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堂同步特训(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0 16: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堂同步特训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开始于( )
A.辛亥革命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洋务运动后 D.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2.据统计,1900—1910年间,中国雇佣500以上工人的厂矿仅有156家。1912年,民族产业资本仅占10%,9.66%为官僚资本,80.28%为外国在华资本。1913年前,中国近代工厂仅有698家。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B.官僚资本阻碍民族产业发展
C.外国在华资本在呈下降趋势 D.我国的民族产业发展不均衡
3.放弃高官厚禄,身体力行,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严复 D.张謇
4.以下不同时期的经济主张反映的主题是( )
时期 主张
洋务运动时期 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富国御辱”
甲午战争后 实业是“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 振兴实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A.自给自足经济趋于瓦解 B.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演变
C.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实业是近代中国唯一出路
5.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资金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出现这种局面的内部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B.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
6.1912-1919年,中国新建的民族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以上数据说明( )
A.近代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D.重工业发展迅速
7.导致以下《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中数据前后发生变化的外因是( )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
1911年 40 600多 4.3
1919年 120 4500 18.8
A.实业救国思潮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抵制外货运动 D.欧洲列强的混战
8.1919年,有人致函天津《益世报》对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提出了批评;1922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先后多次通令实业厅和各地政府,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由此可见( )
A.民族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 B.科学与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商业发展与国际日益接轨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的发展
9.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2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
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10.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下列描述最准确的是( )
A.高歌猛进 B.奄奄一息 C.朝气蓬勃 D.夹缝求生
11.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这表明中国资本主义企业( )
A.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 B.创办于洋务运动的前期
C.受到了国内封建势力压制 D.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12.据统计,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这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 )
A.发展曲折 B.分布不平衡 C.技术落后 D.规模比较小
13.实业家宋裴卿倡导“以生产辅助社会进步”,并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卢作孚带领民生航运公司英勇投入到抗日斗争运输前线。上述内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企业( )
A.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B.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D.在夹缝中顽强地挣扎
14.下图是吴文艺斋刊印的《上海新造铁路火轮车开往吴淞》的风俗画。这幅作品反映了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征是( )
A.受新教育发展的影响 B.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C.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D.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
15.民国初年,就全国范围来说,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但马褂、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延续传统服饰的强烈意愿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时代潮流
C.改革社会风俗已势在必行 D.近代社会生活中的新旧杂陈
二、综合题
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9—194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
(2)图2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新风尚?
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部分)
时间 翻译书籍类型 书量和所占比例
20世纪以前 自然科学 437部,占75.3%
社会科学 80部,占13.9%
20世纪初 自然科学 164部,占19.6%
社会科学 327部,占60.9%
——据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整理
(3)根据如表,概括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17.“某班历史小组开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探究性学习。
【婚俗】
材料一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地区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工《经济成长历程》
(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婚俗变革存在的局限性。
【传媒】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中国近代报刊史》
(2)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建筑】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3)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老北京人面对新型的交通工具,一开始是抵触的。……1910年,北京市民……在进一步认知其优点之后则更多的是对现代先进文明的赞誉……大力赞扬火车站的恢宏气派。
——摘编自王富盛《品味竹枝“档案”里的近代北京交通》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子崇尚身体健美、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这种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对时尚服饰的态度,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摘编自李长莉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老北京人对新式交通工具心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新型交通工具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上海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女性着装的改变受哪些思想的冲击?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交通和服饰的变化反映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及精析】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B A A D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B A C D
1.【答案】A
【精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A项正确;海外华侨竞相投资于国内近代工业,主要是由于辛亥革命极大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签订发生在辛亥革命前,排除BC项;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开始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海外华侨早就在国内投资了,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精析】题干材料时间跨度从1900年到1913年前,民族产业发展的表现是企业数量少,民族产业在国家资本总量中占比少。由此可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很弱,A项正确;材料中仅出示了官僚资本的占比,而且占比低于民族产业,排除B项;外国资本占比较高,但没有相关数据对比在华资本呈下降趋势,排除C项;我国民族产业发展不均衡,指的是集中在轻工业和沿海地区,而这些在材料中也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放弃高官厚禄,身体力行,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状元实业家。”