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导入邓小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
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毛泽东与周恩来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就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其具体内容其实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1979年 美国总统卡特欢迎邓小平访美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 “我们不再用‘解决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邓小平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建议,举行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 )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 9)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事。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
(在这次接见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1983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时再次阐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 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
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
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82年9月)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与其展开
了一系列的会谈,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案收回香港。英方开始试图续
约,随即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主张,中方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坚持不妥协。
邓小平在同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强硬的撒
切尔夫人碰上了更强硬的对手。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说,主权问题
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
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
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香港岛、九龙、新界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香港回归仪式( 1997年7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 澳门大三巴牌坊澳门回归仪式
(1999年12月20日)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徐向前首航包机飞返台北桃园机场 台湾各界反台独行动台湾同胞祭拜黄帝陵
(2002年4月)台湾企业家参加辽宁经济建设每年有几百万台胞到大陆旅游观光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
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知识链接汪辜会谈辜振甫汪道涵知识链接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知识链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知识链接自我测评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历史影响。结 束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同步练习
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实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段话是 说的。( )A.邓小平 B.毛泽东 C.孙中山 D.江泽民2.根据“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了:( ? ) ①香港问题 ②台湾问题 ③澳门问题 ④钓鱼岛问题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用的范围是:( )A.少数民族地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 D.港、澳、台地区4.这幅照片反映了 的情境。 (? )
A.《南京条约》 B.香港回归C.澳门回归 D.台湾回归5.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 ”!(?? )A.香港 B.澳门 C.九龙 ? D.台湾6.1987年4月,中国和 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英国 D.日本7.在两岸关系上,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 ”的方针。(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武力统一,一国两制 C.不独不统,维持现状 D.允许独立,建立邦联 8.“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佑任的《哀歌》反映了台湾同胞希望:( )A.回到大陆 B.安葬在大陆 C.祖国统一 D.台湾独立9.孙中山说:“统一是中国全体人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这句话现在对 地区来讲仍然是真知灼言。( )A.香港 B.澳门 C.西藏 D.台湾二、填空题:10.我国政府于 年恢复对香港地区行使主权, 年收回澳门。
维度B 能力提高三.动脑筋11.你能说出一国两制的具体含义吗?
?
12. 阅读材料材料一 1982年 9月 22日早晨,我在从东京飞赴北京时,一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根本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 1842年就香港岛签订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先决条件。我们事先也商量过了,决定把谈判立场建立在英国至少对一部分香港领土拥有主权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此立住脚,然后把主权让出,以换取对香港继续管治的权利。[英]玛格丽特?撒切尔材料二 “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作出决策。”小平毫不含糊地表示,“我希望用两年时间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如到时还不能解决,中国将单方面作出宣布。”如果在这期间发生人为制造的动乱,“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回归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周南《他才是中英谈判的首席代表》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打的如意算盘是什么?
(2)?邓小平所说的“方面作出宣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单方面作出宣布?
(3)?通过谈判,最后中英双方于什么时间达成了什么协议?
维度C 探究应用三.议一议:13.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满意地回顾了近年来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一致认为通过协商妥善地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有助于维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有助于两国关系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为此,经过两国政府代表团的会谈,同意声明如下:(内容略)材料二 (2003年7月23日)在香港英国总商会举行的午宴上,布莱尔发表了演讲。他说,尽管香港今年遇到非典侵袭等各种困难,但在各界的不懈努力下,香港正走上正轨。特区政府正在听取民意,并努力改善施政。 刚刚结束在中国内地访问的布莱尔说,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让他惊叹,香港作为中国一部分,必将因此受益。英国希望为中国的发展尽力,为香港的持续发展尽力。 布莱尔说,“一国两制”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在香港得到坚持和发展,也遇到一些考验。他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成功实施“一国两制”这一创举。他表示,这一制度在香港的成功,符合各方的利益。(1)材料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指的是什么?你能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顾这个问题产生的过程吗?
?
(2)从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传媒上了解香港回归后,实现材料中所说的繁荣与稳定没有?
14.阅读材料 材料一 华夏经纬网3月17日讯:据中新网消息,台湾“经济部投审会”15日公布“违法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案件裁罚基准”,将违规赴大陆投资或技术合作案件的罚款金额幅度扩大,自3月1日生效。依照规定,违规者可连续处罚,罚款金额为第一次处分金额的1至5倍,但最高不高于台币2500万元(原罚款金额为新台币100万元至500万元)。材料二 台湾出版的《投资中国》杂志5日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3年年中,在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已达68115家,累计合同金额1295亿美元,实际利用金额约774亿美元。材料三 台湾诗人丘逢甲写了一首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说,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请回答:(1)台湾当局为什么要加大对“违规”赴大陆投资或技术合作的处罚力度?
