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分式
第1课时 从分数到分式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3、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模型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学法指导】“问题引导—发现教学法”,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助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什么是整式?什么是单项式?什么是多项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活动1】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列式表示“x的2倍与3的差的倒数乘以y与2的和的积”为 ;(2)、面积为4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为a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 米;(3)、汽车t小时行驶s千米,则它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小时;(4)、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30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v千米/小时,则它顺流航行9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 小时。(5)、请你从代数式“t,300,s,n, ( http: / / www.21cnjy.com )a-x,0,180(n-2)”中任选两个,分别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 ,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2、前面所得四个结果的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和不同点?它们是否整式?它们与整式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第(5)中你所得的新的一类代数式与前四个结果有共同特征吗?【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上面五个结果的式子具有共同的特征: (1)、具有分数的形式; (2)、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 (3)、分母中含有字母。2、理解概念、巩固新知:(1)分式的定义:一般地,形如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和B均为整式,B中含有字母)。A叫做分子,B叫做分母。(2)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3)指出下列代数式中,哪些代数式是分式? 、、、、、、、、1+x+y2-。3、【活动2】填表:a…-2-1012…………… 通过填表,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差异表现,通过学生的交流,他们最终会发现:分式的值与字母取值有关,分式并不都有意义。4、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1)、分式中,B为什么不能为0?当B=0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2)、分式的值为零的前提是什么? (3)、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展示,教师点评:、当B≠0时,分式有意义,反之,分式无意义;、分式的值为0的前提是B≠0,故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A=0且B≠0。 【强调:】分式有意义是指分母B不能为0,而不是B中的字母不能为0。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3】下列分时中的字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是有意义?(1); (2) ; (3) ; (4)。【活动4】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 (2) (3)[随堂练习]课本P128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5】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 无意义; 值为0。【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各式,,,,,,,,x+y,,,,,0中, 是分式的有 ; 是整式的有 。 2、下列分式,当x取何值时有意义。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3、下列各式中,无论x取何值,分式都有意义的是( ) A. B. C. D。 4、当x 时,分式的值为零。5、当x 时,分式的值为1;当x 时,分式的值为-1。【总结提炼,知识升华】学习收获: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值为0的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就在于分式的分母中必须有字母;分式值为0必须在分母不为0的前提条件下,否则可能导致分式无意义。【课后训练,巩固拓展】作业:P1331、2、3【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从学生熟悉的运算以及整式入手,从旧知中发现新知。初步体会分式这一数学模型。学生合作交流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教师指导理解概念及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分式有意义及值为零的条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活动3、4由学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础上同桌交流,然后师生评述,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活动5对学生知识提升练习。
第十五章 分式
第2课时 分式的基本性质(一)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变号法则,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2、通过分式的恒等变形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这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变号法则进行分式的恒等变形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类比、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分式的定义?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从前,有个不学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的富家子弟,有一次父母出远门去办事,把他交给厨师照看,厨师问他:“我每天三餐每顿给你做两个馒头,够吗?”他哭丧着脸说:“不够!不够!”厨师又问:“那我一天给你吃六个,怎么样?”他马上欣喜地说:“够了!够了!” 2、这个富家子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活动1】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2、交流合作,归纳总结: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可用式子表示为: = =(A、B、C都是整式,C≠0)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填空:(1), ;(2),。 通过解答上面(1)的两个问题,的分子与分母都约去了,的分子与分母都约去了。这个、分别是这两个分式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像这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分式约分一般要约去分子和分母所有的最大公因式,使所得结果成为最简分式或者整式。 怎样确定最大公因式:(1)最大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式的系数,是分子分母的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最大公因式的字母(或式子),是分子分母中都有的,且指数要最小的。【活动3】约分:(1)(2)(3)解:(1)== (2)== (3)== 观察上面活动3第(1)小题中,分子符号为“负”,分母符号为“正”,分式本身符号为“正”;而结论中,分子符号为“正”,分母符号为“正”,分式本身符号为“负”。对照看,前后两个分式改变了两个地方的符号,而分式本身的值并不变。因此, 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符号变号的法则: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活动4】1、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分式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 (1); (2)。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分式的最高次项的系数化为正数。 (1); (2)。[随堂练习]课本P132页练习第1题【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4】约分: (1); (2)。【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把下列分数化为最简分数:(1)= ;(2)= ;(3)= . 分式的基本性质为: . 3、填空:① ② ③ ④ 4、分式,,,中是最简分式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约分: ⑴ ⑵ (3) (4) (5) 6、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 (2) (3) (4) 7、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 (2)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2、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式的约分一定要注意条件所除的整式不等于0。【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33页习题15.1第4、5、6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归纳分式的基本性质。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引导完成活动4
第十五章 分式
第3课时 分式的基本性质(二)
【学习目标】
1、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正确进行分式通分;
2、经历探索分式通分的方法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进行分式的通分变形;
3、体验灵活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通分的分式变形的方法,突破难点,收获成功。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式的通分方法
