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文体知识
开幕词
1.定义: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章。
2.格式: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3.特点
简明性:简洁明了,短小精悍。
口语化:通俗、明快、上口。
宣告性:宣布会议或活动开始。
引导性:对会议成功起着引导作用。
鼓动性:良好的祝愿,调动参会者积极性。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者和领导人,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将世世代代尊敬和怀念毛泽东同志。
创作背景
1949年初,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党和人民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经营后断然拒绝签订北京和谈形成的《国内和平协定》。1949 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动渡江战役,24日解放南京,9月份已经解放全国大部分地区。
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1—2段)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3—4段)回顾过去,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8段)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
(9—11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蓝图。
(12—16段)纪念与祝贺。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一)明确本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参会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
(二)表明大会特点的是那句?
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
(一)概括本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
(二)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将蒋介石国民党的做法和中国共产党的做法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实现“政治协商”、赢得革命成功的保证。
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
(一)读第5段回答问题:本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议程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第6段,作者在这段点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以它作为这篇演讲的题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站起来了”的意思是新中国成立了。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
概括新中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大家在书上划出来并批注。
A.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
B.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C.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五、最后四句独立成段有什么效果?
表达对用鲜血、生命换取伟大胜利的人民英雄的悼念之情和对中国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庆贺之意,慷慨铿锵,令人感动。
六、主题归纳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这篇著名的讲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在历史转折的伟大时刻,回顾过去,论证了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立足当下,对国家的发展大计做出规划;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抒发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无限豪情。
内容小结
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终于获得了新生。这篇开幕词,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开幕词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处处洋溢着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