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88年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两条腿,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正是这次壮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次壮举就是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去了解这次伟大的壮举。
5、七律.长征
毛泽东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通过红军长征确立了毛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2、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3、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4、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任务一:自由朗读这首七律诗,把字音读准确,把整首诗读通、读顺。
等 闲
逶 迤
尽开颜
磅 礴
三 军
云 崖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蜿蜒曲折。
磅礴:一般形容名山大川气势浩大,或是形容河流奔腾时气势磅礴。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泥丸:比喻脚下坎坷的路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任务二:圈出诗中的地名,说说这些地名带给你的感受。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桥
岷山
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任务三:长征除了远还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逶迤
磅礴
泥丸
云崖
千里雪
点面结合
铁索寒
任务四:面对千山万水、艰难险阻的长征之路,红军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直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间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都展露笑颜。
积极乐观
英勇无畏
“暖”“寒”这两个字的妙处在哪里?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你想对长征的战士们说些什么?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