难点: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类比、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1、分式的基本性质?最简分式及约分的一般要求? 2、怎样确定公因式? 3、通分: 和; 、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1】填空:2、观察活动1,比较两个小题,从第(2)小题,你有什么发现?【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活动1第(2)小题从左边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右边,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第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了2b,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了5ac,把两个异分母的分式化为了同分母的分式,像这样,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为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首先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 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1)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或因式),取各分母中所有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相同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取最高次幂)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1、通分: (1)和 (2)和 (3)和 (4)和 2、通分: (1)与;(2)与 ;(3)与 。[随堂练习]课本P132页练习第2题【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3】已知,求的值。【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分式和的最简公分母是 。 分式和的最简公分母是 。已知有意义,且成立,则x的值不等于 。已知,则M= 。 2、化简: 3、分式,,,中已为最简分式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化简分式的结果为( ) A、 B、 C、 D、 5、若分式 的分子、分母中的x与y同时扩大2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不变 D、是原来的2倍 6、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 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分子、分母应乘以( ) A、10 B、9 C、45 D、90 7、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整数,正确的是( ) A、 B、 C、 D、 8、通分: ⑴与 ⑵与 ⑶ ⑷9、已知,求的值。【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学习了通分。2、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或因式),取各分母中所有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的(相同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因式取最高次幂)积。二是各分母是多项式时,先将多项式分解因式再取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通分。【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33页习题15.1第7~13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类比小学分数的通分,得出分式的通分,归纳分式通分的方法。学生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活动3
第十五章 分式
第4课时 分式的乘除(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2、通过探索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新知识的转化;
3、体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学法指导】类比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1、最简分式?约分? 2、观察下列算式: ⑴ ⑵ 请写出分数的乘除法法则: 乘法法则: 分子乘以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以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1】 (1)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的时,水高多少 (2)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小拖拉机n天耕地 b公顷,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 解:(1)水高:;(2)。2、你能计算上面两个算式吗?【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经观察、类比不难发现于是:(1)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2)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计算: (1) (2)【活动3】计算: (1) (2)【活动4】“丰收1号”小麦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减去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蓄水池后余下的部分,“丰收2号”小麦的试验田是边长为(a-1)米的正方形,两块试验田的小麦都收获了500千克.
(1)哪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2)单位面积产量高是低的多少倍?[随堂练习]课本P137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5】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活动6】已知,求的值。【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计算: (1); (2)。2、计算: (1)·; (2)÷;。当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为负数?【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乘除法。2、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②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6页习题15.2第1、2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类比小学分数的乘除,归纳分式的乘除法则。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活动2、3教师巡视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活动5、6
第十五章 分式
第5课时 分式的乘除(二)
【学习目标】
1、熟练的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的进行分式乘方运算;
2、经历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训练过程,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能够针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
3、通过学习体验到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2、乘方的意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活动1】根据乘方的意义与分式乘法的法则计算: == 。 = 。2、根据上面的运算规律,你能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吗?【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即: 混合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计算(1) (2)【活动3】计算 (1); (2)[随堂练习]课本P139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4】先化简再求值:,其中。【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计算: (1) ; (2) (3) 2、计算: (1) ; (2) . 3、计算:(1). (2) 4、计算: (1) (2) (3) (4) (5) (6)【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乘方与混合运算。2、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式的乘方运算,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注意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6页习题15.2第3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6课时 分式的加减(一)
【学习目标】
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2、通过探究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过程,掌握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体验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会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学法指导】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分式的基本性质;通分的方法;找最简公分母的方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活动1】 (1)、填空: ①与的 相同,称为 分数,+= ,法则是 ; ②与的 不同,称为 分数,+= ,运算方法为 ; (2)、与 的 相同,称为 分式; 与的 不同,称为 分式.2、阅读课本P 139~140 页,思考P139页问题3和4,你能独立解答吗?3、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后,你能类似地得到分式加减的法则吗?【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是: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式子表示为:用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 (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 (2)写成“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形式; (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计算: (1), (2) (3) (4)【活动3】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随堂练习]课本P141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4】若,试求的值。【检测反馈,学以致用】计算: (1) (2) (3) (4) (5)2、计算: (1) (2) (3) (4)-计算: (1) (2)【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加减法则。2、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同分母的分式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减法的运算,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二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也要化为最简分式。【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6页习题15.2第4、5两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7课时 分式的加减(二)
