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插秧歌》
杨万里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鉴赏诗歌中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涵咏咀嚼,体味诗歌以自然质朴的口语所表现出的生活情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吟诵,感受诗歌叠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表现出的声情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意,认识古代劳动者不畏艰难、乐观积极的劳动精神。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专题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鉴赏诗歌中的意趣美,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的崇高与美丽以及辛勤劳动等价值意义。
情境导入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硕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人民幸福的根本,劳动是最美的,这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劳作之歌,亲历劳作的情景
知人论世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及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知识扩展
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从模仿、过渡到自成一体的过程。他作诗从江西诗派入手,中年以后转学晚唐人空灵轻快的绝句,批判江西诗派,最后形成富有独特风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诚斋体的特点
(1)幽默诙谐,风趣活泼。杨万里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取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2)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语言通俗明快,清新活泼,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知识拓展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我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他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任务探究一
诵读《插秧歌》
《插秧歌》关注口语、俗语,读出新鲜之意、活泼之趣;劳动的紧张忙碌、秩序井然,农人的勤劳和艰辛。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 )蓑( )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
唤渠朝( )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 )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móu
suō
jiǎ
zhāo
shà
shì
zā
识背景
该诗是杨万里途经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的辛劳,所写的一首诗。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继而雨中奋战,浑身湿透仍插秧不辍。当家人送饭让农人歇息片刻的时候,农人不应,却仍叮嘱家人别让小鹅小鸭来啄食秧苗。
任务探究二
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
插秧歌
田夫抛秧①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②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③。
唤渠④朝餐歇半霎⑤,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⑥未匝⑦,照管⑧鹅儿与雏鸭。”
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②兜鍪(mó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③胛: 肩胛。④渠:古义: 他 今义: 人工开凿的水道 。
⑤半霎:极短的时间。⑥莳(shì):移栽,种植。
⑦匝: 布满,遍及 。
⑧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知识拓展
育苗
抛秧
插秧
施肥、杀虫
放水(补水)
收获
任务探究三
鉴赏文本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开篇点题,运用白描(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或景物)手法直叙插秧其事。全家大小总动员,突出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抛”“接”“拔”“插”表现出全家的劳作状态,各有分工,相互配合而秩序井然。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任务探究三
鉴赏文本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了农人抢种秧苗的艰辛。
颔联:写农人雨中抢插秧苗的情景。
任务探究三
鉴赏文本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送饭人招呼插秧人吃早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只是低头弯腰忙着干活,没空回答,表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
颈联:写插秧人的忙碌,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任务探究三
鉴赏文本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插秧人的答语,嘱咐送饭人要照看好鹅儿和小鸭,防止它们来祸害秧苗。
尾联:写插秧人提醒别人要爱护秧苗。
任务探究四
赏析《插秧歌》的动作描写
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得非常精彩,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任务探究五
赏析颔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才把这个“龙口夺食”的场面,与一场紧张激烈的战斗联系起来,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也就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斗笠
头盔
蓑衣
铠甲
任务探究六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这四句能看出
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老妪(老翁)招呼农夫一家老小休息一会儿,并且说趁着这个时间,赶快吃早饭。“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大儿(一家人)的反应:他(们)依然低头弯腰的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们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他们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老妪(老翁) :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任务探究七
主题归纳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任务探究八
归纳《插秧歌》的艺术特色
①从生活中选材。从农村普遍存在的劳动情景中选取镜头,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②传神的动作描写。如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一连串插秧的农事活动令人目不暇接,紧张而有序的抢插秧苗的场景跃然纸上。
③语言浅白易懂,自然活泼。诗句如最后的对话,口语白话,浅白通俗易懂,清新活泼。
任务探究九
比较《芣苢》和《插秧歌》
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芣苢》
《插秧歌》
重章叠唱
直接描写(动作描写)
白描、比喻、
对话、正侧结合
展现了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
展现了农忙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
劳动者的欢歌
劳动者的赞歌
任务探究十
古诗 劳动者所处时代 聚焦的劳动者 劳动者特写镜头 劳动画面 劳动者形象特征
《芣苢》 先秦 妇女群体 动作 丰收的喜悦 喜悦
《插秧歌》 宋代 一家四口 动作、对话 冒雨插秧的繁忙、辛苦 吃苦耐劳勤奋
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点
任务探究十一
思考: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通过动作描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的精神。
任务探究十二
《芣苢》和《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它们在描绘的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中的差异。
①表现手法上,《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女子们快乐地采摘芣苢的全过程描写了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语言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插秧劳动的繁忙与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
②思想主旨上:《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插秧歌》中,尽管诗人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但诗歌所表现出来的不是士大夫的冷眼旁观,而是带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任务探究十二
劳动本身的滋味——
劳动,辛苦繁忙
劳动者们却甘之乐之
在辛苦中收获快乐,也就生出了美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