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备课参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教案+学案+备课资料+同步练习,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河东教育】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备课参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教案+学案+备课资料+同步练习,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2-02 20:34:02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五四爱国运动■“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精神导入 《五四运动》浮雕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高200厘米,长354厘米。浮雕生动再现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数千人在天安门前集会示威游行的场面: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收回山东被日本夺去的权力和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后来遭到军阀的镇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许多城市的工人、学生罢工罢课。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导入“二 十一条”原稿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向袁世凯递交“二十一条”的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签字的“二十一条”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陆宗舆 陆宗舆(1876—1941)浙江海宁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13年,他任北洋政府驻日公使,参与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为五四运动时反对的卖国贼之一。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爱国同志会、北京商会及各省将军反对“二十一条”的文电、传单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中,在钞票上加盖的“泣告同胞,毋忘五月九日国耻”章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五月九日永记勿忘。”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 德国占领青岛后,在信号山麓岩壁刻上飞鹰国徽;日本占领青岛后,刻大正三年十一月七日于其上。 德占时期的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右上小图为济南火车站。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德国在青岛的俾斯麦兵营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1914年11月7日,日军攻占青岛。图为日军入城仪式。日本强加中国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巴黎和会会场 巴黎和会“三巨头”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左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左三)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右一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 1919年1月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中国直接收回青岛的长篇说帖,共分甲乙丙丁四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正义要求。上图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陆征祥(中)、顾维钧(右)、王正廷。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顾维钧 顾维钧 (1888—1985),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1904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和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12年任驻美国、古巴公使。 1918年作为巴黎和会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 中国代表团除了(对巴黎和会)提出说帖而外,并由顾维钧在会议席上表示意见。
顾维钧曰:仅关数百万人的太平洋属岛问题各位即如此尽力,至于青岛问题关系四万万人民的大问题,本全权之责任亦极重,今试述其大纲原则:胶州租借地,胶州铁路 及其他一切权利,应直接交还中国。青岛完全为中国领土,当不容有丝毫损失。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租借与德国,起因于教案问题。德国以武力要挟强请,迫不得已而为,已属世界周知之事。如就地势论之,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相接,可直达首都,于国防上中国亦断然不容他国之争执。以文化言,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山东以二万五千英方里之狭地,容三千六百万之居民,人民即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实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 本全权认为交还青岛为公正圆满之一条件,若本会舍此采用他法,则本全权不得不认为谬误。……本全权绝对主张大会应斟酌胶州租借地及其他权利之处置,尊重中国政治独立,领土完整之根本权利,且相信中国,有和平之诚意。
——转引自《北洋军阀史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 在英、法、美、日操纵下,和会拒绝中国正当要求,悍然将青岛及山东权益转让日本。图为巴黎和约中有关青岛及山东权益转让日本的内容。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林长民与其女林长民题词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返 回返 回“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导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队伍浩浩荡荡从红楼向天安门前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天安门前愤怒的人群(油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卖国贼曹汝霖住宅的黑漆大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街头讲演的学生北京学生爱国游行示威队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学生们在前门大街激昂讲演游行示威的女学生队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中的宣传品“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大学学生分组在街头讲演“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传单“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传单“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左图为五四运动当时散发的传单
右图:
全国人民注视的中心——山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湖南甲种农业学校学生彭超断指血书反对“二十一条”宁波学生罢课示威,反对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无锡学生走上街头,宣传爱国广东海丰人民举行示威,抗议签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广东海丰人民举行示威,抗议签约(1919年5月26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上海各界2万余人声援北京学生(1919年5月7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邵力子 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国民党元老,早年是我国著名的报人。1915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野心,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民国日报》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报刊,以叶楚伧为主编,邵力子为经理兼编辑,馆址设在法租界天主堂街,于1916年1月22日创刊。1925年6月底,邵力子去广州黄埔军校任职,从此以后,他结束了报人生活。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交告其子,姊教其妹,师训其徒,毋忘此国耻纪念日。
——上海中华工业协会通告罢市救国
不办卖国贼不开行
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
——上海某理发馆贴出的告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上海商人罢市标语、口号北京市民欢迎被释放的学生“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北京政府被迫将章宗祥与曹汝霖等3人免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终于被免职。右为《晨报》的消息报道。 左图从上至下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时的纪念章返 回返 回“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四精神“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导入李大钊五四精神李大钊烈士雕像李大钊纪念馆 (位于河北乐亭县新城区大钊路。1997年8月16日建成)五四精神我们的三大信誓是:
  改造强盗世界,
  不认秘密外交,
  实行民族自决。
——李大钊
   (原载1919年5月18日《每周评论》第22号) 《每周评论》书影五四精神 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陈独秀
《每周评论》发刊词
1918年12月22日五四精神陈独秀五四精神 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英译文为胡适翻译。宣言强烈要求收回山东权益。五四精神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书影五四精神攻占冬宫
(俄国十月革命)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精神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五四精神知识链接保卫和平碑
(北京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的由来解析与探究材料一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意见(其主要内容有:签订公开和约,杜绝秘密外交;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根据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家机构)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的发刊词(1918年12月)中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
