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建立:①时间:317年。②建立者:司马睿。③都城:建康(今南京)。
2、“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
3、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江南呈现出“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
4、东晋灭亡:420年,被大将刘裕所灭。
二、 南朝的政治
1.南朝的时间:420--589年。
2、先后朝代:宋、齐、梁、陈。
3、都城:南朝四朝的都城都在建康(今南京)。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南迁的北方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⑤ 江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2、表现: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⑤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好城市的繁荣。
3、意义: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王与马,共天下”出现于( )
A.东汉 B.前秦 C.北魏 D.东晋
2.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东汉末年 B.春秋战国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晋末年
3.《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中的“南朝”包括四个王朝,正确的是( )
A.宋、齐、梁、陈 B.宋、晋、梁、陈
C.宋、齐、楚、梁 D.宋、晋、楚、陈
5.“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
6.南朝时,一位北方的商人要去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去采购丝绸和瓷器,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 )
A.广州 B.建康 C.扬州 D.荆州
7.请认真观察下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8.《晋书》记“(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时人语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这两段史料反映出西晋、东晋在政治上共同特征是( )
A.在地方废除了郡县制,推行分封制
B.中央政权长期由内迁少数民族掌握
C.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深刻影响
D.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长治久安
9.“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与此研究主题相关的内容有( )
①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③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江南战乱少相对安定
11.史料中对江南地区描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时期史料记载 南朝时期史料记载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无积聚而多贫。 江南之为国盛矣……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地区的战乱
C.北民南迁的背景 D.江南商业的发展
12.《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 ④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13.下列不属于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是( )
A.北方人南迁,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14.下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
15.东晋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由此可知,南方农业经济发展是由于( )
A.耕作劳力充足 B.社会环境安定
C.自然环境优越 D.种植技术改进
16.“东汉末年起三国”,“魏晋尽风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开篇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二: 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位当时的"英雄豪杰"。材料一中"三国"指哪三国 材料一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个著名战役有关
(2)根据材料三,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你如何看待这种风气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7.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阅读下列有关农业方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同“奴”)。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3)阅读材料三,说说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促使农业得到发展?
(4)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什么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息息相关。
答案解析
1.【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教。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的政治。需要识记并掌握东晋的政治。
2.【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东汉末年,不符合题意;
B. 春秋战国时期 ,不符合题意;
C.三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江南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排除A项;
在当时,江南劳动力资源没有北方丰富,排除B项;
在当时,江南生产技术没有北方先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符合题意;
主要表现,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
基本特点,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
积极影响,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朝时”“江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最应该去的城市是建康。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江南地区的大都市建康,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7.【答案】(1)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社会安定。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一带。
(3)北方人南迁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东汉末年的北人南迁。根据《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因此,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主要原因是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2)本题考查北人南迁的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其以江南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因此,南迁后,移民们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一带。
(3)本题考查北人南迁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批北方移民南迁,给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北方人南迁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故答案为:(1)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一带。
(3)北方人南迁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点评】本题考查北人南迁的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识读图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由材料“(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绣之徒,以奢靡相尚”“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时人语曰‘王与马(司马)共天下’”可知,这反映了豪族地主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深刻影响。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分析,掌握西晋、东晋在政治上的共同特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材料的理解。
9.【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 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等,没有出现丝绸之路的信息,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分析辨别,拿它来分析题肢,注意细心分析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分析题肢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不符合题意;
B. 南方统治者实行仁政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较快,比较富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江南战乱少相对安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江南地区开发,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注意是主要原因。
11.【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有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等,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只是反映了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经济发展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仔细对比表格中两个时期的江南经济状况。
12.【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意思是世道太平,没有战争、灾难,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是一个丰和年,老百姓各自的安身之处和谋生之技都是满意和乐意的,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并通过码头运送出去贸易,每家每户都能自己通过自己劳动所得而提供所需的生活用品,能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东晋以建康为都城,在江南地区。题干反映的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结合课本所学,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①②④符合题意,B正确;
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③错误,AC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3.【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南方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是经济发展的表现,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4.【答案】C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争霸;西晋的兴衰;南朝的政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25年刘秀建立东汉;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西晋短暂统一后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不包含秦,故A不符合题意;
西汉之后建立的王朝是东汉而非南北朝,故B不符合题意;
三国之后,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而非东晋,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
15.【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来自北方的麦、黍、粟以及其它各种杂谷,在种植时间上与水稻交错进行,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亩产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故 D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耕作劳力充足”这一信息,排除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社会环境安定”这一信息,排除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优越”这一信息,排除C;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分析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测试与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牢记魏晋时期江南开发的相关知识。
16.【答案】(1)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曹操等(答案不唯一,不可答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魏、蜀、吴;赤壁之战
(2)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史实。当时的“英雄豪杰”有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张飞、关羽、曹操等。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自,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为钱而已”可知,这里涉及钱可使人由危转安、甚至由死到活,决定贵贱、生死等,这说明当时世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使道德沦丧,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3)根据材料三“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可知,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南方带来充足劳动力;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南迁人民带来先进生产经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西晋的社会风气、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西晋时,不仅皇帝生活奢侈,大臣们皆以奢侈为荣,甚至出现了攀比现象。而此时宫墙外,百姓却过着流离失所,竞相食人的残酷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17.【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休养生息政策。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5)生产技术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合理的政策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根据材料“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同“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商鞅变法的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措施;
根据材料三“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一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一钱至一余钱”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使农业得到发展;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四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促进农业的发展因素有生产技术的黄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担高、政府合理的政策等;
故答案为: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休养生息政策。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的重视。
(5)生产技术的革新、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技术的提高、政府合理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