【学习目标】
1、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混合运算;
2、经历探究分式混合运算的过程,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方法;
3、通过学习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能利用事物之间的类比性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分式加、减、乘、除、乘方的法则。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胆猜一猜: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是、否)相同。【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 ( http: / / www.21cnjy.com )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 混合运算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1】计算: (1) (2)【活动2】计算: (1) (2) (3) (4) (5)[随堂练习]课本P142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3】 已知,求的值。【检测反馈,学以致用】计算: (1) (2) (3)2、计算: (1) (2) (3) (4) (5)3、计算,并求出当-1的值.【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的混合运算。2、需要注意的问题: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6页习题15.2第6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8课时 整数指数幂(一)
【学习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a≠0,n是正整数),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经历探究负整数指数幂的过程,巩固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体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感受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理解负整数指数幂的含义
难点:理解负整数指数幂的含义
【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自主学习。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m,n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m,n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n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 a≠0,m,n是正整数,m>n); (5)分式的乘方: (n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0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活动1】观察下列算式:2、通过上面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当n是正整数时,(a≠0)。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计算:(1) (2) (3) (4)[随堂练习] 1、课本P145页练习 2、填空 (1)-22= (2)(-2)2= (3)(-2) 0= (4)20= ( 5)2 -3= ( 6)(-2) -3= 3、计算 (1) (x3y-2)2 (2)x2y-2 ·(x-2y)3 (3)(3x2y-2) 2 ÷(x-2y)3【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3】计算下列各式,并把结果化为只含有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势: (1) (2) (3)【活动4】若,,求的值。【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填空: ⑴;。 ⑵;。 ⑶;。⑷;(b≠0)。 1、计算:⑴ ⑵ 2、计算:⑴ ⑵ 3、计算:【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2、需要注意的问题:负整数指数幂对于以前所学的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在运算过程中先不将负指数化为正指数,在结果中化,这样可以避免运算错误。【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7页习题15.2第7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9课时 整数指数幂(二)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3、体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感受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学法指导】问题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科学计数法:把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为a×10n方的形式,(其中1≤a <10,n为整数= 。 2、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当n是正整数时,(a≠0)。3、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20000;234.15;-5203000。【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1】计算: (1)0.1=;0.01=;0.001=;0.0001=。 (2);;;。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表示1前面有n个0。【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根据上面算式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个小于1的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出来: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即写成: 的形式。(其中a表示整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n表示第一个非零数字前所有零的个数)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2】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0.000042;(2)-0.00000304;(3)125000000;(4)-2004.13;(5)4万3千;(6)0.000237(精确到百分位)。[随堂练习]课本P145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3】一块900的芯片上能集成10亿个元件,每一个这样的元件约占多少平方毫米?约占多少平方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检测反馈,学以致用】1、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 0.000 04= (2) -0. 034= (3) 0.000 000 45= (4) 0. 003 009= 2、计算(5) (3×10-8)×(4×103)= (6) (2×10-3)2÷(10-3)3=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小于1的数。2、需要注意的问题:正整数指数幂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负整数指数幂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46~147页习题15.2第8~16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10课时 分式方程(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2、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
