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0 06:5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意象和情感等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理解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2.理解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体会这一形象的意义,品味《再别康桥》的“三美”。
3.陶冶艺术情操,激发鉴赏现代诗歌的兴趣。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艾青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大堰河人物形象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怀念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排比、反复、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诗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中品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感情。
难点:理解描述性意象的运用及作用。
学习提示
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推动了新诗的繁荣。
《大堰河—-我的保姆》写于狱中,是诗人的成名作,是献给他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中朴实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除了直接抒情,诗中还有许多叙述和描写,学习时注意体会其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体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学习时要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的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看看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
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这两首诗艺术风格的差异,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中国新诗不同流派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母亲和儿女们的纽带是来自血脉,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走的有多久,我们都会忍不住回望出发的起点,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描写母爱亲情的经典诗词,那是孟郊心中的三春光辉、那是杜甫梦里的香雾云鬟、那是王冕笔下的萱草花生。千百年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形象的样子,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今天我们又将来读一首现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来体会一下,他笔下的母爱又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火把》等。《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三、背景介绍
1933年春,艾青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身陷牢笼。失去自由的诗人透过监狱碗口大的窗户,看到天空飘落的雪花,想到“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自然界的无情风雪引起了诗人的特殊感受和沉思,“今天我见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唤醒了诗人对乳母的思念,使他的思绪飞回到幼年时代,并由此展开对乳母大堰河的追忆和悼念。情不能自己,写下了对一位平凡母亲的深情赞歌。艾青在回忆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说道,这首诗歌“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
四、知识支架
散文诗
散文诗既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又具有诗歌语言和意境优美的特质,将散文和诗两种文学体式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更为强大的艺术表现功能。散文诗以细致的观察、优美的语言营造出鲜活而可感的情境,并融入了自身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形成浓郁而独特的认知体验。
艾青崇尚诗的自由美、自然美、朴素美、形象美、造型美、口语美,彻底颠覆了诗属于韵文的传统观念。他认为新诗与韵文无关,韵文的“虚伪”“人工气”和“雕琢”,有悖于新诗的自由精神。
具体而言,这种散文诗既具有诗歌的跳跃性和凝练性,短短的篇幅就诗意地讲述了大堰河坎坷的人生故事,又不失散文宽广的表现空间。该诗正是运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大堰河的大苦与大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令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五、整体感知
评论家、研究者写下了不少研究《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文章,认为“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这首诗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1月在狱中写的一首回忆性抒情诗。全诗13节分为三部分,诗人通过回忆自己乳母——大堰河艰难的一生,以及自己与乳母的亲密关系,抒发了对乳母的深深同情、深切怀念、无限感激和赞美之情。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4-8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四部分(12-13节):表达写作目的和对大堰河的贊美、思念之情。
六、题目解说
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她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fàn)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
“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她一生命运 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从邻近的下张村招赘(zhuì),又生了两个孩子。那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叶荷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七、诗歌解读
