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1 11: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
各国通过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社会治理。
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体制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度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03.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0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01.
目录
CONTENTS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王位继承的演变
禅让制:
世袭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礼运》
传贤
传子
〖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盲人乐师师旷对晋悼公所说的一段话,意在告诉悼公,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不让民众失去天性;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用古老的原始民主传统,劝诫晋悼公要做一个好的国君。
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地方:内外服制
商朝的政治制度
概念解释: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即王畿;
外服:诸侯所控制的地区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内外服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或部落
回顾《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
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1.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
2.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
材料: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根据材料分析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概念:在古籍中多称“封建(封邦建国)之制”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姻亲)
实质:一种等级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
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贵族等级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奴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权利和义务: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宗法制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制度
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互为表里),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
宗法制
分封制
家国同构: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根据材料分析分封制特点?
材料一:分封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这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使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
材料二:分布在西周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少数民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材料三: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1.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密切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埋下了割据混战的隐患。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夏朝实行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实行贵族等级分封政体: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②借助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等级
庶民

﹝卿﹞大夫
诸侯
缴税服役
天子
管辖国邑
管辖采邑
食禄田
统治天下管辖王畿
奴隶
先秦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实现社会治理的?
回顾:先秦有哪些政治制度?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
②神权与王权结合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以下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什么特点?
④权力世袭,形成森严的等级社会(补充)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
战国
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 君主权力加强
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
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阅读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封建政治制度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哪些变化?
阅读: 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商:有较系统国家机构
行政中枢的变化
西周:权力与血缘的结合
族权与政权的结合
权力
继承
权力
分配
春秋:宗法血缘开始瓦解 战国:郡县官僚开始产生, 君主权力加强
因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先秦时期不存在行政中枢一说。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先秦时期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名词解释: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发展完善
明 清:顶峰衰落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皇帝制度的首创
封建社会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特点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由“王”到“皇”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权力逐渐走向高度集中,体现了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天下独主
周秦之变
本质
廷议
秦:三公九卿制
(2015天津文综)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秦朝中枢:三公(丞相为首)
皇帝任免 不得世袭 军权皇控
设职授官,官僚政治的开始
行政中枢的变化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绎山刻石》
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郡县制
秦朝郡县图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秦朝道路示意图
“书同文字”木方
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职官、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西周 秦朝
制度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最高统治者 周王权力并非绝对 皇权至上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国家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特点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秦朝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秦的制度如何体现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1.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地方权力
2.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3.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两汉
隋唐
学习任务:认真阅读教材,梳理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汉初:汉承秦制
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田蚡跋扈,为削弱丞相权力实行中外朝制度。中朝由一些地位不高的宾客、侍从等天子亲近之人组成。三公演变为外朝。中朝掌决策,三公掌执行。
光武帝刘秀吸取了西汉重臣专权、王莽篡政的历史教训,继续削减了“三公”的权力,执行权也被架空,尚书台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两汉
隋唐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西汉晚期:尚书权力增大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
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汉初:汉承秦制
皇帝亲信
丞相
东汉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
A.是氶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C.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B
唐:三省六部制
(中枢体制的创新)
创新之处: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互相牵制 加强皇权
行政中枢:三省长官
(2020浙江卷)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外朝”参议要政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A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会制。”
——钱穆《国史新论》
“寓分权于分工”官僚政治的成熟
行政中枢的变化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二府三司制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宰相制度终结。
明成祖: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
行政中枢。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逐渐成为
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行政
军政
财政
监察
宋:二府三司制
行政中枢:中书门下
行政中枢:中书省
元:中书一省制
“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D
行政中枢的变化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宰相权力过大
威胁皇权
明:废宰相,设内阁
行政中枢:内阁
职责:起草诏令
处理政务
职权: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
行政中枢:军机处
清:军机处制
皇权强化
专制顶峰
行政中枢的变化
行政中枢演变的特点
特点一:
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来进行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是变化的主要动因。
特点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独相制——群相制——参议制
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找一种既有效率又无威胁的辅政制度
唐代“中书门下”不仅继续拥有原来政事堂的决策的功能和权力,而且由于五房等办事机构的设立,“中书门下”还拥有了行政权力。因此,政事堂改中书门下后,中书门下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这表明唐代(  )
A.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强化B.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
C.中枢机构运作方式异化D.政府行政效率提升
C
行政中枢
作为君主专制的防错机制存在,既是对皇帝的辅佐也是对皇权的制约。
特点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
古代君主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如何防止官僚集团坐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坐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西汉
中外朝制

二府三司制

三公九卿制
明清
废宰相设内阁(明)
雍正设立军机处(清)
(顶峰)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趋势: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上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文书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  )
A.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
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
C.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
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C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地域取代血缘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郡县制是较分封制的进步之处在于:
秦朝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还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文书传递系统,以保证政令通达。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B.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C.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
D.建立起完备的行政体系
A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节度使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
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汉郡统辖。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虽诸侯国仍长期存在但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玄宗时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军镇(又称藩镇、方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自募军队、任免官吏、自行征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755—763年安史之乱,虽最终被平定,但藩镇林立局面延续了百余年。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不同?
从空间分布上,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从名称上,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节度使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与秦朝的郡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
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特点:数量少,辖区广阔,中央派出机构
现实原因:元疆域空前辽阔,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传承中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
到清朝,巡抚由临时委派到永久存在,成了一省长官;由负责监察到负责地方行政;由一般加衔到正式建制。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布政司管民政、财务、按察司掌刑法、都指挥使司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三司分权,设立巡抚。明代的巡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明朝 省、府、县 巡抚制
清朝 省、府、县 督抚制
古代地方行政的演进
加强
中央集权
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监察区转化为地方行政区
演进特点
商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文书制度
西汉 郡(王国)县(侯国) 二级制
东汉 州、郡、县 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 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 行省制
明朝 省、府、县 巡抚制
清朝 省、府、县 督抚制
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特点:
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县始终作为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存在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本质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民族交融,
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为我国明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元朝行省制度有何意义?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020.1·浙江高考)《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①正确;
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
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 选择A项符合题意。
A
高考真题
1.下面图中,体现历史上皇权变化的是
课堂练习
2.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B
C
3. 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三司使长官会见地方官员 B.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
B
4.“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D
课堂练习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皇帝制度(核心)
三公九卿制
全国推行郡县制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小 结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