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学设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大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照,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感受意境美。
4.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5.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
①了解郭沫若的浪漫主义风格,领悟诗歌的内涵。
②理解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以及诗中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一课时
导入新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作者介绍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创造精神表现在:(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现代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
线型上下导航版
郭沫若先学医,后从文,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笔立山头展望》《诗的宣言》《凤凰涅槃》《血肉的长城》《炉中煤》《春莺曲》《莺之歌》《太阳礼赞》《天上的街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集《女神》等;历史剧《屈原》等;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郭沫若曾任中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中国科技大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整体感知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巨人立在地球边上,他能“全方位”俯瞰地球,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与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深入研读
1.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抒发情感的?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明确: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放号”是欢呼、是呼喊、是呐喊、也是赞歌。
2.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
表达了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
深入研读
3.“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明确:诗歌中的“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也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鉴赏要点
1.丰富而大胆的想象。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又通过展示巨人站在地球边上见、闻、感的描写,表现出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将太平洋拟人化。(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深入解读
1.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深入解读
郭沫若新诗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是什么?
明确: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
深入解读
读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受到怎样的启迪?
明确: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深入解读
诗歌主题小结:
这首诗歌描述了“五 四”运动所展示的中国未来的光辉灿烂的图景,新兴生产力必将战胜落后生产力,中国这个“巨人”伟大的创造力将会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附板书设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