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1899—1992),四川省江津县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聂荣臻逝世。
《大战中的插曲》选自《聂荣臻回忆录》。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全书以口述形式撰写,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
作者简介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内容与叙述的特点;
3.梳理文章脉络,理解百团大战的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战线拉到太长,各种战略物质紧缺,由此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方略,加紧对沦丧区矿产资源的掠夺。井陉煤矿就是日本掠夺我国煤炭资源的最大阵地,当时的井陉矿是我国三大煤矿之一,而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矿区有铁路直通正太铁路,往东可迅速出击石家庄,往西据守娘子关天险,最重要的是源源不断为日寇提供燃料。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式
写作背景
开战,井陉煤矿成为八路军首要攻占目标。此次破袭战不但打击了日军,解放了3000旷工,还彻底毁灭了井陉煤矿,即使日军运来全部设备重新安装开工,恢复生产至少半年,这对物质本已十分紧张的日军是个极大打击,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被华北日军形容为“挖心之战”。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初读文本,划分层次,梳理结构
引述战争中的“插曲”。
交代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起因。
写作者照顾两个小女孩,随后找人妥善护送她们返乡,并交代了一封写给日本军官的信。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6段)
第四部分(第7-10段)
第五部分(第11-15段)
交代写信的原因。
交代救助日本小女孩这件事儿的结果和影响。
读文本,理情节
速读文本,思考这篇回忆录回忆了哪几件事?
救助日本小女孩的背景和原因
和小女孩相处的情形
把日本幼女交给日军并给日本军队写信
美穗子来中国探访聂元帅
思考这篇回忆录回忆了哪几件事?
解读标题
“大战”: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
“插曲”:“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作用:
(1)点明了这一事件深厚的历史北京
(2)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主要部分,而是“插曲”
(3)显得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括文中的“插曲”指什么。从中看出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我国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
“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具体指什么内容?
老乡们受聂荣臻所托,挑着担子把美穗子和美馏子送到日军驻地
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能够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如何安排两个孩子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与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他对部队、孩子、工作、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
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聂荣臻能够奉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救助日本小姑娘。
聂帅为什么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找出文中原话)
“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
“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的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强光’的政策,不知杀害来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做了哪些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请同学们边阅读边圈画出来。
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第4段)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还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象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第5段)
“想来想去”为哪般?
聂元帅为日本小姑娘都做了哪些事?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
战事激烈 孤苦伶仃
环境艰苦 异国他乡 留下伤感
扫荡频繁 未来痛苦
经常转移 亲戚照应
深思熟虑,用心良苦,反映出聂荣臻元帅对两个日本女孩极端负责任的态度,也展现出中国人民军队指挥员的善良仁慈。
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们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6)
聂荣臻元帅和指挥所的同志们,对日本孩子的关爱,细心周到,无微不至。这种爱不仅有始有终,而且是善始善终。
明确:“立刻”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大爱之心。
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明确: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
为什么救助日本小姑娘的事会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
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②聂荣臻细心救助日本小姑娘,充分反映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③几十年后,美穗子回访中国当面感谢聂荣臻,并积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这和聂帅救助前后呼应,反映了两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愿景。
作者写给日本官兵的信包含几层含义?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三层含义:
第一层,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日军侵略中华的暴行,痛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指明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倡导的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层,提出希望,希望日军与中国士兵齐心合力,谋求解放,谋求和平。
目的:在打仗的过程中,还要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以宣扬和平和人道主义精神。
聂荣臻元帅显然不是要表现自己个人的博大胸襟与伟大情怀;在对日本女孩及其父母的救助中,不论是普通战士、医护人员、高级指挥官,没有犹豫、没有耽搁,都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体现出每个人救死扶伤、善良真诚的品格,汇集成中国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凝聚成中国人民军队所有战士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回忆“大战中的插曲”,目的是什么?
“小插曲”见“大境界”
正义之师 和平之师 仁义之师 文明之师
1.美穗子成为一个纯朴善良的人。
2.参加侵华战争的军人,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
3.日本民众很受感动,给聂荣臻元帅寄来信件、礼物。
4.一些被俘日本士兵组成“反战同盟”。
“大战中的插曲”有何意义
思考: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小结
这篇回忆录,对中国人民军队指战员救助日本女孩的描写,没有浓墨重彩,似乎略显平淡;不过细细品来,就会体悟到这些文字平实而不平淡,平中见奇,小中见大,耐人寻味。
文章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有层峦叠嶂,耸立着中国人民军队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峰;回忆录在种种艰难困苦与中国人民军队对待日本女孩态度的比照中,彰显出中国人民军队精神品格的峥嵘气象。
探究文本叙述顺序
1 倒叙 把重要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2-8 顺叙 按照时间、事件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9 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 (1)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10-15 顺叙
镜头下的儿童
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