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温故知新1、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日本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
3、锁国政策被打破,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学习目标1、“尊王攘夷”的含义、领导者及失败原因?
2、倒幕运动兴起及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一、“尊王攘夷”的含义、领导及失败原因是什么?(1)原因:
民族危机加剧。
(2)含义:
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领导者:
中下级武士(尊攘派)。
(4)失败原因:
资料: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 ······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长州藩的尊攘派突然炮击了通过日本下关海峡的美国商船,后来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军舰,全国尊攘派闻之非常振奋。7月16日,美国军舰前来报复,撞沉了长州藩的三艘船只,并猛烈轰击了长州藩的炮台;7月20日,法国军舰也来报复,大约250名法军登陆,占领了长州的前田等炮台,放火焚烧了民宅。 ······英国、美国、荷兰和法国四国集中17艘军舰,向长州藩的下关进攻,轰毁了下关各个炮台。长州藩面对强敌,只得妥协。 ①西方列强的武装干涉。【资料】 尊攘派还准备趁机倒幕。但孝明天皇把尊攘派的计划泄密给了幕府。8月18日,幕府发动兵变,把长州藩的尊攘派驱逐出京都,很多支持尊王攘夷运动的公卿和长州大名毛利父子被免职。 ②幕府的镇压。二、倒幕运动兴起及迅速取得胜利的的原因?(1)倒幕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②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等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倒幕基地)高杉晋作:(1839.9.17-1867.5.17),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他开始批判旧学(儒学与国学),提倡实学,热情地学习和传播洋学,开始迈上了向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学习的道路。 ······他认为: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大久保利通:天保元年(1830)9月29日生于萨摩藩鹿儿岛下加治屋町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
齐彬死后其弟久光任藩主,大久保受到久光的信任,被任命为勘定方小头,后升为小纳户,和小松带刀等人掌握萨摩藩政大权,并跟从久光进京,积极过问中央政局。 ······在德国,大久保对德国首相俾斯麦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定回国按照德国模式经营国家。 ······(2)武装倒幕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①长州、萨摩等藩联合起来。
②全国许多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严重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注意争取英国等西方列强的支持。
④注意获得天皇的支持。
伏见、鸟羽战役
“戊辰战争”(1868年)
1867年12月19日(阴历,下同),占据京都的倒幕派在16岁的明治天皇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实行“王政复古”,也就是天皇从幕府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 倒幕派军队的主力是日本西南部的萨摩藩和长州藩的部队。长州藩早就进行了军事改革,废除了以往作为藩兵基本编制的八组,建立了一支以奇兵队、集义队、游击队、膺惩队等诸队为主力的新军。奇兵队是高杉晋作以“聚集有志者,不论藩士、陪臣和轻卒,都同等对待”为口号建立的“平民军队”。 1月2日下午,幕府军进据京都南十二公里左右的淀城(但最高统帅德川庆喜却一直远在后方大阪)。随即分兵两路,主力东出伏见,由陆军奉行竹中重固指挥,率有幕府军及会津等藩兵及“新选组”等,兵力约八千人,当晚驻伏见奉行所。偏师翌日晨进鸟羽,陆军奉行大久保主膳正指挥,率幕府军一部及桑名等藩兵和“见回组”,兵力约五千人。幕府军在淀城以北共投入一万三千人。幕府的直属部队装备的是洋枪洋炮,而下属各藩的部队还在使用刀剑甲胄等冷兵器。 而倒幕军人数只有五千人,虽然众寡悬殊,但倒幕军的火力和训练都比幕府军要优越。 伏见在鸟羽之东,是京都南约六公里的一个小市镇,西滨贺茂川,东靠桃山。奉行所在它的东南角,由土墙和巨屋所圈围,在当时的火力条件下,算得上是一个牢固的堡垒。同鸟羽方面一样,官军也有一个半月形阵地,占据了桃山制高点,从三面包围着伏见奉行所。守军有长州兵一千八百人、萨摩兵一部和土佐藩的三百人。幕府军多次冲击倒幕派的阵地,曾一度占领桃山,后都被打退。入夜,倒幕派照样进行夜袭,到4日黎明,幕军被迫退回淀城。这样,幕军在鸟羽、伏见两个战场都遭受惨败。三、明治政府成立戊辰战争后
新政府改元明治
1869年迁都东京相同点:1、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2、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3、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的支持;
4、领导力量基本一致;(中下级武士为主)
5、根据地基本一致。(东南诸藩)
不同点:前者重在“攘夷”,失败;后者重在“倒 幕”,彻底打跨幕府,胜利。知识深化:
“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知识应用1、下列关于“尊王攘夷”运动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尊王攘夷”运动有较为广泛的基础
B、“尊王攘夷”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幕府
C、“尊王攘夷”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的要求
D、“尊王攘夷”在民众中有较强的号召力
( )C2、倒幕运动与“尊王攘夷”运动相比
①日本社会面临的国际背景相同 ②领导者相同 ③结果相同 ④直接斗争目标相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A3、“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
A、当时日本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B、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C、尊攘派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
D、幕府镇压了“尊王攘夷”运动
( )B4、尊王攘夷运动的领导者是
A、大名
B、中下级武士
C、手工工场主
D、富农
( )B5、戊辰战争中,西方列强宣布中立,其根本目的是
A、暗地支持幕府
B、表明对日本内战不关心
C、维护其根本利益
D、获得新政府认可
( )C6、幕府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准备向英国贷款购买武器装备
B、改编训练幕府军队
C、同法国组织合资公司
D、武装镇压倒幕派
( )A7、“尊王攘夷运动”的背景不包括
A、民族危机加剧
B、国内改革呼声高涨
C、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
D、出现武装力量“奇兵队”
( )D8、倒幕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侵略
B、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教训
C、幕府没能抵御外国侵略
D、倒幕派的改革要求
( )B11、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能造闯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能造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均绝版,陡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识到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回国,立即成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高杉晋作成为“攘夷派的急先锋”的原因是什么?
2、攘夷运动失败后,高杉晋作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活动?
3、此后日本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结果如何?并简析其原因。答案:
(1)①他认识到中国衰败是由于不能抵抗外来侵
略,日本要避免就要抵抗外来侵略;
②他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2)
转变: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不能盲目攘夷,只有推
翻幕府统治,实行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的现
状.
活动:1865年起兵夺取长州藩的政权,并实施
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3)
运动:倒幕运动。
结果: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新政府。
原因:①长州、萨摩等藩联合起来。
②全国许多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严重
动摇了幕府统治。
③注意争取英国等西方列强的支持。
④注意获得天皇的支持。
材料一: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3%,作为地税。
材料二: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材料三: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明治政府在土地制度方面作了什么改革?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明治政府哪方面的改革?其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政府改革军事的另一目的是什么?材料一 明治期间,许多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材料二 明治时期的工厂、学校、交通工具(图略)
材料三 日本对外战争(图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日本“脱亚入欧”的进步性?
2、日本的明治维新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措施?
3、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变化?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有利于日本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