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9 23:0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
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这句话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什么领域的内容(  )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思想文化
2.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3.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遭诬陷,他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  )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4.下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永济渠
5.某处名胜古迹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该对联中的“太守”主持了(  )
A.黄河的治理 B.都江堰的修建
C.灵渠的开凿 D.大运河的开通
6.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主要通过(  )
A.实行变法 B.人民起义 C.分封诸侯 D.争霸战争
7.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1)商鞅是在哪个诸侯国进行的变法?诸侯国的统治者是谁?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8.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D.最终必然会失败
9.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有三个诸侯国是由晋国分裂而来,史称“三家分晋”。这三个诸侯国是(  )
A.燕、赵、韩 B.赵、魏、韩 C.秦、赵、魏 D.齐、鲁、宋
10.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两幅图片的对比中,说法正确的有(  )
图一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二 战国形势图
①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大为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 ②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 ③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家里有三个儿子: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去治理县城。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之前
12.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在①②③④所示的诸侯国中,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激烈兼并,到春秋末战国初的时候,只剩下一二十个大国。由此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给各国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B.客观上促进国家走向统一
C.促进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 D.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4.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很早就曾到都江堰考察,并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这主要说明 (  )
A.都江堰先进的建造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B.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都江堰是世界上唯一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D.都江堰的修建为秦最终统一全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15.我国许多战国时期的墓中都发现了大量青铜器。观察图(a)和图(b),可以推测出与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
A.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C.战国时贵族喜欢用铜器陪葬 D.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年,放水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如果我们要去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应该到什么地方 为什么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 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作为水利工程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你知道是什么吗
(3)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作为中学生,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17.文物考古对我们研究古人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
材料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众多,艺术高超。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材料三:下图是某水利工程实景图。它的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阙,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河姆渡人已具备的生活技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你能获取夏商周时期的哪些历史信息
(3)材料三提到的是我国的哪一水利工程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工程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这些内容都属于商鞅变法的经济方面,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政治,不符合题意;
C.军事,不符合题意;
D.思想文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
2.【答案】B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符合题意;ACD都与史实不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注意掌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有关内容。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秦国太子即位后,商鞅遭诬陷, 兵败被车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他们诬陷商鞅,造成了商鞅被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
C. 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不符合题意;
D. 违背了历史潮流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4.【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人力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灵渠,不符合题意;
C.大运河,不符合题意;
D.永济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理解识记。
5.【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六字炳千秋”“ 八百里青城沃野 , 都从太守得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组织人力,修建了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还留下了“深淘滩、浅做堰”的六字治水名言,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黄河的治理,不符合题意;
C.灵渠的开凿,不符合题意;
D.大运河的开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都先后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会改革,掀起了变法运动,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7.【答案】(1)秦国。秦孝公。
(2)富国强兵。
(3)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皆因暴政而亡;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史实可知,秦国的统治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史实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3)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原因:结合所学“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史实”可知,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而亡。启示:结合所学“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可以从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角度分析启示。
故答案为:
(1)秦国;秦孝公。
(2)富国强兵。
(3)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皆因暴政而亡;暴政导致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题意即可)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根据题意进行作答,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题目设置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8.【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据题干“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可知,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忽视了道德教化,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史称“三家分晋”,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目大为减少,出现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兴起,秦国开始修筑长城抵挡。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五霸是相继出现,战国七雄是并存;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成为战国开始的标志,所以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故选 D ,排除 ABC 。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在争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编制户籍,实行连坐法。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交流和发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12.【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图示中④为秦国。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13.【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的灾难。但在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例如管仲改革,吴起变法等,都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诸侯国的力量得到增强,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加强,B是正确的选项;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很早就曾来都江堰考察,并以行家的眼光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这主要说明都江堰先进的建造技术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A符合题意;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5.【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由两幅图片信息“作战时保护头部”“水陆攻战”可知,图中青铜器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军事作战的青铜器。反映了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D符合题意;
选项ABC三个选项都与军事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春秋战国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因此都江堰放水节应该到四川成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都江堰,它修建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水利工程,它发挥了防洪、灌溉的功能;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李冰修建了都江堰 , 造福于成都人民 , 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故答案为:(1)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江水流到成都平原时突然减速,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到雨季,江水泛滥成灾,而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战国。防洪和灌溉
(3)李冰修建了都江堰,造福于成都人民,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努力学习,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只要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使用磨制工具,会烧制陶器。
(2)具有高超的青铜工艺;青铜器种类丰富;有些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等级制度;青铜器广泛用于生活。
(3)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生活地点在今浙江余姚,位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2)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知识。根据“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可得出具有高超的青铜工艺;青铜器种类丰富;有些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等级制度;青铜器广泛用于生活。
(3)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知识。从图片可得出是四川的都江堰。结合所学可得出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故答案为:(1)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使用磨制工具,会烧制陶器。
(2)具有高超的青铜工艺;青铜器种类丰富;有些青铜器作为礼器,反映了等级制度;青铜器广泛用于生活。
(3)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具有防洪、灌溉和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都江堰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图片结合起来,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