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红烛》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2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诗篇的学习,丰富词语的积累。 能力目标:完成诗歌语言赏析的口头表达与交流和书面清晰表达的呈现。 3.素质目标:引发对自身青春年华的关注,加深对青春生命的认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青春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诗歌的诵读实践,内容理解和表现手法的领悟。 难点: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的努力呈现。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课前预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课后延伸活动 ——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关键问题: ◆课前的预习任务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 ◆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五、教学准备
预习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联系所学知识,启思导入: 从《诗经》开始,诗歌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文学形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消遣,可以呐喊,可以慰藉,可以歌颂,可以赞美……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有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继《沁园春·长沙》之后,再学习几首青春洋溢的诗歌。
课中:逐步分析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 5分钟 (一)作者简介,知识复习: 概括说明 听讲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 10分钟 《红烛》的写作背景。 提示:1923年,闻一多24岁时所作。当时正值国内频繁战乱,闻一多从国内来到美国,遭受歧视,回国后又在多地迁徙,经受国难家愁和事业的挫折,于是用诗控诉军阀罪行,抒发爱国情怀。 1.什么是新诗? 提示: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2.新诗的特点。 提示:(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3.新诗的分类。 引导明确 学会概述并做笔记 提高学生积累能力
整体把握: 10分钟 速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概括《红烛》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三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四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五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七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八、九节: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分析诗歌大意 做笔记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概括大意
合作交流: 10分钟 在本诗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提示: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自读《红烛》思考,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6.如何理解《红烛》中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提示: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分组讨论点评 讨论 提高合作交流效率
主旨升华 5分钟 《红烛》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师总结 发言 各抒已见,学生自由发表
课后:布置作业 从《红烛》中任选一个(或一组)意象,进行分析。
七、教学反思
《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学生还存在着知识点联系不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