【学法指导】问题引导,小组合作交流。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3、解方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1】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水流的速度是v千米/时.填空:(1)轮船顺流航行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航行速度为 千米/时。(2)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3)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4)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5)观察方程特征:【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分式方程的意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活动2】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 确定是不是分式方程,主要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是否符合分式方程的概念,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方程才属于分式方程。由此可知:有理方程包含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分式方程可以转化整式方程。【活动3】在方程①=8+,②=x,③=,④x-=0中,是分式方程的有(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 怎样解方程 类似归纳上述“知识准备3”解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程的过程。解分式方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解分式方程的方法:(1)在方程的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就可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的解的两种情况:①所得的根是原方程的根、②所得的根不是原方程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3)产生增根的原因: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时,分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了零。(4)验根:把求得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值为零的根是增根。★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化整(2)解这个整式方程;――解整(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验根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4】解方程:(1);(2)。[随堂练习]课本P150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5】 如果关于的方程的解也是不等式组的一个解,求的取值范围。【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下列哪些是分式方程?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解下列分式方程: ⑴ ⑵⑶ ⑷ ⑸ ⑹【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分式方程及其解法。2、需要注意的问题: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化整。(2)解这个整式方程;――解整。(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验根。【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54页复习巩固1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11课时 分式方程(二)
【学习目标】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方法;
3、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能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1、解分式方程的步骤(1)能化简的先化简;(2)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3)解整式方程;(4)验根。2、列方程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1)审;(2)设;(3)列;(4)解;(5)答。【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P152 ~ 页,思考下列问题:(1)课本P152页例3你能独立解答吗?(2)独立思考后还有什么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1)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审 设 列 解 验 答 (2)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 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1】两个工程队共同参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项筑路工程,甲队单独施工1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三分之一,这时增加了乙队,两队又共同工作了半个月,总工程全部完成。哪个队的施工速度快?※分析:甲队一个月完成总工程的,设乙队如果单独施工1个月能完成总工程的,那么甲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乙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两队半个月完成总工程的+。等量关系为:甲、乙两个工程总量=总工程量则有++=1※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随堂练习]课本P154页练习【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2】某一工程,在工程招标时,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乙两个工程队的投标书.施工一天,需付甲工程队工程款1.5万元,乙工程队工程款1.1万元.工程领导小组根据甲、乙两队的投标书测算: ⑴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刚好如期完成; ⑵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要比规定日期多用5天; ⑶若甲、乙两队合做4天,余下的工程由乙队单独做也正好如期完成在不耽误工期的前提下,你觉得哪一种施工方案最节省工程款?【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要在规定的日期内加工一批机器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如果甲单独做,恰好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如果乙单独做, 则要超过规定如期3天才能完成,现甲、乙两人合作2天后,再由乙单独做,正好按期完成,问规定的日期是多少天?【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工程问题的实际运用。2、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列分式方程解决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审 设 列 解 验 答。二是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 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55页4、5、7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第十五章 分式
第12课时 分式方程(三)
【学习目标】
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应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方法;
3、懂得任何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能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知识准备: 1、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审 设 列 解 验 答 2、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阅读课本P153 ~ 页,思考下列问题: 课本P153页例4你能独立解答吗?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行程问题:基本公式:____________。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活动1】某列列车平均提速v千米/时。用相同的时间,列车提速前行驶s千米,提速后比提速前多行驶50千米,提速前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分析:这里的字母v,s表示已知数据,设提速前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提速前列车行驶s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v)千米/时,提速后列车行驶(s+50)千米所用 的时间为小时。等量关系:提速前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行驶(s+50)千米所用的时间列方程得:=[随堂练习]课本P154页练习2题。【巩固提高,拓展升华】【活动2】甲、乙分别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同时相向而行.甲从A出发到1千米时发现有东西遗忘在A地,立即返回,取过东西后又立即从A向B行进,这样二人恰好在AB中点处相遇,又知甲比乙每小时多走0.5千米,求二人速度。解:设乙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甲的速度为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得解得 x=4.5.经检验,x=4.5是这方程的解。当时,。答:甲速度为5千米/小时,乙速度为4.5千米/小时。【检测反馈,学以致用】一、选一选(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1、甲、乙两人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则a小时相遇,若同向而行,则b小时甲追上乙,那么甲的速度是乙的速度的( )。(A) (B) (C) (D)2、要把分式方程化成整式方程,方程两边需要同时乘以( )。(A)2x-4 (B) x (C)2(x-2) (D)2x(x-2)3、方程的解是( )。(A)1 (B)-1 (C)±1 (D)04、把分式方程的两边同时乘以(x-2),约去分母得( )。(A)1-(1-x)=1 (B)1+(1-x)=1(C)1-(1-x)=x-2 (D)1+(1-x)=x-25、某林场原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固沙造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240公顷,实际每天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4公顷,结果提前5天完成任务,设原计划每天固沙造林x公顷,根据题意列方程正确的是( )。(A) (B)(C) (D)二、填一填6、李明计划在一定日期内读完200页的一本书,读了5天后改变了计划,每天多读5页,结果提前一天读完,求他原计划平均每天读几页书。解题方案设李明原计划平均每天读书x页,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1)李明原计划读完这本书需用 天;(2)改变计划时,已读了 页,还剩 页;(3)读了5天后,每天多读5页,读完剩余部分还需 天;(4)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相应方程 。 三、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总结提炼,知识升华】1、学习收获:本节课学习了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的实际运用。2、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列分式方程解决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审 设 列 解 验 答。二是解分式方程应用题必须双检验: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是原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课后训练,巩固拓展】课本P154页复习巩固3、8题。【课后反思,自悟自励】
(2)=
=
(1)=
=
=
==