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就文本细节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式探究学习。
2.帮助学生养成圈画、批注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
3.通过对《朝花夕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探究鲁迅文学的兴趣。
(二)学习要素
1.“学贵有疑”,学习问题式探究学习法。
2.以圈画关键词句、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批注的方式来提取信息,了解大意。
3.学会以一带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鲁迅可以说是中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让无数学子又爱又恨。在过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阅读过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了解了晚辈及进步青年眼中的鲁迅,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虽死犹生(《有的人》)。这样的描述对于学生而言,鲁迅的形象是高大、正直、严肃的,值得尊敬,但有些距离感。《朝花夕拾》作为鲁迅自述的心理历程,正是一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鲁迅、亲近历史的“大家小书”。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名著导读”的第一本,导读的标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在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这本书的导读标题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标题的改变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拉进青少年和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可见,在编者的课程框架中,本篇导读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因此,教学活动中的设计应该更加贴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朝花夕拾》的隔膜主要有四:第一,《朝花夕拾》写于白话文尚未纯熟之时,许多文字表述对当前的学生而言显得比较生疏;第二,书中描述时代背景和当下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差异;第三,这是一本散文集,情节性较弱,吸引力不强。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和最深层次的隔阂:鲁迅深邃思想以及表达思想的方法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消除这些方面的隔阂,让学生亲近经典,亲近大师,亲近历史。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在《野草》这部散文集的一片阴暗诡谲中,唯独这一篇的色调温暖明亮。文章中提到的《初学记》是鲁迅儿时的开蒙书,“山阴道”距离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并不远,是绍兴县城西南的风景,从古以来便为文人墨客所吟咏。这“好的故事”其实是鲁迅早年生活的记忆与梦,《朝花夕拾》中的大多数篇目,其实亦与此地息息相关,记载了许多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好的故事”。从这节课起,我们就来共读《朝花夕拾》,一起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
(二)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寻“案”——寻找疑点,提出质疑
书中有许多处“案件”,其中有些是刑事案件,例如谁杀死了范爱农;有些是民事纠纷,例如鲁迅父亲的死是病逝还是庸医导致的。你可以细读文本,找出书中的疑点吗?让我们火眼金睛,一起探索《朝花夕拾》中的案件!
示例:
《狗·猫·鼠》中是谁杀死了小隐鼠?
《狗·猫·鼠》中鲁迅和猫之间为何有如此深重的仇恨?
《二十四孝图》鲁迅为何与反对白话文者有深重仇恨,认为他们“应该灭亡”?
《二十四孝图》中哪些故事是有悖当下的伦理与法律的?其中是否有“杀人案”“诽谤案”?
《父亲的病》中谁毁灭了小鲁迅想做孝子的心?
《五猖会》中谁扫了“我”看五猖会的兴致?
《无常》中无常究竟是好鬼还是坏鬼?你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父亲的病》《琐记》中鲁迅是否真的偷窃了家里的贵重物品?你可以从文中帮他找出无罪证据吗?
《藤野先生》中鲁迅在仙台学习期间真的作弊了吗?如果没有,是谁在诽谤他?
《范爱农》中范爱农是怎么死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就文本细节提出问题,进行问题式探究学习。
活动设计二:破“案”——圈点批注,证明观点
1.细读文本,一边阅读,一遍圈画,一起破案,回答上面的问题。
2.将上述“案件”做成小纸条,每个组抽签,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圈点批注,尝试“破案”。
示例1:小鲁迅是否真的偷窃了家里的贵重物品?你可以从文中帮他找出无罪证据吗?请细读《父亲的病》《琐记》。
(1)圈画衍太太的言行,分析衍太太的形象。
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终时,一直怂恿小鲁迅喊父亲的名字,让父亲原本平静的脸上多了一丝痛苦;她对自己的小孩严格要求,却经常怂恿别人的孩子做不好的事情,例如鼓励小孩子吃冰,塞给小孩黄色书籍,甚至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四处扬言“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由此可见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2)圈画鲁迅听了衍太太话后的言行,分析鲁迅是否有“犯罪事实”。
小鲁迅一再说“没有钱”,“没有首饰”,早就想要终止衍太太的“暗示”。后来,他再也不登门拜访衍太太,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橱),仔细地寻一寻。”但他仅仅停留在“想”的层面,及时遏制住不良的念头,并没有实际行动。
示例2:鲁迅在仙台学习期间真的作弊了吗?如果没有,是谁在诽谤他?请细读《藤野先生》,圈画对鲁迅有利的证据。
鲁迅没有作弊。藤野先生出于对鲁迅的关爱,帮鲁迅修订讲义,却被污蔑为向鲁迅透露考试题。后来几个和鲁迅熟识的同学去“诘责干事托词检查的无理,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后来,干事又要收回匿名信,可见其“做贼心虚”。“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可见日本部分学生是在诽谤鲁迅,且态度傲慢。
小结:要求学生在“破案”过程中圈画出相关“证据”,即人物言行,并适当批注,写写自己对于人物形象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圈画关键词句、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批注的方式来提取信息,了解大意。
活动设计三:鲁迅的课内与课外
1.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任意一个主题进行“探案”,深入认识少年鲁迅。
(1)小鲁迅的课堂学习——课堂开小差的鲁迅。
(2)小鲁迅的课外阅读。
(3)小鲁迅的课外活动。
(4)小鲁迅的铁哥们……
2.从书中寻找依据和线索。
3.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探案”结果。
设计意图:以圈画关键词句、对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批注的方式来提取信息,了解大意。
(三)课堂小结
学习《朝花夕拾》,我们先梳理了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提炼了书中的“悬案”,并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细读文本,依次“破案”,将这些疑点一一解答。最后,我们对整本书进行了主题阅读,深入探究本书的几个重要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以下活动任选其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活动1:采访左翼文坛盟主
假如你是民国时期某家儿童杂志社的记者,主编要求你在阅读《朝花夕拾》后采访鲁迅先生,请他谈一谈对儿童教育的理解,你应该重点阅读哪些文章?并设计一个采访提纲,小组内部模拟采访。
活动2:给小鲁迅写封信
(1)回顾阅读心得,联系生活体验,把“迅哥儿”看成你童年时代的一位伙伴。
(2)给他写封信,主要谈谈你对他所描述的童年生活的理解和体会,与他交流你对童年经历的看法。
活动3:细读伟人的爱国心
从希望医治肉身到决心医治国人的灵魂,鲁迅先生不断探寻真理,追寻救国之路。在《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中都留下了他对时事的评说,对中国过去、未来的思考,从家乡绍兴到南京再到日本,一路走来,鲁迅是怎样思考中国的?请梳理书中相关论述,并撰写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