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06课 《五石之瓠》
第二单元
庄子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品味庄子散文恣肆纵横、奇特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品味庄子寓言的婉曲达意的艺术风格。
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内涵,辩证理解庄子的哲学观。理解并继承庄子超脱、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会辩证思考。
课程目标
课堂导入
天下人都被社会环境局限于只知道所谓“有用的用”,却没有人知道那些被时代潮流遗弃的藏在沙堆土地下“看似无用却实际上有着大用”的玄妙道理。”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用之大用”?让我们一起走进《五石之瓠》来来了解下。
课前预习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一生率性,崇尚自由,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终身不仕。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周
约前369—前286
作品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为郭象整理。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为庄周所作,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富有想象力,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惠子,姓惠,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惠施
约前390—前317
研读文本
初读文本
五石之瓠(hù)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
“瓠(hù)”是葫芦的一种。
“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
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文题解读
初读文本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zhǒng,
我树之 成 而实五石。以盛水浆, 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 则 瓠huò落无 所容。
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
对……说
赠送
葫芦
名作动
种植
养成
长成
连词
表顺承
省略句,以(之)
之,代指瓠
形作名
坚固的程度
宾前
举起自己
把……当作
却
宽大空廓的样子
所字结构
容纳的东西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因为
击破
容纳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
惠子讲述“实五石”
极言葫芦之大———太大而无实际的用处————“大而无用”(讥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初读文本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实在,确实
状后
擅长
调制
龟,同“皲”
冻裂手
洴:使动,使…浮起
澼:在水中漂洗
絖:同“纩”,丝棉絮
营生
职业
省略介词“以”;状后,
(以)百金买其方
聚集全家人
卖
请允许我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píng澼pì絖kuàng,
则所用之异也。
同“悦”
取悦
发难,即发兵侵略
越国侵略吴国
率领军队
名作状,在水上
划分出土地
同样的
有的人
省略句
以之封,即药方
使用方法
名作状
在冬天
客人得到药方,去取悦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对比论证:宋人与客人对于药物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其结果形成对比,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领悟。
庄子反对——不是葫芦大——惠子“拙于用大”(论证方法?)
举例“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论证何为“拙于用大”(用小事例予以回击,以小见大)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 大樽 而浮乎江湖,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用绳结缀(zhuì)
省略“之”
把……制成
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fú)水工具,俗称腰舟,
表顺承
表转折,却
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庄子认为人应该眼界开阔、见识通达,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才能达到逍遥之境。
观点
状语后置
深研潜思
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庄子的散文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大瓠 惠子 ——盛水、为瓢、掊之 庄子 浮乎江湖
不龟手之药 宋人 ——鬻(yù)技百金 客 大败越人
裂地封之
实用小利 大用大价值 分析庄子和惠子在文中的人物形象。
1、惠子:有才能,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容易流于斤斤计较,过多的受到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2、庄子:放旷阔达,顺随自然,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和一。
客为吴国之客,知道吴国士兵冬天打水战手裂开了无法作战所以特意求了防止手裂开的药膏让吴王发兵作战打赢。
研读文本
思考客是哪国人,为什么送了吴王防止冻裂的药后吴王就发兵了?
聪明睿智;有勇有谋。
探究客人形象。
说翻译成取悦还是游说?客人功利吗?庄子和客人是一类人吗?
取悦:趋炎附势,巴结讨好的人
游说:心有壮志,有勇有谋的人
不能将封侯的结果强加在客的初心上,客人无法跳脱世俗建功立业的范围,和向往自由逍遥的庄子是不同的,但我们也不能认为客就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总结:“客”的眼光再高,也只跳脱不出世俗的追求;而庄子“浮乎江湖”的想象,则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显然庄子和“客”算作一类但是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规律总结
同一事物,用法不同,眼光和见识不同,价值不同;
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
“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寓言之中蕴含哲理
①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
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运用对话展示故事,语言夸张,意境开阔。
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
③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情感态度鲜明。
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文本特色
老庄对比
①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老庄对比
②老子,最突出的感受是他善于汲取生活经验,以简约的语言阐明道,庄子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
拓展探究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逍遥派”的庄子?请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阐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我喜欢“实用派”的惠子。将“实用”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符合经济原则,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观点二:我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社会中却弥漫着一股“浮躁之风”,不少人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恨不得做什么事都立竿见影,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庄子的“逍遥”主张抛却事事皆功利的想法,重视对美的欣赏和对精神的追求,不失为拯救“过度功利”的一剂良药。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06课 《五石之瓠》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