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0 10: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政治、经济、思想、军事)
面临问题 解决措施 意义(作用)
政治 ①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②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横行乡里。 ①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②找各种理由削爵、夺地、除国. ③全国分十三州部,各州部设刺史,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思想 思想不统一,混乱 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具体措施:①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②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教材;③培养儒学人才进入政权机构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 ①私人铸币没有禁绝;②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③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 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侵扰中原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沉重的打击了匈奴,使得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影响 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启示 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征。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的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更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要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1.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西汉时期,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的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御史台 D.枢密院
3.地处江西南昌的海昏侯(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其中有大量黄金制品、10余吨五铢钱、孔子屏风(描绘有孔子画像)、成堆的简牍、铜火锅和酿酒所用的蒸馏器等。这可以说明(  )
A.当时江西经济最为发达 B.江西盛产有色金属
C.刘贺未受到推恩令冲击 D.汉代儒学地位较高
4.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软弱无能 B.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C.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等将才 D.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5.西汉初年,统治者们都把“无为而治”学说作为治国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提倡“百家争鸣”
C.该帝王在位35年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6.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
A.鹿皮币 B.五铢钱 C.贝币 D.刀币
7.从秦王朝开创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谁?他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两点)?
(2)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实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度是什么?
(3)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而采取措施是?
(4)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取哪一措施?这是采纳谁的建议?
(5)通过对以上问题探究,请你归纳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8.张老师在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下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
9.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其实他们的目的和实质是相同的,请回答他们的实质是(  )
A.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都是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政策
C.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D.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10.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泰皇汉武,略输文采。”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派蒙恬修筑长城 ②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③创办太学 ④统一度量衡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以文教治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汉化的知识分子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以与大一统的统治秩序互为表里,为此(  )
A.司马迁著成《史记》 B.董仲舒创建新儒学
C.班固著成《后汉书》 D.晁错提出“削藩策”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  )
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 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
13.《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一书中认为:“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由此可见,作者认为他们的“动机”是(  )
A.树立皇帝的权威 B.发展思想文化
C.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D.消灭异端学说
14.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下图所示文物可以作为证据证明(  )
A.秦始皇发行全国标准货币 B.汉武帝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C.中国货币产生的最初形态 D.青铜时代的冶铸技术高超
15.《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这说明当时(  )
A.国家的财政问题已得到解决 B.诸侯国势力逐步被削弱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确立 D.国家的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烦恼]
烦恼一:
烦恼二: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已对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烦恼三:当时京城的某些官员和皇族经常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封国势力的削弱使郡国的实力逐渐增强,这些都使汉武帝不安起来。
(1)面对学派众多、思想杂乱的问题,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 其建议是什么
(2)为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了哪位大臣的什么建议来加强中央权力
(3)汉武帝是怎么了解地方官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的呢
(4)汉武帝采取上述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汤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他关心百姓,农民和商人都各安其业。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的建议,着手创办太学。太学教官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学,学生按考试成绩的高低获得一定的官职。汉武帝还下令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
——摘编自栗洪武、郭向宁《“五经博士”的设置与儒学尊崇地位的形成》
材料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总书记
(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的目的。
(2)根据材料四,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分析可知,A、B、D不符合题意,错误;C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刺史制度,要熟记相关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孔子屏风 ( 描绘有孔子画像 )、 成堆的简牍”,可以看出,海昏侯墓出土有孔子画像的屏风,墓穴中放置的物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说明汉代的儒学地位较高,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当时江西经济最为发达 ,不符合题意;
B. 江西盛产有色金属 ,不符合题意;
C. 刘贺未受到推恩令冲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政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故选项D符合题意;
A.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软弱无能,不符合史实;
B.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C. 汉武帝遇到了卫青 、 霍去病等将才 ,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本原因”细心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们都把“无为而治”学说作为治国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提倡“百家争鸣”,不符合史实;
C. 该帝王在位 35年,不符合题意;
D.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鹿皮币,不符合题意;
C.贝币,不符合题意;
D.刀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核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7.【答案】(1)秦始皇(嬴政);统一文字;度量衡。
(2)郡县制。
(3)推恩令。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5)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嬴政) ;他为了巩固统一,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在经济上统一了度量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方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是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根据题干所涉及的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等角度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1) 秦始皇(嬴政);统一文字;度量衡。
(2) 郡县制。
(3) 推恩令。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5) 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8.【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西汉时期,创办的太学以及讲述儒家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得到空前重视,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培养儒学人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太学是官办高校,不符合史实;
C.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 ,是地方举荐人才,不符合题意;
D. 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 ,求取功名,八股文出现在明清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紧贴题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B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用焚书坑儒的办法,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办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是他们的实质是相同的,那就是思想上的大一统即统一人们的思想,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都是为了促进民族的融合 ,不符合题意;
C. 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不符合题意;
D. 都是为了增强军队的实力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拿它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0.【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军事上, 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考查准确记忆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司马迁著成《史记》 ,不符合题意;
C. 班固著成《后汉书》 ,不符合题意;
D. 晁错提出“削藩策”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题干含义,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理解。
12.【答案】B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人民的思想控制,下令实行“焚书坑儒”,摧残了人才,对文化造成了莫大的破坏。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B选项正确;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与图示信息不符,AC选项错误;
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策,与图示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史实。需要提取材料信息并掌握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点。
13.【答案】C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提取材料三关键词“ 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汉武帝统治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开始活跃,汉武帝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可见,秦皇汉武虽采取措施不同,但动机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突出反映秦始皇的焚书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动机是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不能反映树立皇帝的权威,A项不符合题意。
二者的措施都阻碍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二者的措施并非消灭异端学说,D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皇汉武文化专制政策相同点的理解。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仔细分析图片所示文物可看出, 此图片所示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发行全国的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控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B项符合题意。
秦始皇发行全国的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货币左右两侧所刻为篆书“半两”二字,A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货币产生的最初形态并未西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C项不符合题意。
五铢钱是一种铜制通货,并非青铜时代,亦不能反映青铜时代冶铸技术高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加强经济控制措施的理解。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知道五铢钱为汉武帝时期加强对全国经济控制而采取的措施即可作答。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分封刘氏宗亲和开国功臣,建立起一批诸侯国。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推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到财政问题,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排除C项;
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1)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主父偃;“推恩令”
(3)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面对学派众多 、 思想杂乱的问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解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采取推恩令来加强中央权力;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了解地方管理的动向, 使他们忠诚和不敢贪赃枉法 、 欺下瞒上;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 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故答案为:(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主父偃;推恩令
(3)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4)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17.【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等人建议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根据材料四可知,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故答案为: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制度的发展,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