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编定和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聚焦新历史教育的问题。王雄老师曾说历史教育就是让“让每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认为“学校通过各种方法,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在学校里呈现出来,让每个学生在和伟大事物相遇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最终成就自己”。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联系,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点燃课堂,立足于素养育人,养育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史料实证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单元的主题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战国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借古看今,把有形的宝藏与无形的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初步了解。我校学生来自各地,素质层次不齐,课外知识储备欠缺,理解能力不强,随着学校智慧课堂推进,师生人手一台平板,课堂可以实现推送资源,线上讨论、作业点评,相对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我把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阅读、身份互换、合作探究等活动,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二)难点:商鞅变法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其中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较多使用。教学相长,学生主要使用合作探究法和自主学习法。
板书设计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强者争胜——和平与安全商鞅变法——破旧立新——潮流与创新都江堰——造福千秋——科技与未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欢迎同学们来到聆听国宝声音——探索国家宝藏之旅,我是你们的讲解员。请大家打开手中平板开启国家宝藏之旅。我们现在马上进入战国展区,这是本展区最重要的三件文物。” 通过设置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引出本课的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战国铜壶(7分钟) [过渡]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战国铜壶,我们一同聆听战国铜壶的声音(播放音频)。听完国宝美妙的声音后,笔者将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完成平板课堂作业区的问题:①战国时期战争特点。②观察《战国形式图》“铜壶”提到的实力较强大的是哪些诸侯国?这一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③绘制《战国形势图》并拍照上传到课堂作业处。提交作业后学生可以根据我提供的简图进行完善。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已上传作业的同学扫码查阅有关战国铜壶的其他资料。 结合课本完成平板课堂作业区的问题完善《战国形势图》 通过以上设计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历史的时空观念。
2.商鞅方升(17分钟) 2.商鞅方升(17分钟)[过渡]听完战国铜壶的声音,知道战国七雄,那实力最强大的秦国是如何崛起的呢?让第二件国宝告诉我们其中的奥秘。他就是商鞅方升。[学生活动]观看国家宝藏之商鞅方升回答以下问题:①方升制造于什么时期?②它见证了哪一事件?为了更好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本人设置了身份互换的环节,学生进入平板交互区从农民、士兵、奴隶主贵族、国君中随机选择一种身份,结合提供的材料在讨论区发言,并指定一名学生收集、整理讨论区的发言,并在课堂上展示。鉴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笔者在平板讨论区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思考问题确立观点发表在讨论区。◆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商君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回答问题:分析商鞅变法“民之见战,如饿狼见肉”的原因?◆“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新唐书》回答问题:农民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提高地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回答问题:为什么宗室贵戚怨恨商鞅呢?◆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对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是否意味着变法失败了?[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在平板课堂活动区连连看处配套商鞅变法内容及其作用。[学生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战国七雄实力比较图》,归纳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以此引出商鞅变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直观了解商鞅方升的概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身份互换从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带来的影响,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研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使学生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更深刻地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其带来的作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3.李冰石像(5分钟) [过渡]商鞅方升是秦国强大的见证之一,秦国强大的见证者何止放生。现在我们走到李冰石像面前,聆听他的声音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视频在课本36页标注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作用.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环节同学们已经对三件国宝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从战国七雄的强者争胜局面中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维护和平保障人民安全。从商鞅变法的破旧立新勇于改革的精神懂得了要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创新。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年智慧中我们更加坚信科技造福人民创造未来。 通过小结,让学生借古看今,把有形的宝藏与无形的精神相结合,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1.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以"国宝之旅”这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主线明了。2.音频、视频、平板交互等多种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反馈及时,评价多元性,养育学生的核心素养。3.能够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料去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4.小结处让学生借古看今,把有形的宝藏与无形的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精神。(二)不足之处:1.对于战国时期大的历史背景解释不到位。2.对于历史知识的拓展还不够,没有提供参考书籍。3.部分学生对平板操作还不熟悉,需要教师个别指导影响上课的质量。(三)改进措施:1.重新结合教材内容,制定出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相关资料。2.让学生熟悉平板的操作,提供操作指导。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