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5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tān) 捶打(chuí) 憔悴(cuì) 诀别(jué)
B.暴怒(nù) 沉寂 (jì) 侍弄(sì) 央求(yāng)
C.絮叨(xù) 艰难(jiān) 仿膳(fāng) 敏感(mǐn)
D.砸碎(zhá) 住宿(sù) 豌豆(wān) 阻挡(zǔ)
解析:B项中“侍弄”的“侍”应读“shì”;C项中“仿膳”的“仿”应读“fǎng”;D项中“砸碎”的“砸”应读“zá”。
A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粹 狼藉 大相径庭 无精打彩
B.淡雅 抉择 春寒料峭 翻来覆去
C.绚丽 高洁 巧妙绝纶 孜孜不倦
D.燥热 恪守 深情厚谊 不屑置辨
解析:A.“无精打彩”应为“无精打采”;C.“巧妙绝纶”应为“巧妙绝伦”;D.“不屑置辨”应为“不屑置辩”。
B
3.选词填空。
神情 神态 神色 神气
刚一上场,你看他那( )样儿,好像稳拿第一,可是连输了几个球后,( )就有些慌张了。下半场开始,虽然( )恢复正常了,但最终还是丢了关键的一局,你看他那( ),显得十分沮丧。
神气
神态
神色
神情
4.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
神往。
解析: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描写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相关段落,联系全文中心主旨和母亲的形象来进行分析体会。
C
5.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解析:B项是神态描写,其他三项是动作描写。
B
6.同学们对《秋天的怀念》中一句话的朗读设计产生了分歧,你认为设计恰当的一项是( )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重读“扑”“抓”,“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忍住哭声说”两句之间要连读,重读“忍
住”“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朗读时要气缓声长。
B.重读“母亲”“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忍住哭声说”两句之间要停顿,重读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朗读时要高亢急促。
解析:
题干所给的句子主要表现母亲看到“我”暴怒的样子时内心的痛苦,她希望“我”能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勇敢地活下去,而她的这种心情表现在句中的“扑”与“抓”这两个动作上,所以这两个字要重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和“忍住哭声说”两句之间要连读,以此来突出母亲心情的急切,她希望“我”能懂得她的意思,勇敢面对困境。“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是母亲极度痛心状态下对儿子表达的鼓励,情感复杂,反复述说,朗读时要气缓声长。
A
7.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B.《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以追忆的形式,用朴实的文字、平常的话语,写出
了母爱的深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C.《秋天的怀念》一文选定秋天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有两层含意:一是作者在秋天怀念在秋天去世
的母亲,二是作者走过了人生的“秋天”。
D.“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这一句主要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
解析:D项“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一句主要说明儿子的问题对母亲生活造成的影响,表现了作者的自责、愧疚。
D
(21-22·许昌禹州期中)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下面小题。
8.每一次阅读这篇文章,你有没有过想落泪的感觉呢?请你就文中某一令人感动的地方,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9.第1段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和第3段中“‘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是作者和母亲的两次对话,请分析两次对话中母亲的不同心情和语气。
10.结合文章第3段对人物的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11.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能改成“对母亲的怀念”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8.每一次阅读这篇文章,你有没有过想落泪的感觉呢?请你就文中某一令人感动的地方,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解析:开放类试题,在文中选择一处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即可。
答案示例一: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我”暴怒发脾气时,母亲当时是多么小心地在呵护儿子的心呀!
答案示例二: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去世后,又一个秋天,面对绽放的菊花,“我”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临终前仍然牵挂一双儿女的母亲的在天之灵也应该放心了。
9.第1段中“‘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和第3段中“‘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是作者和母亲的两次对话,请分析两次对话中母亲的不同心情和语气。
解析:
第1段联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可知,此时母亲是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劝说儿子一定要好好儿活。第3段联系“‘好吧,就明天。’我说”可知,“我”同意了母亲一起去看花的要求,联系“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可知,此时的母亲因为“我”同意去看花而喜出望外,非常激动。
答案示例:第1段中母亲是强忍悲痛、好言相劝;第3段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
10.结合文章第3段对人物的描写,说说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答案示例:
①是一个慈爱(睿智、包容)的母亲。体现在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包容儿子的不耐烦,多次央求儿子去北海看菊花散心。母亲带“我”去看菊花,是希望“我”能在盛开的菊花当中找到生活下去的力量。②细心的母亲。比如“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敏感,“又悄悄地出去了”,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
11.文章的题目“秋天的怀念”,能改成“对母亲的怀念”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解析: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母亲去世正是一个秋天,文中发生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我”瘫痪后的一个秋天,这是“秋天的怀念”的表层含义。联系末段中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可知,母亲去世以后,“我”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花,看到菊花开得烂漫,领悟到了母亲让“我”去看花的深意,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知道了母亲一直的期望就是自己去世以后,“我”和妹妹在一起好好生活。这是“秋天的怀念”的深层含义。“对母亲的怀念”只是点明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意,过于直接,内涵远没有“秋天的怀念”这么丰富。
答案示例:
不能。“对母亲的怀念”太直接,“秋天的怀念”含义更丰富,表层意义是本文回忆与母亲有关的往事都发生在秋天;深层来讲,“秋天”一词比喻生命的成熟、思想的积淀,这里暗含作者在秋天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1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年少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冬天里, ;夏天里, ;秋天里, ;春天里, 。
①母亲便是月亮,映着我们床前的明月光
②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
③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烈日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解析:
此语段是有关“母亲”的赞歌。阅读各选项找到对应季节的关键信息,“小火炉”对应“冬天”;“绿荫”对应“夏天”;“月亮”对应“秋天”;“暖阳”对应“春天”,春天是开始和希望。排序为:②③①④。
B
13.仔细观察漫画《谁过母亲节?》,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漫画内涵的能力。从漫画的标题以及来电的文字提示,不难看出这是一幅讽刺漫画。解读需要紧扣图文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具体,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劳碌的母亲即使是在所谓的“母亲节”这一天,也被子女在电话里叮嘱:“妈,晚上做些好吃的,我们去给您过‘母亲节’!”我从图中读出了:真正的孝顺,应伴着良知。看似孝顺,实则让母亲为之操劳不休,这样做是可耻的。孝敬父母,关爱老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
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
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
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
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
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
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
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
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
14.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1) 。→“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2) ,
。
15.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
16.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17.简要分析第 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4.围绕“见面”,请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火车经过家乡,“我”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1) 。
→“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再次“见面”。→(2) 。
天黑车快,“我”和
母亲没有“见面”。
返程时,母亲手电筒的那一束光让“我们”“见面”
解析: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见面”这一贯穿全文的线索,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1)答题区间在第⑥~⑨段,(2)答题区间在第 ~ 段,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即可。
15.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
点拨:
一般来说插叙有以下几种作用: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情节的展开;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等。
解析:
阅读第③段可知,这段插叙补充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可以看出母亲处处为“我”着想,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突然想到与母亲相约“见面”,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答案示例:这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做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
16.本文在选入《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时,题目为《黑夜的火车》,《那一束光》和《黑夜的火车》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示例:
我喜欢《那一束光》。理由:①“那一束光”的意蕴丰富,一是“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的身影;二是母亲就是那一束光,照亮“我”人生前进的路;三是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四是那束光是对“我”内心思念母亲及思乡的抚慰。②含蓄地表达主旨:表现了“我”对母亲以及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而《黑夜的火车》这个题目没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17.简要分析第 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解析:
第一问,尾段内容交代火车上的“我”小,道口窄,母亲的身形矮小,以此突出母亲见到“我”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是“我”却两次让母亲这么做,可见“我”内心的愧疚与难受。第二问,可抓住本文的中心,围绕“理解母亲”“感恩”展开表述。
答案示例:
表达了“我”想与母亲“见面”而让母亲两次深夜在路口等待的心疼和愧疚。读了这篇文章,我发现在母亲的心中,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因为母亲的一句唠叨、一次疏忽而发脾气,这是多么不应该呀。我们要理解母亲,用自己的行动回报母亲。
18.综合性学习。
七年级某班以“细说母爱”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应将“ ”一词改为“ ”。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1)活动中,班级进行主题宣传活动,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语。
解析:拟写此宣传语,要扣住“细说母爱”的主题,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对母爱的感悟即可。
答案示例一:母爱像春天的暖风,吹拂着我们的心。
答案示例二:山,没有母亲的爱高;海,没有母亲的爱深。
(2)活动中,丹丹同学拟写了一篇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下面是短文的部分内容,请你按照要求帮她修改。
从现在开始,A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亲身的实际行动感谢母亲。当妈妈下班回来,帮她倒一杯热茶;当妈妈累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来了,帮她捶捶背,揉揉肩;当妈妈要睡觉了,帮她打一盆热水,暖暖脚;B当我们考试后,给妈妈奉上一份沾沾自喜的答卷。
①A处画线句中有不合逻辑的问题,应将“ ”一词删除。
②B处画线句中有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应将“ ”一词改为“ ”。
解析:A句中,“亲身”的意思是“自己直接的”,与句中的“自己”重复,应删掉。B句中,“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一般含贬义,不符合语境,可改为“称心如意(满意)”。
亲身
沾沾自喜
称心如意(满意)
(3)当母亲生日到来时,你准备对母亲说些什么话?
解析:解答本题,应扣紧“母亲生日”这一特定的语境,写出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及生日祝福,语言表达力求生动优美,有文采,饱含真情。
答案示例:
亲爱的妈妈,岁月的磨砺让您的青春老去,风雨的洗涤让您的容颜褪色,但是在我的心中,您就是那朵最美丽的牡丹花——富贵又吉祥。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祝福您生日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