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第 2 课
一 词语积累
1.记成语
①老当益壮:年纪虽老,志向更高、劲头儿更大。当,应该;益,更加;壮,雄壮。
②足智多谋:智谋很多,形容善于料事和用计。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
③临危不惧:遇到危难毫不畏惧。临,遇到;危,危险;惧,怕。
④能谋善断:形容人能不断思考,并善于判断。善,擅长;断,决断。
⑤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瞻,视,望;瞩,注视。
2.记文言实词
(1)从(120个实词之一)
【字义例释】
①动词,听从
例:公从之。
②动词,跟随,跟从
例:惑而不从师。(《师说》)
③动词,参加,从事
例: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介词,由,自
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
⑤动词,追赶
例:佯北勿从。(《孙子兵法》)
⑥名词,堂房亲属
例:从兄、从弟
⑦同“纵”,合纵
例: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
【识记方法】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 “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说法。“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即“堂房亲属”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 从(顺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跟随)一而终 力不从(由)心 弃笔从(参与)戎
(2)既(120个实词之一)
【字义例释】
①连词,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②动词,尽,完了
例: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
③连词,既然
例: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④副词,已经,……之后
例: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副词,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例: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识记方法】 “既”的本义是“尽,完”,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等义。
【成语助记】 既(已经)往不咎 一如既(从前)往 一言既(已经)出,驷马难追
二 名句识记
关于爱国的名言
①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②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⑤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抱朴子·广譬》
⑥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独漉篇》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⑨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三 主题悦读
1.古诗微读
予七十赵监税见贺以诗次韵
[宋]陈造
平生烛之武,况已雪髯翁。
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
这首诗是诗人借烛之武的遭遇感慨自己的生平,并对赵监税的赞誉表达自己不赞同的观点。诗人认为,自己一生就像烛之武一样,从没有被重用过,何况现在已经是头发雪白的七十岁老人。“誉我犹时用,君言恐未公。”——您赞誉我说还会被重用,我担心您说的不够公允。
赏 析
2.作品延读
《左传》的“诗笔”
徐佳超
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史书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其书写结果营造出的诗意,成为《左传》“诗笔”的一大特征。
合理运用修辞是古典诗歌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骈文和律诗最讲究对偶。同样,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林纾先生总结晋楚“鄢陵之战”时曾说:“以大势论之,实得一偶字法。何云偶?每举一事,必有对也。”(《左传撷华》)不仅是描述战争用对偶,前后参看,《左传》全用偶法。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相争君位,对以宋宣公将君位传于宋穆公;晋国强盛,便生出楚国与之抗衡;楚国势大,便有吴国伺机在侧……《左传》全书小到一篇文字,大至全书叙事,这种两两相对的叙事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善用此法,使文字实为散句之形而有骈文之约。将对偶之法贯通到整个《左传》叙事中,当属《左传》文本“诗笔”运用之最。
诗家在吟咏之间,要求作品中有点睛之笔,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这个字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左传》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具有“诗眼”的妙笔。试举一例,“公祭之地,地坟(意指毒酒使地上的土凸起成堆)”(《左传·鲁僖公四年》),一个“坟”字有三点妙用:骊姬的目的是让晋献公废黜太子申生,所以用毒要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要让献公觉得申生想毒杀亲父,所以用毒一定要有“坟”的强烈效果。“坟”字,首先表现了毒药之烈,烘托出骊姬的毒辣,此其妙之一。其妙之二,在于表现晋献公的阴狠。献公实际上早就有废黜太子之心:“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鲁闵公二年》)所以,
“地坟”的毒药正好也给了献公废黜太子的充足理由。一个“坟”字,映照出了一个狠毒的晋君形象。其妙之三,在于文本层面。“坟起”极具画面感,将血淋淋的宫斗展现得淋漓尽致,骊姬一计而祸三公子,申生自缢,重耳、夷吾逃亡,“坟”最终成为埋葬申生的坟墓,读来令人不寒而栗。
综合考察,《左传》的“诗笔”恰恰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在“史笔”之余,《左传》在事件、人物、情节方面以“诗笔”所做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
“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意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上的“诗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开头从史与诗的关系入手,点明“诗笔”的运用是中国古典史书叙事的经典笔法的观点。接着,以《左传》为例,进一步指出《左传》亦有“诗笔”特征。然后,从对偶法和“诗眼”两个方面阐述这一特征。最后,文章总结指出《左传》的“诗笔”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
赏 析
四 晨读快练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部著作,①__________________。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为后人所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场战役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语言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③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
②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
③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这段文字围绕《左传》的叙事能力展开叙述。第①处将《左传》与以前的著作相比,由后文“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可知,此处应填“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进步”之类的内容。
“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是第②处补写的最佳提示,因此此处应填“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之类的内容。
