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课件)(共31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六国论》(课件)(共31张PPT)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0 17: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破题入文
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
指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知识补充(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 字明允,号老
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
(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少不喜学,27岁始发奋读书,文
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大多是针对社会
现实而作,议论锋利、结构严谨、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说服力强,以气势胜,颇有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著有《嘉祐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知识补充(2)——文体常识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率(  )赂秦耶 互丧( )
思厥(  ) 暴(  )霜露
与(  )嬴  小则获邑(  )
殆(  )尽  洎( )牧
日削( )月割 当( )与秦相较  
sàng
jué



dài

shuài
xuē
tǎng
诵读体文
释义知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文章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论证思路,体会作者论证严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探究辨识文本局限性,培养理性质疑的思辨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文本解析: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兵:武器
利:锋利
善:好
弊:弊端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文本解析:第一段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不定代词,有人
互:交互
率:全都,一概
以:因为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动,保全
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文本解析: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凭借
取:取得
则:就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所得:得到的土地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其”代秦之所得
则:那么
欲:欲望
患:忧患
固:本来
文本解析:第二段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思:回想
厥:代词,他们的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
暴:通“曝”
以:连词,表示结果,“因而”
“以至”
视:看待
举:拿
芥:小草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文本解析:第二段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这里指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
颠覆:灭亡
宜:应当,应该
以:拿,介词
事:侍奉,动词
得:得当,适宜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六国
秦国
分论点1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韩魏楚以地赂秦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9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秦灭六国时间表
文本解析:第三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继:随着、跟随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既:已经
免:幸免
义:坚持正义。名—动
斯:这
以…为:把…作为
速:招致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再:两次
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洎:及,等到
以:因为
为:成为
终:坚持到底
革灭:消灭
殆:几乎,差不多
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
诚:确实
文本解析:第三段
文本解析:第三段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向使:以前假如
爱:吝惜,爱惜
附:亲附,依附
不行:古今异义,不派出去
数、理:天数,命运
(互文:胜负存亡的命运)
当:通“倘”
或:或许
量:判断
分论点2
不赂者
以赂者丧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智力孤危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文本解析:第四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用
封:封赏
事:侍奉
礼:礼遇。名—动
并力:合力
势:形势
为……所:被
日、月:名—状, 一天天, 一月月
以:连词,引出结果,以致
为1:治理
无:通“毋”,不要
为2:被
拒秦方略
为国方略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谈古
论今
承上启下
文本解析:第四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夫:句首发语词
势1:势力
而1:却
可以:可以凭借
势2:形势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动词,采取下策
而2:表顺承
故事:古今异义,旧事
是:这
收束全文
六国
秦国
北宋
诸侯
天下之大
从六国破亡
在六国下矣
对宋王朝怯敌退让敲警钟,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
借古
讽今
知识补充——课文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膻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太原)和瓦桥(现在河北雄县易水)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并不能换得和平。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北宋和六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战略
探究一:全文论证思路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薪不尽
火不灭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从六国破亡在六国下矣



借古
讽今
探究二:作者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否正确?
前人论史,往往取诸一端,所论不一定全面,但求持之有故而不及其余,以使言之成理。这种论证,无非是自圆其说。如六国中齐、燕距秦最远,故秦用兵灭其国稍迟。灭六国及燕,都是统一大势之必然。“以荆卿为计”只是作为导火索,加速了燕的被灭。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具有现实意义的。
探究三:《六国论》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采用递进式结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论证方法多样:对比、引用、比喻、举例、假设论证;
④借古讽今,委婉含蓄的结尾;
⑤语言态度鲜明,“暴秦之欲无厌”,一个“暴”字表明对秦国的厌恶。
抚今追昔,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