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2023-2024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8-21 10:5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培优讲义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的时间t2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实验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本实验需要注意的点: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长、坡度要小,但是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各段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若多次测量,则每次都要使小车从同一位置自由滑下。
4.若小车到达终点之后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所测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车开始运动之后没有及时开始计时,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典型例题】
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判C点所用时间tAC=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小车到达C点前就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   (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
(2)减小
(3)5;0.8;0.16
(4)偏大
【解析】
(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平均速度,所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斜面越陡,小车下滑得越快,在斜面运动的时间越短,要使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长些,方便测量时间,应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判C点所用时间为 ,刻度尺上一大格为10cm,一大格又分为10小格,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cm,A点对应的刻度为80.0cm,C点对应的刻度为0.0cm,则A点到C点的路程为 ,由 得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4)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如果在小车到达C点前就停表,造成测量时间偏小,运动的路程一定,由 得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题型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用电子停表记录小车滑行的时间,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停表显示的数字分别如图中所示。已知电子停表显示时间的方式为“小时:分:秒”,AC之间的距离x=80cm,B为AC的中点。
(1)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时间为     s。
(2)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cm/s。
(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vAB   vBC。
(4)如果小车还未到达C点小明就按下了停表,那么他测得的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
(5)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请你对本实验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答案】(1)5
(2)16
(3)<
(4)大
(5)减小斜面的倾角
【解析】 (1)由图知道,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时间是5s。
(2) AC之间的距离sAC=80cm,时间tAC=5s,由 知道,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3)由图知道,小车在AB段的所用时间tAB=3s, 在BC段的所用时间tBC=2s, AB之间的距离等于BC段的的距离,即
由 知道,AB段的平均速度vAB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vBC。
(4)如果小车还未到C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 知道平均速度会偏大。
(5)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可以减小小车运动的速度,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题型二:频闪法测量平均速度
如图甲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1)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   s;
(2)小球所做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在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运动关系图像是图   。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各时间段内平均速度之比vAB:vBC:vCD=   ;
(3)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有多大?
【答案】(1)0.06
(2)加速;D;1:3:5
(3)解: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路程为s=4.50cm=0.045m
所以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为
【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时,频闪3次,故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为t=0.02s×3=0.06s
(2)由于小球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所做的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A图所示图像显示物体静止,B图所示图像显示物体做匀速运动,C图所示图像显示物体做匀速运动,D图所示图像显示物体做加速运动,故答案为:D。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各时间段内所用的时间相同,由 可知,平均速度之比等于路程之比,故可得vAB:vBC:vCD=sAB:sBC:sCD=0.5cm:1.5cm:2.5cm=1:3:5
题型三:区间测速
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有家长反映,经常有车辆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
【答案】(1)停表、刻度尺
(2)①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 、 两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路程 ;
②让一名同学站在 点,另一名同学站在 点;
③汽车车头行驶至 点时, 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 点处的同学用停表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 点时, 点处同学停止计时,记录汽车从 点到 点行驶的时间 ;
④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
(3)若 则超速,若 则不超速
【解析】 (1)根据 知,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停表测量时间,用刻度尺测量路程,所以需要停表和刻度尺;
(2)实验步骤:①在校门口前的街道边标识 、 两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的路程 ;
②让一名同学站在 点,另一名同学站在 点;
③汽车车头行驶至 点时, 点处的同学举手示意,同时 点处的同学用停表开始计时,汽车车头行驶至 点时, 点处同学停止计时,记录汽车从 点到 点行驶的时间 ;
④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
(3)实验结论:若 则超速,若 则不超速。
1.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
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答案】C
【解析】
A.由图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从B点到D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BD=4.50cm﹣0.50cm=4.00cm,B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路程sCE=8.0cm﹣2.00cm=6.00cm=0.0600m,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时间tCE=2×0.2s=0.4s,从C点到E点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C符合题意;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双选)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答案】B,C
【解析】【解答】A.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倾角应该小一些,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时间的测量,A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中秒表指针转过的角度可知,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B符合题意;
C.B点是全程AC的中点,AC段路程是BC段的2倍,由图可知AC段所用时间大于2倍BC段的时间,则根据公式 可知,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C符合题意;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偏大,则根据公式 可知,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将偏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3.小霞和小梅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顶端从静止自由下滑。s2为小车自由下滑s1过程中的第一段路程;
(1)本实验原理是    。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测量平均速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时间的测量,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装置中安装了    。木块在装置中的作用是    ,调节木块的时机是在    (选填“小车下滑之前”、“小车下滑之后”或“小车下滑过程中”);
(3)她们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如表,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路程(cm) 运动时间(s)
s1=61.6 t1=5.6
s2=26.4 t2=2.5
①小车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    ;
(4)实验过程中,小车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点处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v1   v2(选填“>”、“<”或“=”)。
【答案】(1);秒表
(2)金属片;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小车下滑之前
(3)11cm/s;某段路程上或某段时间内
(4)>
【解析】
(1)根据速度定义知,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由 可知,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听到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是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该实验需要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因此将木板在小车下滑之前一端垫高,构造斜面,使斜面上的小车获得动力。
(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物理学里说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多大时,必须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由表中数据可知 ,综上分析知
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8 16 24 32 4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A、B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为33cm,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B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   s。