前面将《左传》关于战争的叙事能力作了充分阐述,那么它对后世的历史或文学著作应该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由此可知第③处应填“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之类的内容。
2.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答案 (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一般论者认为有关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的记载是不符合事实的。
先将所给材料按照行文思路划分为三个层次,前三句为一个层次,“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主张《左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根据”;四、五、六三句为第二层,“清代朱彝尊认为左氏为复姓……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七、八、九三句为第三层,分好层次之后,可以从作者、姓氏和孔子与左丘明的交往情况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返回
预学
任务单
1.认识作者
左丘明(约前502—前42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被誉为“百家文字
一 知人论世
之宗,万世古文之祖”。代表作品有《左传》和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2.探寻背景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国,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而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国势力向北扩展,秦、晋两国联合出兵攻郑。
二 初读文本
(第1段)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开头写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语调要低沉。
1.读正文,通文意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因为
不专心,
从属二主
驻扎
(第2段)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公从之。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国危矣”三字读时要语速缓慢,语气沉重,体现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忧。
“师必退”三字要读得坚决肯定,表现出佚之狐对烛之武的理解和信任。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重读“老”“无能”。烛之武这句话,沉重而无奈,有满腹委屈,暗含对郑伯的不满。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假如
派遣
军队
推辞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和不满,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表示自责,读时加强语气,重读“寡人”和“过”“也”。“然”
“亦”“焉”读时要加强语气,注重停顿,语音延长,既有理性分析,又情真意切。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
这
然而
答应
(第3段)夜( )缒[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
),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既委婉谨慎又有很强的逻辑性,口气不可太强,亦不可软弱无力。“郑既知亡矣”,要用诚恳的语气来打动秦伯。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在夜里
用绳子拴
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已经
自言冒昧的谦辞
把……当作边邑
远地,
指郑国
哪里
增加
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 )之有?
在读“若亡郑……君亦无所害”时,因为这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所以要读得不卑不亢,语调可适当高昂。
在读晋背信弃义时,要读得慷慨激昂一些。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以之为”的省略,把
它作为
外交使者
同“供”,供给
缺少的资粮
给予
恩惠
在早上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满足
既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读晋将灭郑“阙秦”时,要有拳拳之情,殷殷之意,要流露出烛之武为秦国利益着想和对秦国的关心。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
损、削减
从哪里
表示希望、祈请
考虑
同“悦”,
愉快、高兴
结盟
(第4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还也。”亦去( )之。
晋文公对子犯说的话,要读得沉稳从容,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没有
那个人,指
秦穆公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明
智
表示祈
使
离开
2.读正文,初思考
(1)结合课文注释或助读资源,了解文中涉及史实。
①“无礼于晋”指的哪段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贰于楚也”指的哪段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哪段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
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
国的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指的哪段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指的哪段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
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
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
(2)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表一:
主要内容 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请用原句回答)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理由四
理由五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表二:
主要内容 晋文公退军(请用原句回答)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人物形象(四字短语)
烛之武形象
晋文公形象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深明大义、足智多谋、勇敢无畏、不计得失
头脑清醒、随机应变、隐忍不拔
3.通文意,填导图
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1.通假字
三 基础梳理
句子 解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同“供”,供给
同“餍”,满足
同“悦”,高兴
同“智”,明智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越国 越国以鄙远 古义:__________
今义:中国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行李 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越过别国。
外交使者。
那个人,指秦穆公。
以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盟 与郑人盟
夜 夜缒而出
朝、夕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东 既东封郑
赐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名词作动词,结盟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动词作名词,恩惠
