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能通过思考完成实验探究的活动过程、验证思路、得出结论; 能够将呼吸作用原理运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解释相关现象、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重难点 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合成的有机物一方面用于构建植物体,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个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就是呼吸作用,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学习一下。 衔接前一章节知识点
探究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引入一】知道了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那我们可以在卧室里摆放多盆绿色植物来改善空气质量吗,为什么? 通过引入生活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并引入本节知识点。
【实验一】探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我们选用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在广口瓶(甲)中加入适量萌发的种子,在广口瓶(乙)中加入等量煮熟后冷却的种子,将两个装置在温暖的环境中放置一夜后,用放置着燃烧的蜡烛的燃烧匙分别快速地伸进瓶中观察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甲装置的蜡烛瞬间熄灭,而乙瓶中的蜡烛依旧正常燃烧。这说明了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氧气。 因此,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种子萌发消耗氧气。 实验探究过程
【应用一】那对于夜间停止了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来说,他们就像这些萌发的种子一样,在夜间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这对于我们夜间休息的环境来说是不健康的。 而这一原理也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上被利用,例如我们播种时,不能将种子深深埋在土里,要浅播,以便让种子萌发具备充足的氧气;以及我们种植时需要松土,这是为了让植物的根部能够获得充足的氧气正常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释放热量程 【引入二】学习了这一原理,我们思考一下,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采用低氧、低温的环境来储存粮食,这是为什么呢? (低氧:减少呼吸作用达到延长储存时间的效果。 低温是为什么?这会不会跟呼吸作用的热量变化有关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根据前一个探究的结论引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实验二】探究呼吸作用释放热量 准备两个保温性良好的暖水瓶,在甲瓶中加入适量萌发的种子,在乙瓶中加入等量煮熟后冷却至常温的种子,分别插入温度计并密封瓶口,将两个装置在适宜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 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发现,甲温度计数值明显增加,说明甲瓶内的温度明显升高,而乙温度计度数几乎没有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热。 实验探究过程
【应用二】所以我们在储存粮食和果蔬时,会非常注意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经常通风散热,防止堆积的粮食果蔬进行呼吸作用放热,使食物腐坏。 低氧低温在视频储存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储存苹果时,将苹果密封抽出空气,充入氮气,并放置在低温环境中,可储存三个月以上。 但是这里注意,植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植物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知识应用
探究种子萌发产生二氧化碳 【引入三】通过前一个探究,我们验证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而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知道,动物的呼吸是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不会也能释放二氧化碳呢,我们来设计实验验证一下。 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探究问题
【实验三】探究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在甲、乙两个装置中分别加入适量萌发的种子和煮熟冷却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关闭,一段时间后往漏斗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 将装置内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观察实验现象,甲瓶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通入乙瓶中产生的气体没有明显变化。结合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说明种子萌发时释放了二氧化碳; 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实验探究过程
知识归纳 根据以上的探究实验我们进行总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体内的有机物,当有机物被分解时,储存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我们将呼吸作用的过程用反应式表现出来就是这样: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线粒体
情境分析 我们生产生活中很多措施都利用了呼吸作用的特性。例如,农田种植时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保证植物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而有的措施是为了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例如在菜窖中储存蔬菜时要低温低氧,适时通风散热;以及利用冰箱储存果蔬等。 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