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导入
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
通过时空定位和史料解读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通过史料、史实的分析与整理,带领学生梳理秦建立后所实行的暴政,引导学生分析秦末社会矛盾,客观认识秦朝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通过秦朝灭亡以及楚汉之争的最终结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得民心者的天下。
基于家国情怀认知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通过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增强民族自豪感。
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向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战国策>书录》
为什么秦可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史记·李斯列传》
一、秦的统一
1.背景
材料: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汙,其服不出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姓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篇》
材料: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贾谊《过秦论》
一、秦的统一
1.背景
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列所带来的阻碍。
心理因素
经济因素
地理位置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个人原因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1.背景
咸阳
秦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建立秦朝
2.概况
一、秦的统一
①东灭六国
③南征百越
④统御西南
②北击匈奴
南海
陇西
咸阳
灵渠
临洮
辽东
三郡
河套地区
五尺道
2.概况:
一、秦的统一
【思考探究】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需要加强什么权利?
需要加强什么权利?
中央
地方
专制主义
概念解析
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秦朝建立的
中央集权制度,
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
皇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材料1:丞相绾﹑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平定天下,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1)政治上:皇帝制度
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终身制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皇帝
九 卿(具体事务)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监察百官
副丞相
御史大夫
左、右丞相
太 尉
主管军事(虚设)
↓
↓
↓
思考:三公九卿制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分工明确,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②三公互相牵制,总于皇帝,防止臣下专权。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三公九卿制
材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丞相绾(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政治上:郡县制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①背景:鉴于西周分封制的教训,和战国时期郡县制的推广。
②内容与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朝金字塔型统治机构
道
里
亭
里正
亭长
比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食土临民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收入来源 来源于领地、采邑
官吏选拔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世袭产生
【重点突破】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差异
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由皇帝、政府任免、考核,通过选官制度产生
受制于皇帝、中央
和上级官吏
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作用: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右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2)经济上:编订户籍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3)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作用:
(1)有利于军队的快速行动;
(2)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秦灭六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4)交通上:统一修直道、驰道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右图为: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六国的法律,把原来秦国的法律推行于全国。史称“明发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作用:《秦律》细密、严苛,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5)法律上:制定《秦律》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
主要措施
军事
政治
经济
思想
法律
社会 管理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统一车轨、货币、度量衡等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统一法律,以法为教
编制户籍,迁徙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北方:击退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
一、秦的统一
3.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归纳)
材料一 “百代行秦制,中国两千年历史,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材料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延续,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增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促进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
①扩大疆域: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促进融合: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顺应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一、秦的统一
4.统一的意义
一代暴君
大一统帝国
集权化帝制
暴行于天下
二世而覆亡
发匈奴
(30万)
筑长城
(40万)
平百越
(60万)
阿房宫
(100万)
秦皇陵
表现
后果
大兴土木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文化专制
秦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导致秦末农民争战爆发,秦朝灭亡。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睡
虎
地
秦
墓
出
土
的
有
关
秦
律
的
竹
简
秦朝的暴政的表现和结果
二、秦的暴政
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焚书
坑儒
公元前213年,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诗》、《书》等书籍;有敢谈论者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 。
第二年,两个术士暗地里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以强制力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
目的: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治统治。
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焚书坑儒的认识:
二、秦的暴政
(3)结果
▲ 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
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②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直接原因)
时空: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领袖:陈胜、吴广领导,天下云集响应
特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政权:在陈建“张楚”政权。是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刘邦起义军进攻咸阳,推翻秦朝
(2)概况
(1)原因
1 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
三、秦的速亡
火烧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发起大泽乡起义。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候,潜伏着的六国残余势力也伺机而动。陈胜起义后,旧楚名将项燕之子项梁和项梁侄项羽在吴起兵响应。
巨鹿之战后,项羽被推为诸侯上将军,秦将章邯率二十万人向他投降。那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继立的子婴贬去帝号,称秦王,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秦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探究
材料2:复国势力的普遍存在,增加了反秦阵营的实力。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也曾将六国贵族大部分迁移到了咸阳,但是强大的复国势力依然存在,并且时刻进行着强烈的反抗,如项羽、田儋等就是关东六国的显族后裔。
——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
材料1: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3:大规模的对外用兵,使秦国主力都被置于了边塞,这必然会削弱国内的镇压力量,所以当后来国内发生陈胜、吴广起义时,朝廷几乎无兵可调。
——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
材料4:浩繁的工程建设,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极度危机。……首先,造成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破产。由于大量人口被征调服役,使众多的家庭缺乏了劳动力,导致了个体家庭经济无法维系……其次,造成了国家收支的严重失衡。由于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使国家的赋税来源失去了保障。
——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
问题探究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复国势力 普遍存在
兵源外调 国内虚防
浩繁工程 经济危机
社会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
秦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
秦末农民起义
(直接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
失败
刘邦项羽反秦
秦朝
灭亡
材料:尽管秦始皇梦想他的王朝可以万世不替,但在他死后(公元前210年)次年秦王朝就覆灭了。秦秦二世十分残暴不说,原先六国的贵族仍然忠于各国的王室,而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十分不满,平民百姓更是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沉重负担。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从反面证明孟子关于“民心”的说法是正确的:战无不胜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离析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楚汉战争示意图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后,中国历史的走向如何?是农民当家做主掌握国家政权吗?
背景
性质
①秦朝灭亡
②刘邦、项羽争夺帝位
争夺封建统治权的地主阶级间的战争
目的
争做皇帝
结果
刘邦打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探究: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原因
①刘邦与关中老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博取民心;
②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2.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三、秦的速亡
历史上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和所创立的秦制有哪些评价?
历史上对秦始皇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无道暴君”。你支持那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争鸣
史料阅读
历代对秦始皇统一和秦制给予高度评价: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古风·其三》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三、秦的速亡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