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0 11: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西汉时期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二、 张仲景和华佗
1、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①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②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2、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①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②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
2、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四、 道教和佛教
1、道教:①时间:东汉末年。②人物: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⑵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①产生时间地点: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③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④传入: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⑤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被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其药方来源于“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
A.《伤寒杂病论》 B.《兰亭集序》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使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3.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4.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诗经》
5.“他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后事出意外,含冤入狱,并处以宫刑。在身体和精神遭受巨大创伤的情况下,忍辱含垢,历时13年,终于完成史学巨作——《史记》。”上述的“他”是(  )
A.司马迁 B.班固 C.张仲景 D.司马睿
6.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且对文化传播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
A.指南针 B.印刷术 C.造纸术 D.火药
7.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大一统帝国,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时期。
(1)列举西汉和东汉各一个治世局面。
(2)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3)哪个朝代由谁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西汉时期哪一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列举一例道教的早期派别。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有哪些?
8.冬至前后,不少同学感冒生病。老师告诉大家,古人都知道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在生病之前做好预防,非常重要。可以为老师的说法提供支持的是(  )
①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 ②华佗创编出“五禽戏”
③蔡伦用树皮、麻头制造纸张 ④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9.有一位老中医擅长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他锻炼时展现出的姿势与虎熊、鹿、猿、鸟的姿态惟妙惟肖。这套体操是古代哪一位医学家首创的(  )
A.孙思邈 B.张仲景 C.华佗 D.蔡伦
10.某人想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考古,他会先后经过(  )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11.假设你是汉朝的商人,想把丝织商品运往欧洲,你可能途经哪些地方:(  )
①长安 ②河西走廊 ③今新疆地区 ④安息 ⑤大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2.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
A.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B.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D.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13.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城,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此可知(  )
A.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 B.汉朝以武力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C.张骞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D.文明互鉴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14.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1)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注:“五星出东方”是指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
A.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15.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国,受到众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文明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农耕业以及养蚕、陶瓷技术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这说明人类文明(  )
A.呈现出独立性的特点 B.交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C.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D.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16.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图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图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习近平特别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新闻网《医圣祠前观古今,习近平“把脉”中医药发展》
(1)材料中提到的《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理论
(2)请写出《史记》的作者、体例、记载内容、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
17.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源远流长的中医]
资料A 古代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原始人类在采集植物时,发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中药由此起源。 资料B 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还出现针负、手术等。 资料C 在古中国,医术也称“仁术”,医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中国传统养生观则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资料D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医学技术和药物的交流。
[悬壶济世的名医]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一些医生开始攻克疫病的艰辛探索。
①《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等内容。
②“五禽戏”的创编是适当运动、未病先防等预防医学思想的实践。
(1)根据上述四则资料,说明以下观点。(填写资料序号。)
①古史传说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   
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为中医发展提供基础:   
③丝绸之路是中外医药学交流的重要通道:   
④早期国家阶段我国的临床医学有一定发展:   
(2)材料反映的是哪两位古代名医的成就?为治理流行疫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医圣”张仲景”及所学知识可知,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A选项正确;
《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B选项错误;
《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宋应星的科学巨著,C选项错误;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张仲景的医学著作。
2.【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因此,A选项正确;
张仲景、华佗是东汉末年,BC选项错误;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B选项正确;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A选项错误;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C选项错误;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药物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相关知识点。需要识记并掌握张仲景的主要医学贡献。
4.【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B符合题意;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A不符合题意;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C不符合题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史记》,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提取材料关键信息“ 完成 《史记》 ”,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立志继承父亲遗志撰写史书,继任太史令后,因仗义执言被关入狱中,遭受酷刑,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到极大摧残。但他忍受着巨大的悲痛,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A项符合题意。
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著有《汉书》,B项不符合题意。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C项不符合题意。
司马睿是东晋的建立者,与材料所述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识记。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关键词“《史记》”,准确记忆其作者是司马迁即可作答。
6.【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且时间最久远,C项符合题意。
指南针发明于宋代,发明时间晚于造纸术,A项不符合题意。
唐朝时期,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但直到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文化传播产生显著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
火药发明于唐朝,且主要用于战争和征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造纸术影响的理解。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及影响即可作答。
15.【答案】(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2)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东汉;蔡伦。
(4)佛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5)政治上,加强国家管理;经济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文化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佛教与道教;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西汉和东汉的治世局面分别是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
(3)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4)西汉时期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教的早期派别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有政治上,加强国家管理;经济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文化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故答案为:(1)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2)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东汉;蔡伦;
(4)佛教;太平道、五斗米道。
(5)政治上,加强国家管理;经济上,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文化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点评】本题的前四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最后一题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8.【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华佗编创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①②符合题意,B正确;
蔡伦改进造纸术属于科技发明,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为撰写《史记》做准备,都与医学无关,③④不符合题意,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较易,在学习中掌握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根据题意要求作答即可。
9.【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禽戏的知识点。根据材料“虎、熊、鹿、猿、鸟多种形态”,可知这反映的是五禽戏。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项正确;
宋思邈是唐朝药王,著作《千金方》,排除A项;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医圣,著作《伤寒杂病论》,排除B项;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10.【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1.【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城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①②③④⑤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2.【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影响,知道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专制统治禁锢思想,排除B项;
题干不能体现使用简牍成本较高,排除C项;
题干不能体现纸张促进文化交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影响,知道章学诚认为纸的应用影响文辞,致使文辞多显冗长枝蔓。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可知,张骞把马其顿音乐传到了中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
根据材料"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可知,张骞把马其顿音乐传到了中国,但不代表中国与马其顿的交流始于西晋,排除A项;
题干没有体现汉朝以武力加强西域的控制方式,排除B项;
题干没有体现文明互鉴对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相关知识,掌握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可知,该舞剧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D项正确;
材料没有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排除A项;
材料没体现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排除B项;
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传播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说明古代文明之间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文明之间的交流而非多元化,排除A项;
材料不是强调文明交往的方式,排除B项;
逐渐走向一体化发展 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文明交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知识点]司马迁与 《史记》,张仲景及医学成就
[答案] ()张仲景;“治未病”理论。
(2)司马迁;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详解] (1)作者:根据所学知识,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 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理论:根据所学知识,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论。
(2)作者及体例:根据所学知识,《史记》 是由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部纪传体通史, 为“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记载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学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史记》 开创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史料价值高。
文学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史记》 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17.【答案】(1)A;C;D;B
(2)张仲景、华佗 主张治未病(或预防疾病)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①根据资料A“古代中国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原始人类在采集植物时。发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中药由此起源。”可知,资料A体现了“古史传说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②根据资料C“在古中国,医术也称‘仁术’,医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中国传统养生观则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可知,资料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繁荣为中医发展提供基础”。③根据资料D“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医学技术和药物的交流。”可知,资料D体现了“丝绸之路是中外医药学交流的重要通道”。④据根据资料B“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还出现针灸、手术等。”可知,资料B体现了“早期国家阶段我国的临床医学有一定发展”。
(2)①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在无事之前’等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名医张仲景的成就。②据“‘五禽戏’的创编是适当运动、未痛先防等预防医学思想的实践。”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名医华佗的成就。据题干材料可知,为治理流行疫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主张治未病(或预防疾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华佗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