害 君亦无所害
远 越国以鄙远
乏困 共其乏困
厚、薄 邻之厚,君之薄也
阙 若不阙秦
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鄙 越国以鄙远
动词作名词,害处
形容词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形容词作动词,厚,变厚;薄,变薄
使动用法,使……减损
使动用法,使……灭亡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封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许 许君焦、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问渠那得清如许
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动词,答应,许诺
名词,处所
数词,表示约数
代词,这样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微言大义
动词,没有
形容词,微小
副词,隐隐约约
形容词,精深奥妙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而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词,表顺承,才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转折
之 子犯请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夫晋,何厌之有
牛何之
代词,指秦军
结构助词,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动词,往、到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
“……也”表判断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7.文化常识
(1)我国古代史书主要的六种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②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汉书》。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⑤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⑥____________: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的优点。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六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2)侯、伯:____、侯、____、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纪事本末体
公 伯
(3)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_______。
(4)盟:两国或两人以上相互约定协同办事称“盟”。会盟时一般要杀牲、歃(shà)血(古代举行盟会时饮牲畜的血),并宣读盟书,对天发誓。国家遇急难时,诸侯间临时约定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互相援助,称“______”。
(5)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__________之称。
恭敬
会盟
一般官职
(6)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这是一个语助词,是可以删掉的。也就是说,烛之武也可称烛武。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比较普遍,如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了人的名字当中。
介之推 宫之奇
1.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附: 助读资源
2.相关链接
(1)秦穆公拥立晋公子夷吾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君尝为晋君赐矣”。
(2)晋惠公食言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3)秦穆公助重耳主晋
公元前636年,晋怀公(晋惠公之子,重耳之侄)主政,不得人心。晋人闻重耳在秦,暗中劝其返晋,愿为内应者甚众。秦穆公发兵助重耳回到晋国,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成为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杀死晋怀公后,晋怀公近臣惧诛作乱,晋文公借秦师平之。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返回
学习目标
1.探究“鄙”“焉”的意义或用法。
2.赏析课文的叙事艺术、劝说艺术。(重点)
研学
任务单
1.多义实词“鄙”
(1)解释下列句子中“鄙”的含义,并探究各义项之间的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______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子鄙其小器: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鄙人/鄙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语言理解探究
名词,边邑,边境
动词,把……当作边邑
动词,轻视,看不起
形容词,鄙陋,见识浅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义项之间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鄙”的本义是“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2)“鄙”字为左声右形结构,请查找工具书,推断“鄙”字的本义。
答案 “啚”(bǐ)是“鄙”的声旁,“阝”是“鄙”的形旁。“阝”在左边时即为传统字书的“阜”部,“阜”本义为土山,故从“阜”部的字本义多与山地、地形相关;在右边时相似的写法即为传统字书的“邑”部,“邑”与城市有关,故从“邑”部的字本义多与城镇、地名相关。由此可推知,“鄙”的本义是边邑。
(3)查找工具书,解释下列带“阝”旁的汉字的本义。
阿 陵 隘 陪 陛 邦 郡 都 郭
答案 阿:大山。陵:大土山。隘:地势狭小。陪:重叠的土堆。陛:宫殿的台阶。邦:古代诸侯的封国。郡:古代的行政区域。都:有先君宗庙的大城市。郭: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2.重要虚词“焉”
说出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并归纳一下其用法与位置的关系。
①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
⑥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于我心有戚戚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啊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句末语气词
兼词,相当于“于之”
代词,之,这
兼词,于何,在哪里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用法与位置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焉”放在疑问句句首,为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当“焉”放在句末时,有四种情况:放在名词后,为语气助词;放在形容词后,为助词,相当于“然”;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之”。当然,有时也有例外。
1.“烛之武退秦师”,“退”字是本文的线索。请分别用两个字(须含有“退”字)概括下面的情节,并将其填写在①~④处。
二 赏析叙事艺术
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去劝退秦师 ①
郑伯请求烛之武去劝退秦师 ②
烛之武游说秦伯退师 ③
晋侯被迫退兵 ④
荐退
求退
说退(劝退)
逼退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使人处处为郑国的存亡提心吊胆。请根据下面的波澜图,填写序号处的相应内容。
①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⑥晋文公分析形势,撤兵回国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郑伯看到希望
烛之武婉拒,让人心头一紧
郑伯自责,烛之武答应出城
子犯建议攻打秦军
3.课文是如何体现详略得当这一特点的?