材料二
1919年2月9日,《每周评论》登载《随感录》一文指出:“威尔逊总统的和平意见十四条,现在也多半是不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1919年5月4日,《每周评论》又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你认为是“非全世界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吗?为什么?中国人民是怎样做的?自我测评1.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活动建议中国近代史专家——郑师渠访谈活动建议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而设的,分组讨论一下,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五四青年节中华世纪坛2000名中学生宣誓成人  2004年5月4日,在全国举行了“继承五四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18岁成人宣誓仪式,北京为主会场。在浓缩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衰荣辱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中学生们庄重宣誓:“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生!”结 束五四精神“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导入五四爱国运动 同步练习(二)
1五四运动获得初步胜利的标志是 B
①迫使北洋政府罢免曹、路、章?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③使民主与科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④在斗争的高潮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在五四运动中起主力作用的是 B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中国共产党????? D农民阶级
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C
A日本割占中国青岛??????????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C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正当要求遭到无理拒绝?????
D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签定“二十一条”
4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A
A爱国主义?????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的精神
5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C
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B先进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D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
6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B
A.将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独占的殖民地
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
7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 B
① 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 取消“二十一条” ③ 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A.① B.①②③ C.②③ D.②
8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D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和约签字”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9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这是因为 D
A.北京学生开始南下上海宣传B.北京学生运动遭到镇压
C.上海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D.上海开始进行“三罢”斗争
10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B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11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完全实现的是 D
A.外争国权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B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B.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C.是先进阶级领导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3五四运动区别于辛亥革命的是 B
①提出明确的反帝要求 ②主力军发生重要变化
③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
1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觉悟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深
15、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在发刊词中说: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了强权”,这一论点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当时 B
A.号召人民为真理而斗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认识到了一战的实质 D.向巴黎和会致意
16五四运动不同于辛亥革命之处是 D
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③工人阶级起了主力军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C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D.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
18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 D
A 工人和学生的革命运动 B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C 广大学生的爱国运动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C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20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D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五四运动最主要的作用是 B
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
C.促使北洋军阀政府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D.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22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 A
①爱国  ②民主  ③罢学  ④追求真理  ⑤思想解放  ⑥科学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⑤⑥
23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D
A.革命性质的变化 B.革命对象的变化
C.革命动力的变化 D.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
24五四运动较之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A
A.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5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有组织有计划的伟大的学
生运动④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D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④
26“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进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失此不图,将成大乱。”(《凇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中“劳动工人同盟罢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有 A
①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的方向
④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②④
27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 B
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
B.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
C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D.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三: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家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为什么?
不中肯。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看法与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异: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29阅读下列材料: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
第二天,北京学生宣布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
从6月初开始,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继罢工。……许多城市的商人罢市。……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五四运动首先在哪里爆发?青年学生起了什么作用?
首先在北京爆发。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2)6月初开始,运动的参与者、中心、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学生、商人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有何不同?
材料一诬蔑、敌视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赞扬学生运动为爱国运动。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发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中肯?为什么?
