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教材的分析:
本单元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蒹葭》是八年级下学期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诗歌,是一首抒情诗,要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回环往复之美,研读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意境美。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1、诵读诗歌,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其一咏三叹,回环往复之美。
2、分析诗歌具体的意象,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在反复吟诵中,引领学生拓宽思维,探究“伊人”丰富内涵,感受诗歌主人公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了解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体会其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
结合相关的语句,研读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探究“伊人”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法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重章叠句这种表现手法所带来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结合相关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来赏析伊人和追寻者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其他相关的意象,学生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多重叠合,创造出一种秋水情思的境界,此意境正是《蒹葭》之美的灵魂所在。伊人朦胧、神秘,引导学生多元化的解读“伊人”,探究诗歌主旨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思维。
一. 导入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它太久远了,久远的如果没有注释,我们将寸步难行。其实,它只是民歌,是我们普通人的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几千年来,它就如同盛开在彼岸的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一首朦胧含蓄、风情摇曳的古老歌谣——
《蒹葭》
学生聆听,激发兴趣
二.初读知音韵美。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自己试着读一遍,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读准字音。
教师点评:
在初次读诗中,部分学生有读错的字,下面我们给易错的字注音。
ppt出示易错字读音
蒹葭( jiān jiā ) 溯洄( sù huí )
晞( xī ) 湄( méi ) 跻( jī ) 坻( chí )
沚( zhǐ ) 涘( sì )
学生再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预设教师点评:这一次读得很好,大家读准了字音,咬字清楚,更好地传情达意。
2、再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节奏。
引导学生回顾《关雎》,它是一首四言诗,朗读节奏为二二断开。而本诗以四言为主,兼有五言,因此节奏和《关雎》的一样。
学生看着大屏幕幻灯片上的节奏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感。
Ppt出示《蒹葭》朗读节奏
预设教师点评:
大家都得很准确,节奏也把握的很好,读出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感。
3、这首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大屏幕幻灯片上《蒹葭》,思考它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预设:1、重章叠句(上下章或上下句基本相同或相似,只是改变了极个别的字)
2、双声字:蒹葭
3、叠字:苍苍、凄凄、采采
4、押韵
教师追问:
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预设: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一唱三叹,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教师追问:
能否举一个例子?
预设:第一章:韵脚是:苍、霜、方、长、央,押韵ang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
教师点评:
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将情感抒发到了极致,我们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接着我们一同去品味诗的意境美。
三、再读品意境美
1、诗中出现了两个人物,请快速地找出。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在课本中找相关的语句。
预设答案:伊人
追寻者(主人公)
(这一个人物学生回答起来有点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是追寻伊人的追寻者。)
2、找出有关伊人的诗句,分析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在课本中找相关的语句。
预设答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教师追问: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
预设答案:
追寻者确定伊人就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应该读出喜悦、憧憬、坚定的语气和情感。
在读“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应该读出失望、惆怅、痛苦等情感。
学生根据以上同学的讲解,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教师追问:文中的伊人有哪些特点?
预设答案:
漂浮不定,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伊人位置的不确定,使得伊人变得朦胧、神秘。)
教师引导:
水天茫茫,雾霭迷蒙,使得伊人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
引导学生想象伊人:
预设答案:
伊人性别、容貌、身形等不清楚,也许伊人沉鱼落雁,美若天仙;也许伊人柔情似水,婀娜多姿;也许伊人是铁骨铮铮、胸怀天下的汉子等等。这也给伊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变得朦胧、神秘。
3、找出有关追寻者的诗句,分析追寻者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在课本中找相关的语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教师追问: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
预设答案:
“溯洄”“溯游”“长”“跻”“右”要读出伊人遥不可及,但追寻者仍然在追求,求而不得的痛苦、惆怅、思念、焦急等情感。
教师追问:文中的追寻者是一个怎样人?
预设答案:
执着、坚持不懈、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人。
4、诗中除了写人外,还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存在有何作用?
预设答案:
水:水阻隔了追寻者追寻伊人的脚步,水在这寓意着“困难”、“阻隔”、“磨砺”、“考验”等。
蒹葭:茂盛的芦苇随风飘荡,也含蓄的写出了伊人漂浮不定,若隐若现。无论芦苇如何随风飘荡,但芦苇的根是坚固的,也写出了追寻者的执着。
白露:一滴滴露珠晶莹剔透,写出了伊人的高洁、可爱。同时也写出了时间的流逝(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追寻者追寻时间之长,之久。
霜:点明了是深秋季节,营造了一种凄清、冷清、萧瑟的氛围。
教师总结:
意象即指构成诗歌的人、事、物。诗人借助蒹葭、白露、秋霜、水、伊人、追寻者等意象,多重叠合,创造出一种秋水情思的境界,此意境正是《蒹葭》之美的灵魂所在。
课堂练习:
1、 任选《蒹葭》中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中的意境美。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使用修辞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中的意境美。
2、学生完成小练笔后,组内成员互相交换,互相欣赏。推出本组内优秀组员的文章。
学生点评大屏幕所展示的小片段
(教师挑选三篇文章展示,有针对性的点评学生的作品)
四、品读悟多元美
《诗经》中,对想追寻的女子肯定有正面的描写。
《诗经 卫风 硕人》中有这样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文章中的女子非常美,可《蒹葭》有对伊人的直接描写吗?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伊人的形象是朦胧的,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男是女,不知道他的体形、容貌,因为文中只出现了一个词“伊人”。诗无达诂,伊人我们还可以解读成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的揣测和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预设答案:
追求的爱人(伊人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
对美好事物(高洁品质)或自由生活的向往
理想、志向、抱负等
君主对贤士的渴求
贤士或有志之士对明君的追求
教师总结:
整首诗伊人是含蓄、朦胧的,可以看出它用了象征的手法,它不仅仅是爱情诗,也有可能是作者对理想、志向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贤士的渴望等等。
本节课我们感受了诗中的音韵美、意境美,也感受到了诗歌的多元美。我相信大家的收获是满满的。
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理解,齐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美。
五.寄语
我们都在追寻着一种美好,最美好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更不是玩手机、打游戏通宵达旦;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板书设计
《蒹葭》
教 学 反 思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模式灵活多样,听、说、读、写贯穿整节课。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整堂课以诵读贯穿始终,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及诗歌采用重章叠句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句,感知人物的情感和形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在朗诵中结束本课,再次通过诵读重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在品意境美时层层追问,有深度地挖掘诗中意象它背后深层次的含义。诗无达诂,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深层次的挖掘文章的主旨,拓展学生的思维,适应当下的中考。
不足之处在分析诗歌中“白露”“蒹葭”“水”“霜”等意象时,给予学生的时间有点少,学生有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如给予足够的时间,相信学生会有更好的表现。
个人简介:执教者邓文婷是晋泽中学校初三语文教师,从教十余载,自登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便深深地爱上了语文教学。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家长的满意,学校的认可,连续几年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
我的教学理念是:育人教书,着眼整体,人人成才;注重个性,发挥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谈吐风趣幽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妙语连珠,开启学生智慧大门;下课和蔼可亲,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批阅一丝不苟,奠定学生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