注意结构特点:
每一节首句和末尾句子基本完全一致,这是为了首尾呼应,同时每一节的第一句也是对于每一节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一节:交代了大堰河的身份:“保姆”“童养媳”,“无名氏”,作为旧社会一位地位低下的卑微的女性,不仅命运坎坷,身世不幸,而且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大堰河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几千年来被压迫被歧视被奴役被蹂躏的所有劳动妇女的命运。
第二节:“我的身份”,作者虽然出身地主阶级,但是却能够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勇敢地同剥削阶级决裂,选择站在劳动人民一边。
首句点明自己的特殊身分,既是大堰河的儿子,又是地主的儿子,第2句突出了大堰河和“我”的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这里,诗人运用回环往复的手法,让“大堰河”反复四次,诗节末尾改用第二人称和呼告的形式,强调“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拉近了与“大堰河” 的距离,倾注了对大堰河的特有深情。
第三节:总领全诗,引起下文,“想起你”,是本节的关键词。
从这一节开始,作者大量使用铺排的手法,通过细致的描写,反映出与大堰河相关的一切。
介绍了大堰河悲惨贫苦破败的家世。诗通过一连串的排比,在对悲惨凄凉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的无限思念,对她悲凉身世的无比同情。诗人描写时善于通过想象和联想,捕捉一些富有特征的意象:坟墓是“草盖的”,出奇的荒凉;故居“关闭”了,檐头的瓦菲已经“枯死”;园田仅仅“一丈平方”,也被“典押”;门前的石椅“长了青苔”,这里早已荒无人烟,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破败景象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诗人看到雪,想起了保姆大堰河,这是写实,诗人确实是在被投入监狱以后的一个寒冷的雪夜,想起了许多人和事,其中包括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但这也是写虚,有其象征的意义。诗人是借用雪来表示对大堰河的赞美,雪是洁白无瑕的,在诗人心目中,大堰河对自己的爱、大堰河的善良品德就象雪一般的圣洁。雪也是冷酷严峻的,诗人在寒冷的雪夜,在反动派严酷的暴行下,想起曾给予自己无比温暖的保姆,也是合乎逻辑的,所以诗人说:“我看到雪使我想到了你”,以此来表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思念。
第三节:“草盖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
她的坟墓非常荒凉,中国人是非常看重葬礼的,通过修筑陵墓显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而大堰河的坟墓,不过是最破败的土堆。她住过的房子也变得破败,可见她已经家破人亡。连赖以为生的土地也失去了。
“土地”,表明大堰河是农民阶级,是最微不足道的自耕农,最终成为了失去土地的佃农,成为广大被剥削的农民阶级的一份子。
第四节,大堰河如何照顾我,大堰河家的生活又如何?
这一节同样通过铺排:展示了大堰河家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劳动医药。
家里的家具摆设非常陈旧,非常粗糙,家里的孩子们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要去砍柴做家务,受了伤,也没有医药可以治疗。身上的虱子说明了,穷人连基本卫生都没有保证。
第五节,作者回到家中,
注意一个细节描写:“你为什么要哭”,虽然不是亲生母子,但是胜似血缘关系。
写“我”离开大堰河回到家中。“吃光”二字写出了大堰河为哺育乳儿耗尽了全部的心血,诗节的末尾突然改用设问句“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不仅使情感陡然掀起波澜,形象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依依不舍和无限疼爱的心情,也逼真地写出了一个幼儿的纯真无知。
第六节,两个家庭的对比
作者家里的多么富丽堂皇,多么衣食无忧,但是作者却感到忸怩不安,因为他感觉不到亲情和温暖。
补充背景:艾青出生时,因为父母算命,这孩子会对家里人不利,所以要送给穷人家养几年,等他懂事了再把他接回来。
艾青笔下的这位母亲,她不仅仅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慈母,更是一位饱经磨难和压迫的农民代表。看看在艾青与养母分别之后,这位可怜的母亲又有怎样不幸的生活。
第七节:大堰河开始劳动了。
导入链接:一首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大堰河劳动的辛苦,更要想到这种劳动是异化的剥削劳动,是地主阶级的幸福,农民阶级的苦难。少数人无偿占有了大量生产资料,不劳而获,剥削多数人,占有多数人创造的劳动成果。这个不平等的社会不消灭,大堰河的苦难就不会消失。
写大堰河到“我”家来帮佣。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诗反复铺排“她含着笑” 不停歇地劳动, 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她的生活目标多么地容易满足,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必须在主子面前强颜欢笑的辛酸,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首尾的反复,表现了大堰河用她的一切,先是乳汁,后是双手,为“我”和我的一家所作的牺牲,表现了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忍辱负重、做牛做马的艰辛。
第八节:大堰河的善良和慈爱。
母子情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看到大堰河的慈爱,还要看到作者对大堰河的爱。
进一步写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真挚的爱。诗人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她甚至还作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乳儿得到了幸福,她也得到了幸福,可见,大堰河把自己一生的命运和乳儿紧紧地联在了一起。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反映出大堰河像爱她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九节,第十节:大堰河去世了。
“凌侮”和“凄苦”两个词概括了大堰河不幸的一生,在她死时,她的葬礼办得异常简单又潦草,而作者和她天人永隔,连最后一面也没能相见。
第十一节:大堰河死后,她一家人的遭遇
此时,作者的视角由小到大,从大堰河这个人扩展到她的亲人,她的丈夫和儿子们。结果,他们一家真可谓是家破人亡。
大儿子当了土匪,这个世道把人逼上梁山。
二子遭遇了战火,这战火,既有可能是当时军阀混战的战火,也可能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炮火。总之,当时的中国社会,实可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三子等人,则象征着,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继续受着剥削和压迫,地主的斥骂代表地主阶级,师傅的斥骂代表资产阶级。三子等人代表了农民和工人阶级。
