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 试题卷
一、单选题:共15道题
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遗址有些墓穴内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而有些墓穴内随葬品只有一两件豆、罐之类的陶器,有些甚至一所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农耕文明开始形成 B.早期国家初具形态
C.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D.已经出现阶级分化
2.《礼记·礼运》记载,禹选择颇有威望的偃姓部落首领皋陶为继承人……可皋陶……已至耄耋之年,等不到实行禅让便先禹而死。禹又举荐没有多少影响的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他,而拥戴启。这表明
A.禹仍严格坚持禅让制度 B.启通过禅让取得政权
C.禹为启掌权铺平了道路 D.禹反对启继承其王位
3.人们一般认为家谱起源于宋代,其实家谱的雏形在殷商卜辞世系关系中就有所反映,隋唐以前,家谱修撰已相当发达,大量家谱书籍问世,只是大多未留传后世,这表明我国
A.分封制影响深远 B.宗法观念长期存在
C.封建家长制盛行 D.家谱文化已经消亡
4.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A.服饰色彩的地域性特色 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D.周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5.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目的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法律
C.变法的中心是提高军事战斗力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6.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 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
7.战国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差别的观念取代,人们更加重视后天的努力。这反映出当时
A.封建迷信思想已被完全抛弃 B.性善论得到人们普遍接受
C.强化君主专制成为人们共识 D.社会转型促进思想的转变
8.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9.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秦国政策的调整
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
10.近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触犯秦法,按律当斩。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则规定因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而耽误的,可免除惩罚。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出土文献基本印证了传世文献 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
C.出土文献需要进行真伪的辨析 D.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识
11.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米解万钱”的记载。而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粮价甚至有曾经达到“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农耕经济空前发展 B.粮食价格普遍降低
C.粟价比谷价更便宜 D.农民劳动积极性高
12.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接受大农丞(九卿属官)桑弘羊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将五铢钱的铸造权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建立皇家铸币厂。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C.规范市场的统一管理 D.用内臣削弱外朝相权
13.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的开放
A.目的在于联络西域诸国、夹击匈奴
B.是单向的西汉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C.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互补
D.推动了世界市场由分散走向整体
14.东汉初年,政府曾实行过赋民公田和假(租赁)民公田之策。接受赋田的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成为向国家缴纳租税的自耕农。接受假田的贫民,成为国家的佃农。这反映当时东汉政府
A.控制了大量无主荒地 B.试图推行均田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大力扶持田庄经济
15.司马迁把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如匈奴、南越等史传归人《史记》列传,具有等列天子臣民之义。司马迁此举
A.彰显史学和文学特色兼具的风格 B.便利了经学向边疆地区的传播
C.创设出一种纪传体通史的写作体裁 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共4道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 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并写出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18.填写表格和学习卡片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国家在早期的发展中其形态和结构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对此笔者曾提出“邦国一王国一帝国”说,认为夏代之前的龙山时代的国家,是单一制的邦国,可称为初始国家或原始国家,夏商周三代王朝国家属于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复合制国家,是发展了的国家,是王国体系;秦汉以后的国家则属于更加发展了的成熟国家,是一种郡县制下中央集权的结构稳定的国家形态,是帝国体系。
中国古代进人文明与国家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单一制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是以王国为“天下共主”国的复合制国家结构的王朝国家;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走向了以郡县制为统治结构的帝国。
——王震中《文明与国家起源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和“邦国—王国—帝国”说》
(1)依据材料,完成中国古代国家演进表。
阶段名称 时期或朝代 国家形态 统治结构
邦国阶段
王国阶段 多元一体的王朝国家,是发展了的国家
自秦汉以后 郡县制
(2)近代以来通过考古挖掘,发现了大量中国早期文明的文化遗存。从石器时代的元谋人遗址到商代的殷墟遗址,请选择一个文化遗存做一张“名片”,包含:名称、时期、地址、代表其文明程度的器物或遗址、社会形态。
示例:
19.下图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朝的长城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中的长城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其展示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1)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
(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郡县制。举例: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17.【答案】解读:图片一说明秦朝完成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图片二说明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图片三说明西汉中后期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郡县制
认识:①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并不断巩固;②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③汉初高祖刘邦错误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既实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出现郡国并行的情况,后来出现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④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消除了分封的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18.【答案】
(1)
阶段名称 时期或朝代 国家形态 统治结构
邦国阶段 龙山文化 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是原始国家 单一制
王国阶段 夏商西周 多元一体的王朝国家,是发展了的国家 复合制
帝国阶段 自秦汉以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帝国,是成熟国家 郡县制
(2)示例:
19.【答案】[示例]信息:长城是战国时期战争的写照。说明:由《战国时期列国长城分布图》可见,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各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所以各国之间普遍修筑有长城。
信息: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
说明:由《秦长城示意图》可知,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诸侯割据兼并的战乱局面结束,郡县制实施。随着统一的完成,分布于列国之间的长城都被拆除,这体现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的历程。秦代长城主要位于北方边疆,体现出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碰撞,反映出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长城的建造,也反映出秦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是国力强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