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风俗文化,感悟乡土情结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1课时 阅读引领课3(1+X) 八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 《风俗画卷》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灯笼》 语言丰富有味,表达爱国情怀。 1550 4分钟
《故乡的野菜》 平和清淡,隽永优雅,浙东风俗,乡土情结 990 2分钟
《故乡的吃食》 语言细腻质朴,北方风俗,对故乡的热爱。 2110 5分钟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识记积累
(1)积累识记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字词。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2.阅读
(1)概括文章内容(或梳理文章思路)。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3)分析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写作(学习仿写)
(1)模仿篇章结构。
(2)借鉴写作技巧。
4.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1)确定宣传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精神。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和创新的精神。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三)本课时主题概括
意蕴深厚话民俗
(四)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学习活动一
环节1
自由朗读,感知全文内容,讲一讲作者与灯笼结缘的往事。
参考: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在村里上下灯学。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跟着龙灯跑半夜。⑤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环节2
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交流探究。
1.文中围绕灯笼写了哪些乡间习俗?
2.灯笼引起了作者小时候对家乡的哪些回忆?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作者为什么喜欢灯笼?
4.结合本文,说说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
1.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大人们在神龛里点起烛;村边社戏还愿,唱戏,挂神袍,村头挑红灯;女子出嫁打灯笼等。
2.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 ;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 ,花脸,《司马懿探山》。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4.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所选材料较为广泛。既有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又有稍大一些时夜晚接祖父和作者自己上下灯学的事例;既涉及历史上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汉献帝以灯笼做伴的历史事件,又有作者现实中在延安面对日寇入侵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愿望。取材横跨时空。但全文都表现了明确而集中的中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恋,对国家的热爱。文章有这一思想情感统摄全篇材料,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堂小结:灯笼,这个在贫穷年代用以照明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来愈被现代化的照明设施所取代:夜晚,开车有车灯,散步有路灯,航海有指明灯……这些“灯”,为我们带来了方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灯”的指引。
2.学习活动二(品细节,悟情感)
环节1
阅读《故乡的野菜》《故乡的吃食》,感受我国各具特色的民俗。
环节2
细读文本,找出文章中打动你的句子,进行圈点勾画,品味赏析,理解含义,感悟情感,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环节3
以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品味生动的叙述,细致的描写,体会文章流露出的乡土情怀。
【评价设计】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感受作者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
课堂小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家乡风俗就是一种媒介,勾出作者与家乡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