(2)和材料一的限制相对比,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3)血浓于水,你能从多个角度(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来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⒈A ⒉C ⒊D ⒋B ⒌B ⒍A ⒎A ⒏C ⒐D二、填空题:⒑1997 1999三、?动脑筋:⒒“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微言轻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⒓(1)以主权换治权,继续在香港实行殖民统治。(2)“单方面宣布”指的是单方面宣布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收回香港)。因为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人民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被侵占。(3)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四、议一议:⒔(1)指的是香港被英国侵占,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2)略⒕(1)台湾当局推行台独政策,害怕台湾与大陆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企图阻止台商到大陆投资。(2)说明了大陆的良好环境吸引了大批台商,两岸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台独的图谋注定会被两岸的中国人所唾弃。(3)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琉球。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17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至公元1893年(清光绪19年)时,总数已达到50.7万余人。台湾社会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管辖。元、明政府在澎湖都设有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684年(清康熙23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此后,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对台湾的治理。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17世纪初,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此后,两岸中国人民为反对日本侵占台湾,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要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州、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列岛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程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考试大纲】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过程: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含义:
。
4.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思考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香港回归
(1)条件:
①中国国力增强, 不断提高。
②“ ”的构想不断完善。
(2)过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时间)香港回归祖国。
(3)意义:香港的回归洗刷了 ,翻开了
,中华民族在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
(1)回归: 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 》;
年12月3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是 的结果,为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请思考2:中国为什么选择用“一国两制”方式来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2)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概况:
(1)1979年元旦,实现真正停火。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隔绝状态。
(3)1993年,汪辜会谈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4)2000年以来,台湾政局变化,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5)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处瑜先后访问大陆,标志着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4.意义: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重大原则问题。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思考3:如何认识“祖国统一”?
【思维拓展】
1.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①“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③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④有宪法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湾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制”的评价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结合有关史实简述香港问题始末
(1)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中英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至此,英国在半个多世纪中,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占去中国1078平方公里的整个香港地区。
(2)从1982年开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开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此之后,香港平稳过渡,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走进高考】
例1.(08上海综合能力,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解析:B。 ①在1955年,②在1936年,③在1924年,④在1945年。
例2.(2007江苏历史)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D 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2005 年 4 月 29 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 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 ? 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 WTO 的现实 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国民党必然会在台湾重振旗鼓 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2.阅读下图,目前阻碍我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台独势力的猖獗
B. 岛内主流民意的变化
C.美日反华势力
D. 国际社会的压力
(台湾民众反台独)
3.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钓鱼岛问题
4. 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回归后,其事务由港人自己管理,但不包括①外交 ②国防 ③立法 ④行政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6. 两岸三通是指①通邮②通电③通信④ 通航⑤ 通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
7.台湾的民进党曾指示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台湾地图。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台湾签发”字样, 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台湾地方政府的特点 B.陈水扁积极推行台湾独立
C.陈水扁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 D.陈水扁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
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27.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
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
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
的“和平之旅”。右图为连战访问大陆的路线示意
图。
读图并回答:
(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胡锦涛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
(2)西安是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0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
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50-70年代的宣传画
(1)根据以上三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主导思想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三)实现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8分)
材料三
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厦门前埔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3)请简要指出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4分)
材料四
汪辜会谈(1995年) 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胡锦涛会见连战、宋楚瑜
(4)以上四幅图反映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 DCAAA DBDCC
二、非选择题:
11.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工农运动配合北伐。
(2)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美国干涉、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12.答案:
(1)武力解放台湾
(2)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3)一个中国为前提,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4)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历史意义。
阅读有关邓小平、撒切尔夫人谈判时的言论材料,“一国两制”构想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探究,深入了解中国收回港澳的原因,从中学会分享与合作。
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录片,并请到过港澳地区旅游的同学展示照片,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加深对“一国两制”伟大成就的认识。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
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结束;“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
通过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祖国。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
【方法手段】
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情景设置、设疑诱思、讨论协作、模拟教学、视频直观等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x分钟)
用powerpoint播放《七子之歌》和相关图片,充分创设教学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优美、感人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在正式上课前,老师不妨为大家介绍几位“俊男美女”,请留意屏幕。(课件展示:用赴台候选大熊猫的图片导入)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爱这些憨态可拘的大熊猫。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爱这些憨态可拘的大熊猫。它们当中的“最佳恋人”将会从四川到祖国的另一个地方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你们知道是哪吗?(学生简单回应。)那为什么要把大熊猫送给台湾同胞呢?这体现了两岸之间怎样的感情呢?(学生简单回应,教师点拨。)对,大陆同胞向台湾同胞赠送大熊猫的举动恰恰体现了大陆与台湾那份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祖国的统一大业也始终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从新中国成立那一刻起,我们党和政府都作了不懈的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祖国统一大业。请同学们翻到课本P.75。
【设计思路:以“赴台候选大熊猫”这一学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作为本课主题的切入点,拉近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不仅能够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其融入课堂学习情境中,从而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优越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明白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与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展开 、重难点突破(用x分钟)
这节课,我们会以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为主要线索进行学习。
【设计思路: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生习惯于教材原有的学习顺序,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线索以及核心内容。】
那祖国统一大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香港、澳门的回归。
还记得港、澳回归的时间吗?我们不妨来重温当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录像)。
【设计思路:通过录像直观地回顾历史,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认识。】
那么你们认为香港回归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呢?(启发学生从国内意义、国际意义出发)港、澳在回归后与之前最大的不同点在哪呢?现在,我们不妨请到过港、澳地区的同学来谈谈自己港、澳之旅的感受。
(学生活动:走进今日港、澳;教师简单评价)。老师也到过香港,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繁荣、安定、和谐的“动感之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为什么能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呢,而且还能保持她们的稳定呢?
