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3.3.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P61
问题探究
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学习目标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 理解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关系,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思
议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进出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
(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评
展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非生物环境:CO2(主要存在形式)、碳酸盐
生物体:
蛋白质、
糖类、
脂质
和核酸
评
展
2、碳是如何进出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
(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①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等转化为有机物;
生产者
②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消费者
①摄食: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②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分解者
①食腐、腐生:将现成有机物转化为自身有机物;
②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其它途径
①化石能源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
煤、石油
碳循环过程
测
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中 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生物群落中的 C 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C.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 CO2 急剧增加
D. 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
C
测
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
水循环过程
氮循环过程
硫循环过程
思
议
1、这些物质循环具有相同的特点吗?彼此间有怎样的联系?
2、什么行为会打破这些物质循环,打破后会发生什么?
评
展
1、这些物质循环具有相同的特点吗?彼此间有怎样的联系?
这些物质循环能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物质循环具有 。
全球性
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的循环过程。
C、H、O、N、P、S
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
评
展
2、什么行为会打破这些物质循环,打破后会发生什么?
Ⅰ.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二氧化硫和甲烷等物质的排放,影响了全球大气的组成成分。
Ⅱ.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
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CO2、CH4、N2O等)对光辐射没有阻挡,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入容易出去难。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随着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加而上升,该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全球气候变暖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洪灾、旱灾不断
威胁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温室效应
课堂小结
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物质是指( )
A. 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 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C.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
D. 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基本元素
D
练
下列是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CO2的形式传递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D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