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七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学习任务三:日积月累
学习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一
交流平台
新知讲解
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题目就是文章的魂,抓住了魂就掌握了文章的根本,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文章题目把握主要内容,如《观潮》,看到这个题目就
能想到这篇文章写的是
观潮这件事。
新知讲解
②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讲的,我们将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起因: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吃生冷的东西,决定到太阳神那里取火种。
经过:普罗米修斯因为取火种的事激怒宙斯,受到严厉的惩罚。
结果:普罗米修斯被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所救。
《普罗米修斯》
新知讲解
③当一篇文章写了几件事时,可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和同学交流时,语言要有逻辑,最好能举出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新知讲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新知讲解
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文章中的关键句等帮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讲了不止一件事,要先找到主要人物及其所做的事,再弄清几件事的关系,用恰当的连接词把这几件事连起来,从而把握主要内容。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二
词句段运用
新知讲解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新知讲解
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志存高远的周恩来
大义凛然的梅兰芳
精忠报国的岳飞
新知讲解
了解词语的意思。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新知讲解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新知讲解
大公无私 舍生忘死 两袖清风
虚怀若谷 高风亮节 光明磊落
永垂不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的词语?
新知讲解
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新知讲解
第一组句子中的第一句,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强调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中国人不敢怎样,表达了中国人的无奈和愤慨。
新知讲解
第二组句子中的第一句,用反问句强调了只要梅兰芳肯剃须登台唱戏,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通过对比朗读可知,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新知讲解
结合情境,尝试运用。
情境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有清洁工打扫也不应该乱扔垃圾。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新知讲解
情境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这个礼物竟然是送给我的。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新知讲解
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境一为了更好的提示小明的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象来灵活运用。
小结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三
日积月累
新知讲解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音是xūn。
翘舌音。
新知讲解
(约700—765),字达夫,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
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
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高适
新知讲解
董大
即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新知讲解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翻滚,遮盖了太阳,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艰难地向南飞去。
新知讲解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请不要担心这一路上遇不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
新知讲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诗的前两
句描写送别时晦暗、
凄凉的景色,渲染浓
浓的离别情;后两句
是对远行友人
新知讲解
学习任务四
检测评价
新知讲解
一、请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改成陈述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2)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
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新知讲解
1.宋朝包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官。
2.面对敌人的绞架,李大钊_____________,毫无惧色。
3.古今中外,但凡学问做得好的人,大都是____________并有着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4.岳飞品行高洁、文武双全,一生__________。
5.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佩。
二、选择课本上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铁面无私
大义凛然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新知讲解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希望今天的知识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七
交流平台:概括课文内容
词句段运用: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反问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七
教学设计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思维能力: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审美创造: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难点: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出词语形容的人物。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交流平台
梳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
①题目就是文章的魂,抓住了魂就掌握了文章的根本,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借助文章题目把握主要内容,如《观潮》,看到这个题目就能想到这篇文章写的是 观潮这件事。
②通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讲的,我们将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当一篇文章写了几件事时,可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也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和同学交流时,语言要有逻辑,最好能举出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小结:
不管用哪种方法,认真阅读全文,弄清文章讲了什么很重要。在此基础上,巧妙借助文章题目的提示、文章中的关键句等帮我们更快更准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讲了不止一件事,要先找到主要人物及其所做的事,再弄清几件事的关系,用恰当的连接词把这几件事连起来,从而把握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1)了解词语的意思。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2)你还知道哪些形容人的词语?
大公无私 舍生忘死 两袖清风
虚怀若谷 高风亮节 光明磊落
永垂不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1)第一组句子中的第一句,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强调在外国人的地盘里,中国人不敢怎样,表达了中国人的无奈和愤慨。
(2)第二组句子中的第一句,用反问句强调了只要梅兰芳肯剃须登台唱戏,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通过对比朗读可知,反问句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3)结合情境,尝试运用。
难道有清洁工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了吗?
难道这个礼物真的是送给我的?
小结:
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境中,比如情境一为了更好的提示小明的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象来灵活运用。
学习任务三:日积月累
1.高适:(约700—765),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千里黄云翻滚,遮盖了太阳,狂劲的北风夹着雪花,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艰难地向南飞去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请不要担心这一路上遇不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
5.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诗的前两句描写送别时晦暗、凄凉的景色,渲染浓浓的离别情;后两句是对远行友人
学习任务四:检测评价
一、请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改成陈述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2)不劳动,连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二、选择课本上的成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宋朝包拯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清官。
2.面对敌人的绞架,李大钊_____________,毫无惧色。
3.古今中外,但凡学问做得好的人,大都是____________并有着很高道德修养的人。
4.岳飞品行高洁、文武双全,一生__________。
5.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敬佩。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学会了一首古诗。希望今天的知识可以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