【设计思路:通过曾到过港、澳地区旅游的学生,展示照片、一些相关数据,自述亲身感受,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然后,老师把问题转移到为什么成功收回香港、澳门,并保持她们的稳定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与兴趣】
还记得香港是怎样被英国一步步占领的吗?(课件展示:学思之窗:引导学生简单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并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来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将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1982年,中国政府开始就香港问题与英国谈判。英国人会甘心把香港交还中国吗?我们不妨来阅读一段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课件展示:中英谈判中邓小平的发言、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一国两制”相关内容)。
材料一: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邓小平
材料二:对英国来说,这(中英联合声明)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撒切尔夫人
材料三: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文选》
合作探究:结合史实,谈谈中国成功收回港、澳的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收回香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政府是代表了全民族利益的政府,在收回香港主权的态度非常坚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成功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当然,收回香港还要有一个中、英、香港三方都接受的方案,这就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虽然“一国两制”最先在香港实践,但是你们知道它首先针对哪个地区的问题呢?
【设计思路:通过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中国成功收回港、澳的条件,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同时,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课件展示:学思之窗,引导学生回忆台湾问题的由来,教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中央人民政府曾经准备武力解放台湾。而台湾当局依仗着美国撑腰,也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反攻大陆。海峡两岸处在敌对状态。但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台湾”的提法改变了,首先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是在那一环境下呢?(学生回答)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也透露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思。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构想呢?(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含义)(学生回答)对,“一国”指的就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图谋和言论。所以“一国”是前提。那为什么不在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呢?(学生思考、小声议论)这是为了维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那你们认为,“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从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高瞻远瞩提出的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我党和政府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哪些努力?2005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回忆通过了哪一部重要的法律?(学生回答。)这部法律主要针对哪些对象呢?(学生回答。)海峡两岸的中国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是不可能被割断的。今年的连宋大陆之行不是很好的明证吗?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打破了两岸几十年的隔绝状态,有力地维护和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6,并思考:从这些措施你看到我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态度和方针是什么?这些政策和措施说明了什么?
三.新课结尾(用x分钟)
感悟历史:学生畅谈自己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布置】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西藏问题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中的“两种制度”指的是: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3、《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变的是①外交制度②经济制度③军事制度④生活方式
A 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 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造成的 B 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 雅尔塔体系规定造成的 D 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5、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6、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的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威望
C 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 D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8、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B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自治权
C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 特别行政区原有制度不便
9、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 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0、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A、法律制度 B经济问题 C社会性质 D政治体制
11、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 ①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 ③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④台湾和平回归后不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2、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不承诺“不使用武力”是针对
A 恐怖主义 B “台独”问题 C 澳门问题 D 香港问题
13、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是 ①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③台湾当局也被迫逐渐放松“三通”的限制 ④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四.板书设计:线索图表
五.课后追记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学案
预习思考:
1.列举台湾与祖国大陆几经分离与回归的史实。并分析当前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3.香港地区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统治的?中国是怎样收回香港地区的主权的?
4.请思考:“一国两制”与“台独”分子提出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有何区别?两岸对峙局面出现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哪些新发展?
5.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 而提出来的,在20世纪 年代中后期就有了雏形。
2. 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 在谈话中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在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 ,台湾和港澳保持原有的 不变,两种制度 ,这是实现 的必经之路。这样,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4. 年12月,全国人大 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 。在 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 以法律规定,使“ ”有了宪法保障。
5.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 上通过,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机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国 , 不断提高, 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
2.香港回归
① 经过
A.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 》,确认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年 月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日,《 》正式生效。
②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翻开了 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澳门回归
① 年4月,中葡正式签署了《 》,宣布中国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② 年 月 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 退守台湾后,两岸关系长期紧张,双方时有战斗发生,互不承认对方的 。但争执中也有共同点,即都认为 , 只是中国的一个省。
2.在 统治后期,顺应了一些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两岸 的交流中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3. 主政期间,台湾岛内公然出现了一股“ ”势力,企图制造“ ”或“ ”2000年,台湾地方领导人 更公开宣扬“ ”论。
4.面对 的大是大非问题,中国大陆坚持 是历史的必然, 是中华民族的心愿,但针对“ ”,决不承诺“ ”,并把这作为中国的一贯立场。
5.2002年党的 报告中再次强调,“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承诺放弃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