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题目】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课《物质的溶解》
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铺垫
本章以“水”为主体贯穿全章,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水”的应用以及特性有较为直观的感受。且1.4课“为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让学生形成了溶液的概念,给溶解度的授课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具有连贯性,能较为直接的顺承。
生活感知常态化
将物质容溶剂在水中这一行为操作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具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本节课知识的讲述有辅助作用。
抽象思维待提高
虽在生活中感受颇丰,但本节课在提取溶解度概念这一环节对学生仍设有一定障碍。在比较溶解度时需要把握“四要素“,需要控制的变量较多,对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具有一定的挑战。
适应多媒体教学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等新兴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多媒体教学,学生对此种教学教学方法具有适应性。学生因此种方式而走神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应用溶解度的概念。
了解溶解度的类型。
理解溶解度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分析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参与小组的出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激发科学兴趣。
培养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溶解度的定义。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
本次课堂主要的以讲授法贯穿始终。尽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教学内容和学习的有关信息,如溶解度的定义;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加以解析、解释和论证,如完善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对本堂课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如课堂小结部分。
讨论法
本课的重点“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由学生围绕此目的相互研讨,最后每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此问题。
练习法
借助一道题目总结溶解度的相关知识时;最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辅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老师: 同学们好,上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 温度、溶剂的种类和质量 老师: 那我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需要满足的条件除了温度和溶剂以外,还需要的是, 学生: 不能再继续溶解。 老师: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把不能再继续溶解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溶解性是用来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物理量,这个溶解能力在我们具体实验过程中,我们是通过比较什么得出来的呢? 学生: 所溶解的质量。 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同的,这是一种由实验而得的模糊的感性的认识。那么,我如何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呢? 借助回顾旧知,引出“溶解度”
讲授新科 1.溶解度的概念 老师: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溶解度。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28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溶解度的定义。 老师and学生: 溶解度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这里的溶剂通常指水。 溶解度越大,表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性越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个定义体现了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的温度是条件,100g的溶剂是标准,饱和状态是溶液状态,质量单位是:g。 那我如果说在20℃下,100g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了25g氯化钠,那在这个条件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5g。这句话对吗? 学生: 不对,因为标准是溶剂而不是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
讲授新课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老师: 那看来同学们对溶解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这幅图片,你们能归纳出关于溶解度的哪些结论。 学生: 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老师: 那同学们归纳的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来一一验证一下。 哎,确实表格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不同。而且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 但是老师还找到了这张图片。我们发现,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除此之外还有铬酸钙,其可用作用作无机防锈颜料。但是为有毒物质,使用时要多加小心。 那其实我们的结论还需要再完善一下,应该再增大而增大的前面加上:大部分物质,并考虑个别固体物质的特殊性。 那我们发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波动范围还是很大的,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不到1g,而刚刚看到了蔗糖却达到了200多g。那为了更简便的描述物质的溶解度,我们根据物质在20℃的溶解能力物质的溶解度分为4类。溶解度在10g以上的物质,一般称为易溶物质;溶解度在1-10g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0.01-1g称为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28页,看到表1-6常见物质的溶解度,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学生: 易溶物质有:氯化钠、蔗糖、氯化铵、硝酸钾 微溶物质有:氢氧化钙 老师: 很好,完成的又快又准确。 通过读图让学生归纳总结固体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并完善
讲授新课 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老师: 刚刚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气体物质的溶解性。烧开水大家平时都经历过吧,随着温度的升高,沸腾前会出现气泡,想一想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思考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老师: 对,同学们推断的很正确。这个规律对于所有的气体来说都是没有特例的。因为当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容易自水面逸出,溶解度自然而然也就小了。 我们以氧气为例,看一下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老师这里特别标红了气压。这是因为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与气压相关,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那这一部分的知识,同学们在后续中将会了解。 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经过小组总结气体溶解度的规律
课堂练习 老师: 最后我们用一道题目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学生: 选 D。 老师: 为什么呢? 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 很好,能看出来这位同学在解题的时候,紧扣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练习法检验学生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老师: 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 我们在上节课定性学习物质溶解性的条件下,走向了能定量描述的溶解度,并且了解了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即: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同时归纳总结了溶解度的两条规律。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个别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小结,巩固学习成果
作业布置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1.请同学尝试配置一杯饱和的食盐水,并计算溶度。 2.自主预习第三课时,“溶液的配制”。 好,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可增加与溶解度的相关实例,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