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时间:200年。
2、对手:曹操和袁绍。
3、地点:官渡。
4、意义: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1、时间:208年。
2、对手: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
3、地点:赤壁。
4、意义: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形成过程:①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③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于建业(即今南京)称帝,国号吴。
2、与台湾关系: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1.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合称汉朝。其灭亡的标志是( )
A.刘秀建汉,定都洛阳 B.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
C.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D.曹丕建魏,定都洛阳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下列属于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出土的三国吴简 B.手抄本《史记》
C.译注本《齐民要术》 D.白话本《三国演义》
4.公元207年,曹操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中的“壮心指的是( )
A.攻灭袁绍 B.统一全国 C.镇压张角 D.兴复汉室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
A.袁绍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6.“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战役( )
A.推动了曹操统一北方 B.推翻秦朝残暴统治
C.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D.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7.小明在学习三国的历史时看到了以下有趣的题目,请你和他一起完成:
(1)历史谜语
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
红墙(打古代地名一)
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
(2)连连看:三国谚语知多少?
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
司马昭之心 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大意失荆州 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3)请你来找岔:下面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请你至少找出3处错误并在原处订正。
8.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
A. B.
C. D.
9.《三国志》记载“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0.歌曲《曹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9年,孙权称帝
11.“曹操墓在安阳”这一新闻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
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
C.DNA鉴定的结果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12.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全国统一
B.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战乱频繁,破坏经济
14.相传,舜说“诗言志(表达人的思想情感)”。《蒿里行》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曹操什么思想( )
A.急于挟天子号令天下 B.对老百姓处境同情悲悯
C.急于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D.对人才急切渴求又多疑防范
15.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6.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A、B代表三国时期哪两个政权?
(2)A、B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3)请写出B国与今台湾地区加强联系的一项史实。
17.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东汉末年桓灵在位时期,荒淫无道、横征暴敛、买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190年,董卓之乱又起,自此汉廷大权旁落,而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东汉政府名存实亡,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故其灭亡的标志是曹丕建魏,定都洛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运用 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C符合题意;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A不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B不符合题意;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第一手史料指的是最原始的史料,没有任何添加,原原本本的资料实物,考古发掘出土的三国吴简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A正确;
《史记》记载的历史截止于汉武帝时期,无法用于研究三国,B错误;
《齐民要术》是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农书,《三国演义》是创作于明朝的历史小说,且译注本《齐民要术》和白话本《三国演义》不符合第一手史料的定义,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和第一手史料的定义,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第一手史料的定义,知道三国鼎立中的三国是魏蜀吴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公元207年,曹操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及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的“壮心”指的是统一全国,B选项正确;
打败袁绍是在200年的官渡之战,A选项错误;
黄巾起义发生于18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
复兴汉室不符合史实,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曹操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诗句并掌握与三国鼎立有关的诗句。
5.【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及所学知识可知,诗句中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他在《隆中对》中以三分天下之策和行军中的八阵图闻名于世。C选项正确;
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A选项错误;
曹操是东汉权臣,也是曹魏的奠基人,B选项错误;
周瑜汉末名将,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诸葛亮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诸葛亮的主要事迹。
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及所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最终孙刘联军获胜。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选项正确;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选项错误;
赤壁之战与推翻秦朝残暴统治无关,B选项错误;
赤壁之战与促进民族大交融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诗句并掌握赤壁之战的影响。
7.【答案】(1)孔明;赤壁;父与子
(2)
(3)曹操称帝改曹丕称帝;长安改洛阳;221年改220年。诸葛亮称王改刘备称帝;220年改221年。孙权称帝改孙权称王;赤壁改建业。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典故。结合所学可知, “凿壁偷光”反映的历史人物是孔明;“红墙”反映的地名是赤壁;“曹操与曹丕”反映的世界名著是《父与子》。
(2)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谚语。 “赔了夫人又折兵 ”的含义是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 ;“ 司马昭之心 ”的含义是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大意失荆州”的含义是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
(3)本题考查三国的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曹丕在220年于洛阳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因此, 曹操称帝改曹丕称帝;长安改洛阳;221年改220年。诸葛亮称王改刘备称帝;220年改221年。孙权称帝改孙权称王;赤壁改建业。
故答案为:(1)孔明;赤壁;父与子
(2)
(3) 曹操称帝改曹丕称帝;长安改洛阳;221年改220年。诸葛亮称王改刘备称帝;220年改221年。孙权称帝改孙权称王;赤壁改建业。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要掌握三国时期的典故、谚语等课外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8.【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三国分别是曹丕建立的曹魏,刘备建立的蜀汉和孙权建立的东吴,B正确;
公元229年,曹操已经去世,A错误;
官渡之战后,失败的袁绍就去世了,C错误;
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266年建立西晋,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记住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方位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记载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C项正确;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A项;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中曹操以多败少被孙刘联军打败及影响。
10.【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题干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229年,孙权称帝,D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不是三国形成的标志,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三国,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历史遗迹的真假,应把文献上的记载和考古相结合,去假存真,这样才能找到历史真相,B项正确;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属于二手资料,不能作为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排除A;
DNA鉴定可作为参考,排除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是第二手资料, 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研究历史的方法。难度适中,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历史的真假应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史实的真实度。
12.【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 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 C 。
【点评】 该题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根据题意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1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BCD不符合实际,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的有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三国鼎立作出正确评价。
14.【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知,曹操诗中所写的是战争之后,中原一带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这表达了曹操对老百姓处境同情悲悯。B项正确;ACD都不是材料诗句体现的思想,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符合题意;
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
官渡之战与西晋的统一全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6.【答案】(1)政权:A:魏;B:吴。
(2)建立者:A:曹丕;B:孙权。
(3)史实: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①,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并识别图片可知,A处是魏国,B处是吴国。
(2)本题考查三国的建立者。根据所学知识,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220年, 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 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即A、B的建立者分贝时曹丕孙权。
(3)本题考查三国时期与台湾的往来。根据所学知识,230年, 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1) 政权:A:魏;B:吴。
(2)建立者:A:曹丕;B:孙权。
(3)史实: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能够识读图片,综合运用所学即可作答。
17.【答案】(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
(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三国鼎立形成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所给时间和战争双方可判断材料一说的是官渡之战,材料二说的是赤壁之战,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为以少胜多;两次战争都出现在东汉末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两次战争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现象。(2)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中有关曹操的知识,结合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联系当时南北分裂的社会状况,可知,诗中“志在千里”反映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他的抱负没有实现。(3)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本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一、二中找出,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 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4)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孙权、刘备的联军大败曹军,此后曹军退回北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故答案为:(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2)统一中国;没有。(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4)三国鼎立形成
【点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属于常考知识点,学生要重点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