不中肯。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31概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体现的精神。
[参考思路] (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她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爱国运动 备课资料
历史回眸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妄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袁世凯称帝心切,为取得日本的支持,于1915年5月9日接受了除第五条内容之外的所有条款,国人把5月9日作为国耻纪念日。1918年,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商讨处理战败国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这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五强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会议,并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等正当要求,遭到帝国主义的拒绝。4月底,会议顺从了日本的要求,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等师范、朝阳大学、民国大学等13所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于是日下午2时集合于天安门广场,高举“还我主权”“还我青岛”“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牵宗祥、陆宗舆”等标语举行示威游行,示威学生放火焚烧了曾汝霖的住宅,五四运动爆发。学生随后被捕32人。5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举行总罢课,通电全国表示抗议。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迅速得到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但是又逼走了同情学生爱国行动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下令禁止学生干预政治,并恐吓要镇压学生运动。6月1日,北京政府发布命令,表彰被民众斥为卖国贼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抗议怒潮波及全国。很快,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上海各界开展了罢工、罢课、罢市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五四运动取得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前后,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他举起“民工”与“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他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做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
  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民宅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链接__复旦学生在五四运动中
  八十五年前,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呈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上海的罢课、罢市、罢工斗争,把这场伟大运动推向高潮,而复旦学生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中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1919年5月5日清晨,一阵急促的钟声传遍了位于徐家汇李公祠的复旦大学校园。大家互相在问:“出了什么事?”“听说邵先生在饭厅召集同学,有重要事情通知。”邵力子先生是复旦大学国文教员,当时兼任《民国日报》总编辑。5月5日深夜,他收到了关于北京爆发学生运动的专电,便立刻打电话首先通知复旦学生。天刚亮,他就从市区赶来了。邵先生激动地站在一张饭桌上报告着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的壮举。最后,他大声地问大家:“北京的学生,有这样的爱国思想和行动,难道我们上海的学生就没有吗?”
  复旦学生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此时,同学们满腔的悲愤再也按捺不住了。大学部学生何藻仁当场发表演说,呼吁全校同学立刻行动起来,响应北京同学。大家一致决定推举28名代表,分头去各大、中学校联络,采取联合行动。当晚,复旦学生朱承淘受上海三十三所大、中学校学生的委托,通电全国,强烈要求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表示若政府不接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吾人义不独生,誓必前仆后继,以昭正义”。5月7日,上海人民举行国民大会,复旦有200多名同学参加。
  复旦学生为推动上海学生运动的开展,积极筹建上海学生联合会。5月11日,上海学联成立,复旦学生何碟仁任会长。5月29日,上海学生2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宣誓。复旦同学到会最早,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6月4日,北洋政府大肆逮捕北京学生。当晚7时,上海学生出现在街头,动员各商号罢市。5日清晨,复旦学生首先说服荣昌祥西装店罢市,随后,在学生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各商号纷纷罢市。工人阶级这时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掀起了罢工高潮。五四运动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6月9日,淞沪护军使卢永祥派大批军警强迫商店开业。复旦学生闻讯后,立刻集体整队前往市区。临行前,同学们在操场宣誓,“无人不抱一必死之心”。到达市区后,同学们沿街宣传,鼓动商人将罢市坚持到底。孙中山先生曾亲自接见复旦学生代表,并聘请律师作为同学们的后盾。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政府不得不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复旦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重大贡献,将载人史册。

突破思路
  本节课主要讲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原因、经过和在这次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即五四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有同学都应该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通过对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作用的分析.使大部分同学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指导同学们阅读有关五四运动的原始材料和当时爱国师生的英雄事迹,激发大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指导他们对英雄的事迹发表感想,进行课堂讨论.使其能够领会到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以上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五四爱国运动对于同学们来讲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节是对五四爱国运动的纪念,同时也是对现在青年学生的激励。本节课可从五四青年节导入,让同学们讨沦为什么把5月4日定为青年的节日?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可转入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为什么在1919年爆发规模如此庞大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提出了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称帝心切的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几乎接受了“二十一条”的所有内容。