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D项正确;魏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排除A项;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严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精析】据表格信息“强国强民,富国御辱”“富强之大本”“实业救国”可知,从洋务运动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实业救国”思想逐渐形成,表格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演变,B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的实业救国,不能说明自给自足经济趋于瓦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排除AC项;实业是近代中国唯一出路说法过于绝对,当时还有教育救国、思想救国、制度救国等,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精析】据题干“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资金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内部原因”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A项正确;“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外部原因,排除B项;“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时间无关,排除C项;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是外部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精析】从材料可知,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反映了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A项正确;材料没有阐述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开始于19世纪60-90年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精析】根据题干材料“《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情况比较表》。”可知,1911年—1919年中国面粉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D项正确;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这属于内因,排除B项;“抵制外货运动”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精析】根据材料“禁止任何商号注册国旗商标”和“对商家在国旗上贴大减价、八五折等字样提出了批评”分析可知,民国政府对国旗管理严格,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A项正确;科学与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与材料重视国旗管理无关,排除B项;商业发展与国际日益接轨,与材料重视国旗管理无关,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迅速的发展,与材料重视国旗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精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精析】根据图片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D项正确;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压迫,艰难生存,排除AC项;图片反映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但不能说是奄奄一息 ,排除B项。故选D项。
11.【答案】C
【精析】据题干“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可知,清朝晚期,封建统治者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题干未涉及,排除A项;继昌隆丝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精析】由材料“1901年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到全国的74.7%”“1910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51.5%。”可知,上海、武汉两地的华商纱厂纱锭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一半以上,说明当时中国的纺织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比较大的城市,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国的纺织业发展曲折,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技术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纺织业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A
【精析】根据材料“倡导‘以生产辅助社会进步’,并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英勇投入到抗日斗争运输前线”的描述可知,这说明近代民族企业家都用于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抗争奉献自己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提及民族企业与世界贸易情况,排除B项;民族企业短暂春天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并末描述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精析】题干图片中,火车上载满行人,周围还汇集了上海的各种交通工具,有马车、自行车、黄包车,所以整体是当时上海的交通发展新旧交通工具同时存在,也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多样的选择,C项正确;图片中看不出这种变化是受到了新式教育的影响而出现的,排除A项;这里还是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交通工具的不同,所以自由平等风尚不明显,排除B项;图片只是上海一地的交通发展,没有上海和内地城市交通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精析】根据所学和材料“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褂、中山装及西装等,但马褂、长衫仍然是一种最普遍的服装”可知,现代服饰西装和传统服饰长袍、马褂同时存在,这体现出,近代社会生活中的新旧杂陈,D项正确;西装也是主要服饰,不能体现延续传统服饰的强烈意愿,排除A项;传统服饰存在不代表封建陋习,排除B项;西装的盛行证明社会风俗已经在悄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6.【答案】
(1)曲折发展;原因: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还有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打压;实业家的努力。
(2)变化:图2: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答出“剪发辫”也可)
图3:称呼由“老爷”“大人”变成“先生”。(答出“改称呼”也可)。
新风尚:自由平等。
(3)变化:20世纪以前,以自然科学为主;20世纪初,以社会科学为主。
原因: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
【精析】
(1)由图1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图,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1949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9世纪末初步发展,1912——1919年短暂春天,1927——1936年发展较快,1937——1949年沉重打击,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近代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传统经济形式仍然占绝对优势。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2)由图2可知,清末民初社会习俗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大人”变成“先生”。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由“20世纪前后中国翻译书籍简表”图,可以看出中国翻译书籍20世纪以前,以自然科学为主,20世纪初,以社会科学为主。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20世纪前后中国的社会思潮的主流发生转变,西方思想的大量传播,民主革命的兴起等。
17.【答案】
(1)变化: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局限性:变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局限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旧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
(2)原因:民族危机加剧,政府政策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先进人物的推动。
(3)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或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西方文明的冲击(或西方文明的影响)。
【精析】
(1)根据材料“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表明近代婚姻观念发生的变化是:倡导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根据材料“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表明变革主要局限在变革主要局限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局限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阶层,旧婚姻观念并未完全改变。
(2)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有民族危机加剧,政府政策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推动,先进人物的推动。
(3)根据材料“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表明近代中国建筑发生变化的特点是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18.【答案】
(1)变化:由“抵触”到“赞誉”。
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交通工具的先进便捷,拥有市场;洋务运动后中国自己的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答出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2)特点:追求时尚、崇尚身体健美、凸显人体自然美(答出一点即可)
思想:男女平等、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答出一点即可)
(3)中西交融;新旧并呈;多元并存(答出一点即可)
【精析】
(1)根据材料一“ 老北京人面对新型的交通工具,一开始是抵触的。……1910年,北京市民……在进一步认知其优点之后则更多的是对现代先进文明的赞誉……大力赞扬火车站的恢宏气派。”可知,老北京人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从“抵触”到“赞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交通工具的先进便捷,拥有市场;洋务运动后中国自己的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起来。(答出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上海女子崇尚身体健美、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这种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可知,上海女性着装的特点有追求时尚、崇尚身体健美、凸显人体自然美等;根据材料二“这种提倡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对时尚服饰的态度,或多或少反映出新旧观念的冲突。”可知,上海女性着装的变化受到男女平等、追求自由、个性解放等思想的影响。
(3)综合材料可知,交通和服饰的变化反映的时代特征有中西交融;新旧并呈;多元并存等。(答出一点即可)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