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变革之象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部春秋战国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国家间战争史。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爆发了上千次国家间战争。所有的诸侯国和王国都反复卷入战争之中,现存的文献和文物记录了其中762次国家间战争。
——王日华《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相关性统计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
因孔子修订
《春秋》得名
战国
取自西汉刘向
编注《战国策》
时空定位
BC476
BC256
东周
春秋
战国
BC770
平王东迁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秦灭东周
BC221
统一六国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目
录
01
CONTENTS
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的出现
02
03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学习聚焦: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学习聚焦: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
材料:春秋时代形成大的诸侯国,是国君对其卿大夫的控制加强了,出现了卿大夫要向国君效忠的观念;不久一些卿大夫势力膨胀,与其下属结成主从关系,威逼国君,于是出现多层等级连锁……依靠这种效忠观念,封建团伙得以巩固壮大,加上血缘氏族关系的残存,这时封建主之间的个人关系加强了。君臣被用来指称这种关系,上级都可以称为君,下级都可以称为臣。“天子诸侯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
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标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周敬王卒(与孔子编订《春秋》一书时间大体相当,故得名)
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 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战争目的是要求对方屈服,而非以消灭对方、获取对方财富为主要目的。
(一)春秋时期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标志: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各国混战不
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 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特点: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影响: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
兼并战争
民不聊生
礼崩乐坏
传统政治制度的动荡
兼并战争:主要目的是扩大地盘、掠夺人口;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争残酷,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促进了封建制形成,同时不可避免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二)战国时期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
①由争霸战争变成了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变少了,到战国时期形成了战国七雄。
②修筑了长城,有边防和互相防守的作用。
③华夏族分布更加广泛,更多的夷狄之地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之内。
中原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认同
以怎样的方式推动?
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秦人肇兴于陇右,保留着身为炎黄世系姻族、处于华夏民族边缘的族源记忆,自春秋至战国初期一直被视为且自视为夷狄。不过,通过迁徙、战争、会盟、联姻、重用诸夏人才、吸收中原文化等方式,秦人努力走近和融入华夏。
——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认同黄帝共祖
崇尚儒家文化
学习中原制度律法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
(三)华夏认同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农业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农业发展
造车行业
《周礼·考工记》
①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工商业发展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吕不韦(?—前235年),由商而仕,立国定君,被拜为秦相国,是中国第一位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范蠡(前536—前448年),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隐去。后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白圭,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有“商祖”之誉。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重合
②私营商业兴起,出现富商巨贾和商业中心。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货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③货币流通广泛,区域经济交流频繁,反映政治统一的趋势加强。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战争频繁。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级: 士阶层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繁荣
社会现象:分裂动荡,群起纷争
时代趋势:亟待统一,加强集权
(1)背景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1)内容:
①经济方面(富国)
A、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军事改革(强兵):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③政治改革(集权)
A、严格户籍制度,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B、实行连坐法,互相纠察告发。
C、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D、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变法运动
(2)商鞅变法(前356年;前350年):
3)影响:
①政治上:
A、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地主阶级势力得到加强。
B、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②经济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
③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二
变法运动
问题探究
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成功?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不部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②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③商鞅坚持推行新法。 ④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一)背景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纲要上·12页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学派及主张:
【课堂探究】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百家争鸣
三二
1.孔子和老子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颜渊》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①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②政治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a.为政以德” b.克己复礼
③教育思想:
a.“有教无类” b. 整理六经
百家争鸣
三二
(二)学派和主张
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含义,而是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违反客观规律)
①世界本原: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
②辩证法思想: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哲学思想:
(2)政治主张:
1.孔子和老子
百家争鸣
三二
(二)学派和主张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2.百家争鸣(战国)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名言
儒家 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
阴阳家 邹衍
新兴地主阶级
下层平民
新兴地主阶级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各学派的思想。
百家争鸣: 传统文化体系初建。中心话题: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
没落奴隶主贵族
思考:从阶级立场出发,你更认可哪一家?
“人治”
无为而治
法治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先义后利,性善论
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君舟民水;性恶论
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节葬(推崇夏禹)
齐物论;逍遥自由
主张变法、革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性恶论
“五行相生相胜”、
“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
三二
(三)历史意义
1、思想:P12-13
战国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道、法、墨、儒等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 融合
2、科技:
在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成就突出
3、文学艺术:P13
《诗经》——春秋成书,人文精神/现实主义
楚 辞——战国后期,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
总结:文化之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和科技文艺的发展
战国后期,随着统一趋势的出现,诸子之学出现了学术整合的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国的稷下学派和《吕氏春秋》。
——于凯《战国史》
变化的权力
诸侯纷争
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
变化的经济
工商繁荣
诸国变法成为潮流
总结:变化的时代——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时代的奔流
大一统的合流
经济统一
天下统一
思想统一
变化的文明
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
富国强兵
君主集权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