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①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②建立者:禹 ③都城:阳城
④建立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⑤禹的儿子启继承位置,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⑥灭亡时间:公元前1600年
⑦亡国君主:桀(不修德行,残暴统治)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②建立者:汤
③都城:亳——殷(盘庚迁殷)
④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
⑤亡国君主:商纣王(统治残暴,酒池肉林)
⑥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①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②建立者:周武王 ③都城:镐京
④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⑤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
⑥亡国君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⑦西周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四、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
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
3、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须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分封制的作用: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5、分封制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6、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7、消极作用: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
五、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共同原因:后期统治者的残暴,不得民心。
启示: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发展生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2.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
A.禹传子,家天下 B.西周分封制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东汉光武中兴
3.《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一般认为标志着中国进入“天下为家”时代的是( )
A.炎黄部落联盟建立 B.夏朝建立
C.春秋战国时代开始 D.秦朝建立
4.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统治格局。由此,周王朝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5.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6.利簋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昏夙有商……”的记载;《尚书》中有“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语。这说明历史史料( )
A.能够相互印证 B.难免自相矛盾
C.经常难辨真假 D.多为史学著作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 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尚父”指的是谁?他建立了哪一个诸侯国?
(2)材料二中的诸侯是哪些人?他们从天子那里得到什么?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3)两则材料反应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周天子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4)西周实行这种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8.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
A.盘古开天 B.后羿射日 C.大禹治水 D.商王迁都
9.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
A.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B.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C.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 D.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10.如下图,镐京与曲阜的关系是( )
A.王都与封国都邑 B.均为封国都邑
C.王都与郡府 D.均为郡府
11.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对此演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 B.历史人物的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
C.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 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了前代研究不足
12.下面结构图中①②处应填(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13.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目的是巩固政权
③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该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历史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图1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图2 河南安阳尹旭遗址
【文物中的历史】
(1)图1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试分析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
(2)图2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个朝代的都城 与哪一位国王迁都有直接关系 此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3)图3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地点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战役的结果。
15.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制度?和这一制度有关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谁?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位于金字塔顶端和底端的分别是什么人?
(4)根据材料二和三,分析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统治残暴;商朝最后一位国王纣王,对待百姓残暴;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幽王时,朝政腐败,由此可知,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推行分封制 , 地方势力膨胀 ,不符合史实;
B. 推行世袭制 , 皇帝能力低下 ,不符合史实;
D. 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注意是他们灭亡的共同原因。
2.【答案】A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西周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C.秦始皇统一六国,不符合题意;
D.东汉光武中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天下为家”时代,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炎黄部落联盟建立 ,不符合题意;
C.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不符合题意;
D.秦朝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统治格局,这就是周王朝确立的社会等级制度,即分封制,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禅让制,不符合题意;
C.郡县制,不符合题意;
D.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理解分封制。
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炎帝,不符合题意;
B.黄帝,不符合题意;
C.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最基础的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青铜器利簋上记载有武王伐纣,《尚书》中也记载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由此可知,文物和史书能够相互印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难免自相矛盾 ,不符合题意;
C. 经常难辨真假 ,不符合题意;
D. 多为史学著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1)姜尚;齐国。
(2)天子的亲属和功臣;土地和平民、奴隶;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4)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尚父是姜尚,诸侯国是齐国。
(2)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当诸侯。他们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士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根据材料的意思,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4) 西周的分封制在初期确实起到积极作用,国家得到有效的管理,边远地区也到开发,国家越来越强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理解能力。无论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统治阶级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方。两者也确实起到过很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郡县制,对我国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8.【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迁都被多部史书记载,表明这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属于史实,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盘古开天,不符合题意;
B.后羿射日,不符合题意;
C.大禹治水,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史实和传说的含义,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9.【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 ”,可以看出,分封制分封的内容包括管理该地的民众、土地,由此印证天子授予诸侯土地臣民,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北京是周朝的统治中心 ,不符合题意;
B. 青铜器是诸侯权力象征 ,不符合题意;
D. 诸侯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显示的是西周形势图,其中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曲阜是诸侯国的都邑,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均为封国都邑 ,不符合史实;
C.王都与 郡府 ,不符合题意;
D. 均为郡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其含义,判断出这是西周形势图,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11.【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 ”可知,春秋时期及后代以后,人们对周公的形象进行了充实,实质上是后人借助周公来表述自己的主张,C项正确;
从材料中,我们无法得出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的结论,A项不正确;
历史人物同期记载真实可靠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不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未涉及新史料的问题,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对周公相关事迹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通过当时实行的禅让制的方式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禹的孩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所以 ①②处应填禅让制和世袭制,B项正确;
①②处应填禅让制和世袭制,A项不正确;
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C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和世袭制的理解。
13.【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目的是巩固政权, 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分封制建立之初使得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分封制,再结合对分封制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
14.【答案】(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都城是阳城;夏朝的都城, 除了城堡、宫殿外,还 应该有监狱等,监狱等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的都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原因是商朝多次发生水患和政治动乱;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王, 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故答案为:(1)阳城。如监狱。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2) 商朝。盘庚。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
(3) 公元前1046年。牧野。周军攻入商都,商朝灭亡。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后面的两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察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5.【答案】(1)禅让制;尧、舜、禹。
(2)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顶端:周天子,底端:奴隶。
(4)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禅让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 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禅让制与尧、舜、禹有关。
(2)根据材料中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3)由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为奴隶。所以位于金字塔顶端和底端的分别是周天子、奴隶。
(4)根据材料中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以及图中所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故答案为:
(1)禅让制;尧、舜、禹。
(2)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3)顶端:周天子,底端:奴隶。
(4)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相关内容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简单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目的的认识。
(3)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周代等级制度的认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