右盼
少年周恩来有与众不同的志向,当堂向全体师生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思考少年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
学习任务二:课文赏析
1.学习课文第一件事,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1)在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2)学生们是怎样回答的?(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学习课文第二、三件事,感悟“中华不振”。
(1)少年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如此高远的志向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1 ~ 17 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中华不振)
(2)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不振”?用横线勾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朗读。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伯父的话直接点出了“中华不振”,交代了时代背景: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遭受欺凌,敢怒不敢言。
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第①句中写到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热闹非凡”,第②句中写到中国的妇女在“哭诉”,巡警局不给她撑腰。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待遇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板书:疑惑:中华不振)
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这句话中妇女希望巡警为她撑腰,可是巡警却把她训斥一通。撑腰和训斥,形成对比。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她。非常不讲道理!这都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中华不振,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板书:目睹:中国人被欺凌)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朗读指导:抓住“紧握着拳头”和“劝慰”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体会到国民敢怒不敢言的无奈。
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法,反而无情地训斥受害者,纵容外国人?是因为什么?
同样是中国同胞,围观的中国人不能为自己人打抱不平,反而隐忍无奈呢?更是因为什么?
(中华不振)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从这个比喻句能看出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华不振”,内心很焦灼,他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
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照应开头
学习任务三:拓展总结
1.结合诗歌,升华情感。
(1)十二岁的周恩来立下伟大志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 年,十九岁的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在出发前,他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
(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第一句:“掉头东”,表明义无反顾地抉择,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第二句: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深入、细致地研究多门学科以拯
救濒临绝境的中国。
第三句:像达摩面壁十年一样苦苦追求,专心学习,探求救国真理。
第四句:如果最后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就算投海也是英雄。
小结:结合诗歌和课文来看,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所以与其他同学的志向不同,不仅仅是因为周恩来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因为周恩来认识到只有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处于苦难之中的中国的道路。“振兴中华”这个伟大志向,伴随了周恩来的整个求学生涯。
2.少年周恩来生活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所以他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目前中国正走向民族复兴,已经变得强大起来了,你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写清楚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
(1)我的理想是: 。因为:(举例子)
我希望:
(2)我曾经看到:(举例子)
所以我的理想是
2.课堂总结:
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一、下列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A.外貌  B.心理  C.神态 D.语言
1.周恩来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
二、句子练习。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2、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变为“把”字句)
评价:①熟练朗读课文。 ②课堂专注度高。
让学生根据课堂表现给每个学生评价,并发放小星星。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远大志向
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见 妇女受欺侮 体会中华不振
国立才民强
布置作业:
小练笔: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