另一方面,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名义上是商讨处理战败国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问题,实际上却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中国代表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收回中国在不平等条约中丧失的主权,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但是列强却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五四爱国运动的经过可由学生主讲。要指导学生注意这么几个问题:一,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北京的青年学生首先发动。二、运动后期,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三、运动中,工人阶级也参加进来,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四、最后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仁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此外,还可建议学生搜集当地五四爱国运动时的资料,让他们切身感受家乡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体会家乡青年的爱国激情。老师也可搜集当年的一些历史图片作为补充。
  五四精神是五四爱国运动在思想层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讲爱国主义精神,要引导学生通过当年爱国学生的实际行动来体会。民主与科学精神要从新文化运动讲起,要使同学们深刻领会五四爱国运动体现出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指导学生阅读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文章,阅读鲁迅的小说,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从这些原始资料中让同学自己体会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深刻内涵。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体现在学生的爱国行动中,也体现在这些旨在开启民智,反对传统旧道德、旧文化的知识分子的文章中。读罢这些原始资料,让同学们谈一淡自己的感想,五四精神是否已经过时,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如何,在他们身上能否体现五四精神?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使其真正领会到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成为激励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内在动力。
  由学生讲完五四运动的经过.深刻领会五四精神之后,再由老帅总结出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讲解。一、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时空隧道
  1919年,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令以北大清华大学生为首的中国青年震怒了!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走上街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激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的征程!此后,“五四”就成了一种象征、一个标志,装载着青年的力量与精神!
  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激情,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6月l0日罢免曹汝霖、章宗样、陆宗舆,到6月28日拒签和约,部是爱国群众运动的结果。而且,北京的五四先驱们和上海的爱国群众,进一步提出了对北京军阀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要求。
  五四运动的斗士们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位先生”,他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将民主(当时称人权)与科学并列,倡言国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五四运动的严重缺失。就在于它还停留在“民主”与“科学”的字面意义上,也就是说,它只是停留于对“民主”与“科学”做思想观念上的启蒙,而没有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世界及生存方式的提升上予以充分的重视,更没有在此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这种借思想文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能也没有超越观念层面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结果仅仅是影响了一批精英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依然如故。那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积存于民众生活中的落后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依然在不断滋生与延续,“民主”与“科学”的价值理想离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依旧那么遥远。五四之后,一代代青年在民族危亡和政治斗争中被军阀和政客们利用,军阀混战,动乱连年,中国在一次一次的战争与混乱中丧失了机遇。

合作讨论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那么五四精神是否也已经过时?你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怎样?
  ☆ 朝气蓬勃
  ☆ 勇于创新
  ☆ 个性鲜明
  ☆ 萎靡不振
  他们身上能否体现五四精神?
  思路:从你了解的当代中国青年的面貌谈起,并对其进行评论,以及作为和平时期的青年,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五四精神?

第17课 五四爱国运动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重点难点:五四运动的史实,包括发生的背景、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背景:
1、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表现:1915年,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 ,企图把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巴黎和会:时间: 地点: 。目的:
。实质: 。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席会议,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但是欧美列强却将德国在 的一切权益转让 。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
二、过程:
1、导火线: 。
2、爆发: 年5月4日北京各高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 ”“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打到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
3、发展: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响应, 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也由 转到 。
4、高潮:上海的“ ”的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三、结果:①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之下,北京政府被迫罢免了 、
、 的职务。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 》上签字,中国 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合约。
四、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 ,
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②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 ,体现了鲜明的 。
③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 ,它体现了
的精神。
④ 的曙光喷薄欲出.
