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0 10:1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一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沁园春·长沙》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2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能力目标: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3.素质目标: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把握情与景的关系,理解景中寓情,感受作者的情怀。难点: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课前预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课中进行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课后延伸活动 ——小组活动,拓展认识。 关键问题: ◆课前的预习任务设计要简单明确,适合学生能力; ◆课堂学习活动注意引导,借助媒体促进学生思考; ◆做好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服务。
五、教学准备
预习导学案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联系生活,启思导入:同学们,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我们初中时候曾经学习过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有谁还记得作者通过这首词作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另一首词作《沁园春.长沙》。
课中:逐步分析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5分钟 (一)作者简介,知识复习: 概括说明 听讲 知人论世
初步感知:10分钟 (一)学生展示(预习)1、词的组成: ______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______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____(58字及以下)、_____(59-90字)和_____(91字及以上)。 词按风格分可分为______和________。 词按片数分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本词属于 , 。2.检查预习:字词掌握情况舸 ɡě 怅chàng 3.成语积累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引导明确 学会概述并做笔记 提高学生积累能力
整体把握:10分钟 1.第一步,师范读: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学生齐读3、老师文意疏通【整体感知】[1、齐读,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的秋景图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2、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你能根据内容给每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这首词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赏析上片】[(一)赏析“独立寒秋图”1、独立寒秋图在前三句中讲述了哪些内容?写了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介绍了时间、地点和环境。2、请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所描绘的场景顺畅地说一下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的季节,(作者)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3、“独立”可否换为“站立”“直立”?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内容)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结构)3、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内容:形象或特征)(二)赏析“湘江秋景图”1、作者看到了哪些事物呢“看”领起下面哪几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从哪些不同视角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远眺:万山红 遍 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总看:万类霜天竞自由2.这些描写秋景的句子中哪些字用得传神?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① 传神的字:遍、染、漫、争、击、翔。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染:用拟人手法,把树木那仿佛人工染成的浓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激流勇渡的热闹场面。击:把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雄姿凸显出来。翔: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儿好像在天空飞翔,写出了鱼儿畅游时轻松自如的神态。作者通过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画面,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础。层峦叠嶂,枫林似火,江水澄澈,江面上千帆竞发,长空中雄鹰翱翔,江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泳:一派壮美的秋色。试问,如此绚烂而充满生机的秋景中,流露出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呢? 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斗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分析意象 做笔记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意境
合作交流:10分钟 分析“怅 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一句的作用?一个“怅”字引出感叹,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直接转入抒怀。“主沉浮”的深层含意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这首词的词眼,表达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词人由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此指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抒写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分组讨论点评 讨论 提高合作交流效率
主旨升华5分钟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毛主席什么样的志向 教师总结 发言 各抒已见,学生自由发表
课后: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P20页
七、教学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1、可取之处(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2、不足之处(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3)语言表达应该更加简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