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0 10: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此三目有其内在逻辑关系,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是张骞通西域的结果。本课是部编版七上第三单元中的第14课,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七上整本教材中处于大一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本课与第三单元的其它内容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中民族方面的体现;开辟丝绸之路也可视为汉武帝发展外交的措施,因而,本课内容上承第12、13课。同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为两汉科技、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因而,本课内容下启第15课。在本单元有着重要地位。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认知以感性认识为主。在教学中,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采取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历史情境教学法等。班级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过程与方法: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史料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创设情境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陕西历史博物馆所展的文物——“鎏金铜蚕”,并介绍该文物详细情况及历史价值,引出主题。 仔细观察博物馆文物“鎏金铜蚕”,获取相关信息,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博物馆文物,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一、丝路之通——张骞通西域 1.师:西域具体指什么地方呢?通过动图展示西域的地理划分,简要指出:广义西域、狭义西域的区别。2.师:材料展示,思考西域的环境和社会状况是什么?以及匈奴与各方的关系?材料一: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重别周尚书》庾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材料二: 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材料三: 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3.展示《招募令》引出张骞这一历史人物,并进行人物介绍。展示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相关视频,提问:观看视频总结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并思考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4.展示材料:材料四:《汉书 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师: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5.对比分析《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路线图》,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结合课本学生口头回答,在课本的地图上圈出西域的地理范围。结合材料,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①西域环境:荒凉、恶劣、险阻②西域社会状况:小国林立,被匈奴奴役③西汉和匈奴关系:匈奴严重威胁着西汉边境。学生结合图片和视频,总结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思考张骞此行的艰难,感悟其精神;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对比分析路线图,回答问题。 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西域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借助史料,引导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西域的大概状况,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自主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感悟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提高历史解释能力。通过直观的形式提高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
二、丝路之行——“丝绸之路” 1.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师:假设你是一名导游,请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介绍著名景点。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中亚、西亚)——大秦(欧洲)著名景点:莫高窟、丹霞地貌、月牙湾、河西走廊、嘉峪关等等。2.展示材料,并创设情境:假如走在丝绸之路上遇到“长安商队”或“西域商队”,他们沿途都会带些什么货品呢?并总结中西方输出品的特点?教师补充: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展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4.展示材料,分析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过渡:丝绸之路黄沙漫漫、驼铃声声、道路艰辛。这么遥远的路途,商人们的货物安全吗?谁在保护他们的安全?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并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沿线的著名景点。创设情境,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创设情境,有助于增强历史代入感。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介绍著名景点,有利于学生了解丝路路线。通过材料有助于提升实物、史料实证素养;并认识丝绸之路上交流的丰富性与双向性。借助史料,引导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丝路之固——对西域的管理 师:介绍汉朝对西域的管理。设置专门的机构——西域都护府;设置专业的人员——西域都护。2.展示材料和《汉朝疆域图》提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什么?3.教师补充介绍班超、甘英及班勇的故事。过渡: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东汉班超重启丝绸之路,从甘英出使大秦到班勇继承父业,漫漫丝绸之路,总有人在路上……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启“丝绸之路”…… 知道,了解结合材料,回答问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人物事迹来感悟英勇无畏、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四、古道新途——“一带一路” 1.师: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结合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你对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感想。 小组交流,派代表上台展示,汇报讨论结果。 贯通古今,感悟丝路精神。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西域的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交流之路,还是一条文化之路。新时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定将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谱写新篇章。
当堂检测
1.(2020·浙江温州·2)西晋《古今注 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A)A.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2.(2020·河南·3)“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3.(2020·广西南宁北部湾·3)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广西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近年来,在合浦汉墓群出土的大批文物成为这一记载的有力物证。以下为合浦汉墓群出土的部分文物,据此可知(D) 印度六棱柱性玻璃饰 波斯陶壶 罗马玻璃碗A.欧亚国家传入中国的物产主要是陶瓷制品B.合浦因海外贸易发达成为汉代最重要商港C.汉代海外贸易所得占国家财政收入比重很大D.中国与欧亚一些国家在汉代有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常态课以博物馆展出的出土文物“鎏金铜蚕”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求知欲,并直观、清晰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物。2.本节课重点,落在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意义上。通过运用大量图片、路线图、史料,使用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的策略,让学生在陌生、复杂、开放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不足: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授课过程中部分知识点稍显凌乱,需要根据具体学情进一步优化。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