【重、难点突破】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1)相同:①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③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2)不同:①指导思想不同:五四运动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辛亥革命则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②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同: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发展方向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五四运动则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③革命的主力不同: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而辛亥革命的主力是民族资产阶级。④领袖人物不同: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先进知识分子,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牌。⑤群众基础不同:五四运动有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辛亥革命则脱离了人民群众。⑥革命彻底性不同:五四运动彻底的反帝地反封建,而辛亥革命则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⑦影响不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而辛亥革命则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堂练习】
1、巴黎和会的实质是( )
A 维护世界和平 B 处理战败国
C 重新瓜分世界 D 实现民族自决
2、下列哪项不是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原因
A 袁世凯政府的卖国条约给中国代表团带来不利影响
B 中国代表团没有据理力争
C 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
D 弱国无外交
3、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
A 北洋军阀卖国 B 日本继续推行二十一条
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 一战后日本继续独霸中国
4、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和约是在
A 鸦片战争中 B 义和团运动中
C 太平天国运动中 D 五四运动中
5、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的跑马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上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喻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6、1919年5月6日,上海中华工业协会发布通告,指出:“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业,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勿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A 科学 B 自由 C 民主 D 爱国
7、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 青年学生 B 工人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8、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力转让给日本,表明
①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②弱国无外交③ 对帝国主义列强不能抱有幻想 ④巴黎和会中国的外交努力失败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9、下列关于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 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B 废除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C 收回山东主权
D 废除“二十一条”
10、最能完整地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废除二十一条”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还我青岛”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1、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因为
A 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 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12、五四运动的意义不包括
A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C 促使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D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3、《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应归功于
A 学生罢课 B 商人罢市
C 工人罢工 D工商学的联合斗争
14、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的主要原因是
A 全国人的压力 B 中国代表团的努力
C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 帝国主义的妥协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传单)“中国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1)上述传单和口号出现于哪次运动中?由哪个阶级发起?
(2)材料二中的“外争国权”具体要求是什么?“国贼”具体是指哪一些人?
(3)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
(4)这次运动有何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教学重、难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故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录像)
对,的确,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5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
关于中国的外交失败,我们补充一些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签“二十一条”时的情况?日本入侵山东是怎么回事?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因此,帝国主义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了日本 。同学们试想,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但没有从巴黎和会上收回任何权利,反而被帝国主义当猴给耍了,中国人能不愤怒么?(答)
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人民外恨列强,内恨卖国的军阀政权,长久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活山一样爆发了。人们将斗争的目标对准了那些人?为什么?
斗争的行动首先从那里开始?对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开始的。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录像)
五四运动开始了,学生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前示威,又来到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当时,曹正与陆征祥在一起,他们听到学生过来的消息后,慌忙各自躲了起来。学生寻曹汝霖不到,一气之下火烧赵家楼,这一把火救了曹汝霖一命。起火的时候,陆征祥慌忙从屋中逃了出来,被学生发现。学生正好有气没处发,于是将他抓住,痛打一顿。这时大批军警赶来逮捕了32位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4日北京大学 的行动如黑暗的夜空中发出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进行爱国宣传,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强大的声势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当他们回到北大时,蔡元培校长亲自率学生迎接他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同学们将他们高高举起,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被捕学生的爱国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学生们为了救国,纷纷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在6月3—4日,北洋政府又到北京大学大肆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也就是从6月份起,运动发生了变化,请同学看书,填以下表格:
内容
时间
主力
中心
规模
目标
5月
6月
问:1、主力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意义?
2、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在运动期间不断发表文章,组织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还有孙中山,他为中国的命运奔波了30多年,虽屡次失败,但爱国心不减,他总是摆脱别的会见,热情的接见学生,给予鼓励。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录像)
(教师总结)每当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爱国主义象一个严厉的法官,把一切卖国贼都揪出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为民族的利益冲锋陷阵的人,就成为千古不朽的英雄。即使那些在别的时候或在别的问题上犯有错误甚至是罪恶的人,只要他为民族作过一丁点好事,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请问是那些?
3、直接成果: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
b.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1.通过五四运动的时间、过程来分析背景.
打出材料,学生分组讨论。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
国际背景:日本、美国侵略;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五四运动的过程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1、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从影响面来讲,它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群众发动的广泛和深度上讲,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群众和发动了群众,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四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成分有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
3、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又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更广泛的传播开辟了途径,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经过实践的选择,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流。再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后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请同学列举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专论有那些?
五四运动前:《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后:《再论问题与主义》
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加上自身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运动,所以,它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标志着中国革命将揭开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我们以前讲过一些,现在我们看表格:思考称1919—1949 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那里?

名称
性质
任务
领导阶级
主力 结果 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资产阶级共 三民主义
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
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

(四)、 总 结:
(五)、 布置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