答案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4.本文叙述视角是以旁观者身份来记录的,如果从郑国、秦国或晋国的视角来叙述,应重点叙述什么内容?
答案 从郑国、秦国或晋国的视角叙述这件史事,要求我们转换叙述视角,重组文本的相关信息。郑国弱小,因此从郑国的视角叙述,重点在于彰显其智慧,突出其如何转危为安。从晋国的视角叙述,可表现对郑国“无礼”的愤慨,晋国军队的雄壮,晋军如何审时度势、全师而退。从秦国的视角叙述,可表现秦伯如何仗义助晋、出兵攻郑,如何基于国家利益与郑结盟而还。
劝说托词 劝说方法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语气助词“矣”,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 (1)
1.来到秦营,面对秦君,烛之武没有低三下四,而是采用了“婉言相劝,迂回曲折”的劝说策略成功劝退秦师。请结合文章分析烛之武劝说策略的高明之处。
三 赏析劝说艺术
“示弱”,以退
为进。
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的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兴趣听他说下去。 “请托”,博得好感。
(2) “转换”,替对方着想。
①“亡郑利晋”。烛之武首先从郑国地理位置僻远、秦国管理困难的角度,阐述了“亡郑”无益于秦国的道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接着,又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角度,阐述了“亡郑”厚人薄己,利晋害秦的道理。②“舍郑利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采用假设阐述了“舍郑”“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并引导秦伯放弃与晋国一起攻打郑国的想法。
(3) 最后“离间”,成功劝退。
①从晋背信弃义的“已然”角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客观地追溯历史,劝说秦伯要“以史为鉴”。②从晋贪得无厌的“将然”角度——“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展望未来,劝说秦伯要“防患未然”。③从阙秦利晋的“企图”角度——“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采用层层剥笋的策略,揭示出晋国的野心,提醒秦伯要“幡然醒悟”,不要“惹火烧身”。
2.文中佚之狐劝说郑伯、郑伯劝说烛之武同样艺术高超,请结合人物语言加以赏析。
答案 (1)佚之狐劝说郑伯:①“国危矣”,“危”字表现了佚之狐对国运准确清醒的判断;“矣”字为句末语气助词,加强了郑国危在旦夕的语气;此乃直言相劝。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采用了“若……必……”的句式,从假设角度进言郑伯,为郑伯出谋划策,帮助郑国解除危机;一个“必”字,体现了佚之狐的信心和对烛之武才能的信任。
(2)郑伯劝说烛之武: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检讨自己的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表明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向烛之武认错、服软,难能可贵;同时,也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③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里郑伯巧用转折关系的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后,你一定为烛之武的事迹所感动。如果烛之武被推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代替组委会给他写一段颁奖词。
随堂巩固
答案 (示例一)在国家危难面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你不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忘我、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天地可鉴。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
(示例二)国家有难,你深明大义,挺身而出,不计较个人得失,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你不卑不亢,措辞得体,凭借机智与勇敢,保郑国一时平安。
(示例三)面对秦、晋攻郑的定局,你力挽狂澜,在稳固的秦、晋联盟中找到缝隙。笃大志而不易,临强敌而无惧,凭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一人抵千军,你是国家的骄傲!
返回
为烛之武写颁奖词,应先回顾烛之武所做的事情,在这一事情中的表现如何,所做事情的价值如何,影响如何,表现出的精神是什么。要紧扣人物的典型性、表达的多样性、主题的感染性这三大方面来给颁奖对象“颁奖”,还要注意句式内在的一致性,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修辞,同时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要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