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导
入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本节课,我们将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 标 解 读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本课篇章
第一篇章、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第二篇章、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第三篇章、商和西周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统治特征
第一篇章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学习聚焦(P2):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字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
1.概念:
元谋人和北京人。
2.代表人类:
一、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3.生产生活:
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1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尊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思考点、教材第2页.
①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广泛:从东到西,遍布南北。
②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
1.概念。: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
龙山、红 山、良 渚文化
2.代表人类:
一、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生产生活。
与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1、社会组织的差别
2、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和生产方式的差别,从采集渔猎到农耕畜牧。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钺,钺是权力的象征,表明当时已经有了阶级的分化。
知识点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反映。
在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中,时间较早者,其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少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而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其四周还分散分布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这一变化,以下说明最为恰当的是 ( )
A. 原始社会解体
B. 私有财产制萌芽
C. 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解析: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原始社会,故A项错误;“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表明个体小家庭越来越多,财产公有制弱化,出观私有制萌芽,故B项正确,D项错误;“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表明族长权威不断扩张,故c项错误。
B
选一选
第二篇章
从部落到国家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学习聚焦(P4):
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其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三皇——神话色彩;
五帝——事迹具体
黄炎联盟——华夏始祖;
尧舜——禅让制
龙山时代,邦国林立——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一)三皇五帝时代
特点:
二、从部落到国家
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包含了一定的史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挖掘来印证。
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阶级分化的出现和公共权力的设立。
三皇五帝”的历史人物
三皇:
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养殖,
烹调,八卦;
神农民——原始农业和医药始祖
五帝:
黄帝、颛项、帝喾、尧、舜
明概念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的 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出现
阶级出现
早期的奴隶主
早期的奴隶
国家机器出现
原始社会解体
图解历史
禹建立最早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到家天下
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二)夏朝
特点:
二、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联盟时代民主
推选首领的方法。
属于实物史料,价值很高,但孤证不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日有巢氏。民食果窳(Iuo)蝽(ba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五蠹》
史料阅读、教材第5页.
解读:材料中的内容虽然大多是传说,尚未得到证实,但它反映出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在这种环境下,一些领袖人物发挥作用,领导人民不断征服自然,从而受到百姓拥戴。材料还指出夏桀、商纣暴虐,商汤、武王征伐是正义的、顺应民心的,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课本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1.这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 - 帆风顺。前者记载说明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后者记载说明这一转变并非理想化的风平浪静。
2.后人解释历史的时候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
3.史书记载因作者的立场差异有一定的主观性。
4.当时已知的史料缺乏比较可靠的其他史料佐证。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冲记裁.尧的痛任是有虞迥。据此,可以佐证( )
A.尧舜禹的存在
B.夏朝历史的可信性
C.战国时已有尧的传说
D.尧舜禹传说源于中国南方
解析:这是一则战国时期的史料,其中出现尧的相关记载,说明当时已有尧的传说,故选C项。材料中的史料只涉及尧,不能用于佐证舜、禹和夏朝历史的存在,故排除A、B、D三项。
C
选一选
第三篇章
商和西周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统治特征
学习聚焦(P5):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中央——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地方——内外服制
(一)商朝
政治统治:
三、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殷墟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文化:
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属于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
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2017年10月,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知识拓展
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思考点,见教材第6页。
提示:①商朝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②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的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厂“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二)西周
政治统治——分封制、宗法制:
三、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影响:
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 ,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日”,或“王若日”。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 ——【选自2021浙江选考】
史料实证
表现了神权与
王权相结合
封建的不同含义
西周的“封建”是一种政治统治,而不是社会形态。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
封建
封邦建国
封建社会
分封诸侯国
辨易混
国家结构
社会形态
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
(三)商、周经济
农业——主要生产部门:
三、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手工业:
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选自2020天津卷】
史料实证
表明村社成员只有4天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是田归国家所有。
[2019.全国卷I]“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解析:材料中的“孝”“悌”“乐”“礼”都是为宗法制服务的,故A项正确;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血缘和伦理道德无关,故C项错误;察举制是一种选官方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A
选一选
西周制度的“四归”
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姬
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嫡
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序
井田制——王臣国土,天下归王
学法指导——归纳法
小结
旧石器时代代
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
龙山、红 山、 良 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时代
部落时期
夏朝
禹建立最早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到家天下
中央——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地方——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商朝
西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