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①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②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①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②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2、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3、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2、领导:创立太平道教的张角。
3、爆发时间:184年。
4、特点: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5、结果:最终失败。
6、意义:沉重打击力东汉的统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1.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王朝统治
C.缓和民族矛盾 D.遏制地方势力
2.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东汉光武帝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但最终东汉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掘墓人。据此可知,两汉败亡的一个相同原因是( )
A.藩镇割据 B.外戚干政 C.土地兼并 D.宦官专权
3.经典诵读己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 )
A.刘彻的统治局面 B.刘秀的统治局面
C.刘协的统治局面 D.刘琦的统治局面
4.小明在学习完一节历史课后,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小明学习的是( )
A.《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东汉的兴衰》 D.《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5.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什么社会状况( )
A.封建统治清明社会安定 B.农民处于无衣无食境地
C.各地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D.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
6.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自然产生不出皇族摄政的制度来,而只会由母后临朝。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作者认为“母后临朝”会引起( )
A.光武中兴 B.黄巾起义 C.宦官专权 D.外戚专政
7.农民起义运动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什么 指出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
(2)东汉后期爆发黄巾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简述黄巾起义产生的影响。
8.白寿彝在解析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时写道:“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口口。”材料中“口口”应该是( )
A.贵族 B.诸侯 C.宦官 D.皇后
9.下图的陶院落(模型)是出土于广州东郊的东汉随葬品。豪强大族把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院内有供临窗眺望的谯楼,有手持兵器的武士。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发 B.社会动荡不安
C.土地兼并严重 D.武士生活安逸
10.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这一时期是( )
A.秦朝末年 B.西晋晚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中后期
11.《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 )
A.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
C.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D.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12.下列关于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不正确的是( )
A.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黄巾起义的打击
13.范晔认为:“纵观东汉一代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皇帝大都早殇,继位者必年幼,母后必易临朝称制,外戚易专权……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这表明( )
A.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东汉王朝已不再是刘姓王朝
C.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 D.政治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14.8岁的汉质帝说外戚梁冀是“跋扈将军”,结果被梁令人毒死。这主要说明东汉当时( )
A.君强臣弱 B.外戚专权 C.政治腐败 D.社会动荡
15.下侧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其中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秦的灭亡 B.楚汉之争 C.东汉的兴衰 D.道教的兴起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汉兴盛】
材料一: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朗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东汉衰败】
材料二: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表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 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 (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材料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黄巾军口号
(1)材料一中,刘秀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建武盛世”在历史上的另一个说法是什么?
(2)材料二中幼主即位导致了东汉时期的什么历史状况?
(3)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
(4)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的战乱使西汉社会经济千疮百孔,面临的政治、边疆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如何治国安邦,成为西汉王朝亟须解决的问题。……西汉王朝是在亡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未的,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大都品尝过秦政酷刑的苦楚,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兴盛而衰亡的发展史, 对秦朝速亡的教训有过认真的反思,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并官省职, 费减亿计”。在中央省大司徒所属司官,罢左右将军,省中全、胡骑、虎贪校尉等。在地方撒并400多县,吏职裁减十分之九。同时,在并官的基础上调整官吏职权;在中央,不授与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使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长期的战乱”所指的具体战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光武帝改革官制的举措及其目的。
(3)两汉前期都出现了安定的统治局面。由此,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汉光武帝刘秀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实施度田,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巩固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加强中央集权、缓和民族矛盾、遏制地方势力的内容,故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东汉光武帝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但最终东汉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掘墓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败亡的相同原因是外戚干政,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字经》中的“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指的是刘秀的统治局面,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4.【答案】C
【知识点】王莽新朝;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解和所学知识可知,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 ,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它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历史的知识点的识记。
5.【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反映东汉后期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反抗的社会状况。C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封建统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排除;
B选项与题意相反。排除;
D选项是直接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汉后期农民不断起义反抗的历史理解。能够依据材料来解读选项。
6.【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 后汉(即东汉)屡有冲幼之君 ”“ 母后临朝,自然要任用外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错误;D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了解相关知识并分析题干抓住关键词解题。
7.[知识点]陈胜、吴广起义,东汉衰败
[答案]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2)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地方势力借此崛起并割据一方, 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埋下祸根。
[详解] (1) 秦朝建立后实行暴政,农民的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也十分繁杂,秦朝的法律也非常严苛。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一群农民去长城戍边,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戌守误期要被处死。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2)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之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以张角为首,以太平道的传播为载体,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就爆发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但地方势力借此崛起并割据一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埋下祸根。
8.【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为从外戚手中夺回皇权,不得不依靠宦官。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要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了,要分析并正确理解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10.【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漫画信息“外戚、太后”“宦官、皇帝”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东汉末年时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结合所学知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威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威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威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播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需要理解漫画信息并掌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形成。
11.【答案】B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主要原因是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引起人民广泛不满,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C. 张角利用宗教鼓动人民 ,不符合题意;
D. 利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积极宣传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12.【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这是东汉初年,不是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不符合题意;
B.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不符合题意;
D. 黄巾起义的打击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
13.【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这动摇了刘姓皇朝的根基,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开始动荡”说明外戚专权动摇东汉统治根基。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14.【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8岁的汉质帝说外戚梁冀是“跋扈将军”,结果被梁令人毒死。”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已,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B选项正确;
“君强臣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选项错误;
“政治腐败”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选项错误;
“社会动荡”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由此可知,①处内容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时期,与秦朝的灭亡无关,排除A项;
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终,楚汉之争以项羽的西楚败亡,刘邦建汉朝而告终,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而题干内容体现了东汉的兴衰,与道教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6.【答案】(1)措施: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等。“光武中兴”
(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
(3)黄巾起义。张角。
(4)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比较小,产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社会动荡黑暗,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刘秀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武盛世”的另一个名号是光武中兴。
(2)依据材料二可知,东汉后期继位皇帝年龄偏小,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东汉政治腐朽,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与中国历史上的黄巾起义有关,东汉末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无收,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时,太后重用外戚,外戚权利膨胀;皇帝长大以后,以宦官除掉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外戚与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引发了黄巾起义,从此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汉王朝的兴衰过程的理解,能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
17.[知识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答案] (1)原因: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政治、边疆形势严峻;皇帝和文武大臣都来自社会底层,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注意吸取历史教训。
战争: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2)举措:并官省职,减少机构,裁撤官员;调整官吏职权。
目的:减少财政开支,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专制皇权。
(3)认识: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适时调整统治政策;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阻碍的特殊作用。
[详解] (1) 原因:根据材料“长期的战乱使西汉社会经济千疮百孔,面临的政治、边疆形势同样+分严峻”得出汉初社会经济凋敞,政治、边疆形势严峻;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他们大都品尝过秦政酷刑的苦楚,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兴盛而衰亡的发展史”得出皇帝和文武大臣都来自社会底层,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注意吸取历史教训。战争:结合所学得出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2)举措:根据材料“并官省职,费减亿计"、“罢左右将军,省中垒、胡骑、虎贲校尉得出并官省职,减少机构,裁撤官员;根据材料“在并官的基础上调整官吏职权,在中央,不授与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得出调整官吏职权。目的:根据材料光武帝针对汉武帝以来官制日益繁芜、人民负担增加的弊端”得出减少财政开支,减轻民众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在中央,不授与三公实权,权力集中在尚书台,使专制皇权得到加强”得出加强专制皇权。
(3)认识:结合所学两汉前期的史实得出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适时调整统治政策;结合所学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的事迹“得出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促进或阻碍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