作者则作为进步青年,勇敢地同黑暗社会作斗争,他和鲁迅一样,以笔作刀枪,刺破黑暗,企图唤醒民众,推翻黑暗的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世界。
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结尾收束,照应前文。
表明写诗言志之意,以小见大,由小到大,这首诗不仅仅是献给自己的养母大堰河,更是献给这个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像大堰河一样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善良的劳动人民。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崇高敬意和深深的爱戴之情。最后两节是全诗感情发展的高潮,由回忆、叙述转为直接的讴歌、赞美。末尾这一节诗行的排列可谓匠心独运,五行分别为三字十二字四字三字二字,形似心脏,暗示诗人写的都是由衷的肺腑之言。
八、文本探究
1.《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格使抒情效果得以充分表达,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反复的语句还运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这些微妙的变化对表情达意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参考提示:诗歌的第6小节。首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用的是感叹号。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相同,但用的却是句号。这一段极力铺陈了地主家富丽豪华的生活,但“我”对这一切感到陌生、新奇。而我在大堰河家虽然贫穷但充满快乐。可“我”毕竟已“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由最初的新奇惊讶(!)过渡到不得不接受事实(。),从而表达“我”对大堰河真挚的留恋,突出了大堰河给“我”的温暖。
2.诗歌讲究凝练。如果把第 3 小节“你的……你的……”这一组排比句的修饰语删去,变为“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好吗?看看诗意发生了什么变化,体味新诗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参考提示:经过比较赏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堰河的坟墓被草盖着,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突出它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仅仅“一丈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知……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故不能删去。
3.这首诗写的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有着怎样的一生?
参考提示:
(1)勤劳、乐观。她自小是童养媳,又为生活所迫到地主家做保姆,每日疲惫不堪。尽管如此,仍对生活充满乐观,
“含着笑”去面对沉重的生活。
(2)忠厚、纯朴。她十分憨厚地深爱着自己的乳儿,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他。
(3)善良、忍让。对自己的乳儿,对那个社会,没有一点过分的要求。她只在梦中想着:“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
(4)凄凉、悲苦。残酷无情的现实只能将大堰河推入苦难的境地。她的一生是悲惨的,四十几岁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4.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里,诗人描述记忆里大堰河生活中的种种画面,但通篇很少有大堰河的声音,“无声的大堰河”,寄寓了艾青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艾青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诗人深情地描述自己的乳母大堰河的悲苦生活命运,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大堰河含着笑,面对着生活中的苦难,她有着善良而美好的灵魂,更让人对其苦难产生悲悯之心。无声,就是沉默。大堰河默默地忍受着苦难,她身上有着美好德行--坚忍、善良。无声,也是无奈。大堰河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她只能被命运和时代主宰。在那样的社会里是发不出声音的,这也是最值得同情的地方。
5.有感情地诵读第12、13 节诗歌,思考:这首诗歌难道仅仅是呈给自己的保姆大堰河的吗?
参考答案:诗人由自己乳母大堰河的苦难联想到“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大堰河,正是千千万万平凡母亲生动而集中的缩影。这首诗歌是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情赞歌。这也使得诗歌境界更加宏阔深邃,感染人、震撼人。
6·艾青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有才画家,色彩运用是艾青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是他诗歌艺术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用色彩作为独特的语言符号,充分表情达意,色彩亦成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作者为何会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
参考答案:紫色是忧郁的颜色,就像是大堰河四十几年苦难生活的写照。一位如此善良勤劳的妇女,命运给予她的却是贫穷和苦难。她活着,对世界无私地给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死后竟然如此凄惨。紫色又代表高贵、深沉,就像是大堰河,她的生命是卑微的,但是灵魂却是高贵的。这里用“紫色”修饰“灵魂”,既是对大堰河凄凉身世的着色,更是来自诗人内心对大堰河高贵、深沉的灵魂的讴歌。“紫色”将卑微与高贵、平凡与伟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九、写作特点
1.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2. 形式灵活。不押韵,长句、短句结合,章节长短不齐,整句和散句错落。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
3.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4.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十、艾青名句
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3.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4.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5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