【答案】(1)慢
(2)
(3)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
(4)6.2
【解析】(1)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2)将表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知,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近似相同,所以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4)气泡完全通过两条刻度线的路程 ,则气泡的速度 ,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路程 ,则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
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sAB=0.6 tAB=1.5 vAB=0.4
sAC=1.2 tAC=2.0 vAC=0.6
sBC=0.6 tBC═ vBC=
(1)如图,让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B为斜面的中点。实验数据如表,则小球经BC段的时间tBC=   s,平均速度vBC=   m/s。
(2)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小球运动1s时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3)若第二次实验中小球还没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小球在AC间的平均速度偏    。
(4)下列与小球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合的是    。
【答案】(1)0.5;1.2
(2)时间;小于
(3)大
(4)C
【解析】解:(1)已知tAB=1.5s,tAC=2.0s,B点为AC的中点,则tBC=tAC﹣tAB=2.0s﹣1.5s=0.5s,又已知sBC=0.6m,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vBC= = =1.2m/s;
(2)坡度很小,小车下滑速度就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已知AB段用时1.5s,则1s时小球在B点的上方某一位置,根据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可知小球在滚下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因此,小球运动1s时的速度小于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3)若小球还没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测量的时间偏小,根据速度公式v= ,可知测得小球在AC间的平均速度偏大;
(4)A、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B、表示物体先加速运动后匀速运动;C、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D、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因为小球做加速运动,故答案为:C。
6.小李同学利用图中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4)实验中选用的斜面坡度较小,这是为了方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   。
【答案】(1)小于
(2)A
(3)加速;0.8
(4)时间的测量
【解析】【解答】(1)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即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前半程所用的的时间即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因为小车在B点有一定速度,故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由图丙可知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大,即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
已知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为2.5s,由图可知,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0.8m/s。
(4)实验中选用的斜面坡度较小,小车下滑时的速度较小,通过AC所用的时间较长,故这是为了方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的测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培优讲义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根据公式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
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部或中部固定金属片
实验步骤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t1,将小车通过的路程S1和所用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和所用的时间t2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实验结论 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本实验需要注意的点:
1.斜面的长度要足够 、坡度要 ,但是坡度也不能过小,否则测出的各段平均速度大小会过于接近,且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2.要测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测量其对应的路程及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3.若多次测量,则每次都要使小车从同一位置 。
4.若小车到达终点之后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所测平均速度偏小;若小车开始运动之后没有及时开始计时,所测平均速度 。
【典型例题】
如图,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判C点所用时间tAC=   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   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小车到达C点前就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   (填“偏大”或“偏小”)。
题型一: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用电子停表记录小车滑行的时间,当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停表显示的数字分别如图中所示。已知电子停表显示时间的方式为“小时:分:秒”,AC之间的距离x=80cm,B为AC的中点。
(1)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时间为     s。
(2)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cm/s。
(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vAB   vBC。
(4)如果小车还未到达C点小明就按下了停表,那么他测得的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将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
(5)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请你对本实验提出一条改进措施。   
题型二:频闪法测量平均速度
如图甲所示,是一个小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频闪时间间隔为0.02s,闪亮时间千分之一秒可忽略不计。根据照片记录的小球位置,分析解决下列问题:
(1)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所用的时间是   s;
(2)小球所做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在图乙中,能正确表示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运动关系图像是图   。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各时间段内平均速度之比vAB:vBC:vCD=   ;
(3)小球从位置A运动到位置D的平均速度有多大?
题型三:区间测速
为了保障学生安全,交警在育才中学校门前的街道,设置了限速30km/h的标志牌。有家长反映,经常有车辆超速。在没有安装测速仪的情况下,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测量校门前行驶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速。
(1)实验器材:   ;
(2)实验步骤;
(3)实验结论:   。
1.如图是小亮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拍摄的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每隔0.2s闪拍一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通过的路程为4.50cm
C.小球从C点运动到E点的平均速度为0.15m/s
D.小华在测量AF之间距离时,连续测量三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2.(双选)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大的坡度,便于测量时间
B.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大于BC段运动所用时间
C.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小于BC段的平均速度
D.若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3.小霞和小梅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在斜面顶端从静止自由下滑。s2为小车自由下滑s1过程中的第一段路程;
(1)本实验原理是    。要完成本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
(2)测量平均速度的误差主要来源于时间的测量,为了能较方便、准确测量出小车运动的时间,实验装置中安装了    。木块在装置中的作用是    ,调节木块的时机是在    (选填“小车下滑之前”、“小车下滑之后”或“小车下滑过程中”);
(3)她们通过实验收集的数据如表,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路程(cm) 运动时间(s)
s1=61.6 t1=5.6
s2=26.4 t2=2.5
①小车自由下滑路程s1的平均速度v1=   ;
②小车下滑路程s1和路程s2两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因此在描述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    ;
(4)实验过程中,小车在路程s1和路程s2的中点处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v1   v2(选填“>”、“<”或“=”)。
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选填“快”或“慢”);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
从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8 16 24 32 4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   ;
(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A、B两条刻度线的距离为33cm,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B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   s。
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sAB=0.6 tAB=1.5 vAB=0.4
sAC=1.2 tAC=2.0 vAC=0.6
sBC=0.6 tBC═ vBC=
(1)如图,让小球从A处沿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滚下,B为斜面的中点。实验数据如表,则小球经BC段的时间tBC=   s,平均速度vBC=   m/s。
(2)选择坡度较小的斜面,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小球运动1s时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
(3)若第二次实验中小球还没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测得小球在AC间的平均速度偏    。
(4)下列与小球下滑过程中所做运动相符合的是    。
6.小李同学利用图中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4)实验中选用的斜面坡度较小,这是为了方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